[摘要]吳玉貴《唐書輯?!芬粫鴮ⅰ短接[》引《唐書》的內容全部予以輯錄,以《舊唐書》為主,根據(jù)現(xiàn)存各種唐代史料之相關記載,對其進行整理,a糾正了《太平御覽》引《唐書》的文字錯誤,對所輯內容進行了“還原”工作,但此書亦有較多錯誤,大為治唐史者不便。其錯誤主要集中在標注《舊唐書》之卷數(shù)錯誤、頁數(shù)誤漏、部分內容未補充、排版錯誤等四個方面。
[關鍵詞]《唐書輯校》;《舊唐書》;《太平御覽》
[中圖分類號]K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04-0042-02
《唐書輯?!?,二十四史校訂研究叢刊,吳玉貴撰,中華書局2008年12月出版,上下兩冊。此書將《太平御覽》引《唐書》的內容全部予以輯錄并逐條編號,并以《舊唐書》為主,根據(jù)現(xiàn)存的各種唐代史料中的相關記載,對其進行整理,糾正了《太平御覽》引《唐書》的文字錯誤,對所輯內容進行了“還原”工作,即找到《太平御覽》引《唐書》的各條在《舊唐書》中的相關記載,并且將《舊唐書》沒有相關記載的條目也加以明確標志。①
一、兩《唐書》版本淵源
《唐書》本無新舊之說,北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下詔重修,由歐陽修、宋祁領銜修纂,到嘉祐五年(1060)成書,故而后人稱之為《新唐書》,至此而有新舊之分。北宋初年,宋朝官方開始陸續(xù)將前朝諸史修訂刻板,繼太宗淳化五年(994)下詔修訂《史記》和前后《漢書》后,在真宗咸平三年(1000)又下詔修訂《三國志》、《晉書》和《唐書》,兩年之后修訂工作完成。但是《唐書》錯訛太多,準備另修,故未將其刻板。今天我們所見到的《舊唐書》,就是咸平三年做了大量修訂工作后的《唐書》;而《太平御覽》引用的《唐書》,則是修訂前的《唐書》,其更多地保留了劉昫原書的面貌。換言之,《太平御覽》引《唐書》與今天見到的《舊唐書》的差異,是因為咸平三年修訂《舊唐書》而造成的。②
其關系條列如下:
1.940年即后晉天福五年,劉昫等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唐書》;
2.945年即后晉出帝開運二年全書修成;
3.977年即北宋太平興國二年李昉等學者開始修纂《太平御覽》;
4.983年即北宋太平興國八年《太平御覽》修纂完成,該書引用了劉昫等人修撰的《唐書》;
5.1000年即北宋真宗咸平三年下詔修訂《三國志》、《晉書》和《唐書》;
6.1002年即北宋真宗咸平五年修訂完成,《唐書》錯訛太多,準備另修,未刻板;
7.1044年即北宋仁宗慶歷四年下詔重修《唐書》;
8.1060年即北宋仁宗嘉祐五年修纂完成,當時人稱其為《唐書》,署名宋祁、歐陽修,而先前署名為劉昫的《唐書》從此不再流傳;
9.1538年即明嘉靖十七年,浙江余姚人聞人詮在蘇州征借到當?shù)厝耸克貏d領銜修纂之《唐書》,請?zhí)K州府學訓導沈桐在蘇州府學里對書稿作校對并開版印刷。后經多方努力而成,故而為區(qū)別兩個不同版本的《唐書》,將劉昫領銜修纂且經過北宋咸平三年修訂的《唐書》稱為《舊唐書》,將宋祁、歐陽修領銜修纂的《唐書》稱為《新唐書》。
二、《唐書輯?!份嬚`
誠如作者所言,其對《太平御覽》引《唐書》內容進行了“徹底的清理”。③通過這“徹底的清理”,作者否定了岑建功關于《太平御覽》所引《唐書》是《舊唐書》逸文的說法,認為岑仲勉所得出的關于《太平御覽》引《唐書》內容“兼舉”韋述《唐書》、柳芳《唐歷》和唐代歷朝實錄的結論也不能成立,同時指出了現(xiàn)在通行的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舊唐書》的不少錯誤。
此書雖系中華書局出版,其中亦有較多錯誤,此輯錄而出,以為再版時修訂。
1.第13頁,32條,“280”后有“/”,當去掉;
2.第50頁,46.1條,“唐太宗文”后奪“皇”字,《太平御覽》原本有“皇”字,此處不當省略,后第52、54、57、59、60、62~68頁亦然;
3.第237頁,91條,“2186”錯誤,當作“2196”;
4.第246頁,104條,“3260~61”錯誤,當作“3261~62”;
