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中葉解除海禁,并于隆慶元年(1567)割龍溪縣地置海澄縣,漳州月港遂取代泉州港成為國際貿(mào)易的中心港。雖然,明末清初廈門港的迅速崛起使漳州月港日趨衰落,風(fēng)光不再,但直至鴉片戰(zhàn)爭前,漳州月港仍不失為對外貿(mào)易的重要港口。民間宗教信仰與當(dāng)時(shí)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關(guān),也浸染深入到海外交通貿(mào)易活動(dòng)事象之中。本文試圖從民間宗教信仰史跡與文獻(xiàn)資料中發(fā)掘一些鮮為人知的史實(shí),希冀彌補(bǔ)官方史志缺失之不足。
[關(guān)鍵詞]漳州月港;海外交通貿(mào)易;民間宗教信仰
[中圖分類號(hào)]K249 [文獻(xiàn)標(biāo)識(shí)碼]A [文章編號(hào)]1005-3115(2013)04-0073-03
一
宋卡(Songkhla),位于暹羅南部(今泰國洛坤?。?dāng)?shù)厝朔QSingora,源于梵語,意為獅子城?!多嵑秃胶D》稱其為孫姑那(Singora),《通典》作宋居?xùn)U,《海國見聞錄》作宋腳(在閩南話中,“腳”與“卡”諧音),皆同名異譯。宋卡是一個(gè)由華僑開發(fā)建設(shè)起來的重要海