5.第254頁,123條,“2371”不確,當補作“2370~71”;
6.第333頁,最后一行之半雙引號即“””當去掉;
7.第346頁,342條,“3962”錯誤,當作“3961”;
8.第434頁,549條,“5202”錯誤,當作“4202”;
9.第453頁,595條,“5028”錯誤,當作“5027”;
10.第454頁,597條,“3896-96”錯誤,當作“3896-97”;
11.第477頁,635條之校正[一]中當補入“《舊唐書》卷一九九亦為貞觀十九年”一語,因《唐書輯?!芬粫饕菑摹短接[》中將引用《唐書》的內容記錄出來以與今本《舊唐書》作對比,從而了解增刪變動情況,故而不可忽略今本《舊唐書》與《太平御覽》引《唐書》內容之差異處;
12.第489頁,656條,“2344”不確,當補作“2343~2344”;
13.第521頁,702條,“2396”錯誤,當作“2397”;
14.第529頁,717條,“1027”錯誤,當作“1427”;
15.第553頁,749條,“4299”不確,當補充為“4299~4300”;
16.第573頁,782條之校正[二]中當補入 “‘數(shù)’作‘跬’”一語,因《舊唐書·肅宗紀》:“忽大風飛沙礫,跬步之間不辨人物。”《太平御覽》引《唐書》作:“忽大風飛沙礫,數(shù)步之間不辨人馬。”兩相比較可知不同,校正[二]只作“人馬,《舊唐書·肅宗紀》‘馬’作‘物’。”校正不全,可補充;
17.第629頁,920條,“4022”錯誤,當作“4002”;
18.第643頁,952條,“1918上”錯誤,當作“1918下”,因《太平御覽》中有關“張嘉貞”之原文始自1918頁下,終于1919頁上;④
19.第644頁,954條,“146”錯誤,當作“147”;
20.第655頁,981條,“3677”錯誤,當作“3077”;
21.第656頁,983條,“90”錯誤,當作“91”;后684頁1047條亦然;
22.第657頁,986條,“故與吉甫不葉”后當出校注,《舊唐書》卷一六四“葉”作“協(xié)”;
23.第658頁,993條,“2969”錯誤,當作“2968”;
24.第660頁,997、998條,“146”俱錯誤,當作“147”;
25.第701頁,1081條,“3418”錯誤,當作“3419”;
26.第730頁,1148條之校正[一]中當補入“《舊唐書》作‘太極元年’”一語;
27.第746頁,1181條,“4131”不確,當補作“4131~4132”;
28.第769頁,1219條,后標示《舊唐書》頁數(shù)之“1219”錯誤,當作“4198”;
29.第771頁,1223條,“2599-600”徑作“2600”;
30.第838頁,1324條,“4324”錯誤,當作“4310”;
31.第842頁,1333條,“146”錯誤,當作“147”;
32.第913頁,1441條,“4314”不確,當補作“4313~4314”;
33.第950頁,1524條,后標示《舊唐書》頁數(shù)處應補入“1/1/2”,按全書體例,有對應處則標示,無對應處則寫“缺載”二字,不當為空白;
34.第962頁,1542條,“129”錯誤,當作“130”;
35.第966頁,1553條,后標示《舊唐書》頁數(shù)處原為“缺載”二字,查《舊唐書》,相對應內容在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卷29,第1073頁,⑤故而此處 “缺載”二字可改為“4/29/1073”;⑥
36.第970頁,1565條,“5065”錯誤,當作“5052”;
37.第982頁,1597條,“2335”錯誤,當作“2334”;
38.第1085頁,1775條之校正[二]中當補入“《舊唐書》‘賢’作‘名’”一語;
39.第1087頁,1781條,“913~914”徑作“913”;
40.第1161頁,1973條,“5273”錯誤,當作“5272”。
本文所輯錄,主要為標注《舊唐書》之卷數(shù)、頁數(shù)錯誤。此書為唐史研究之一重要成果,關于校正部分,更是功不可沒,故而其卷數(shù)、頁數(shù)當非常精確,不可有錯,否則使用者不可得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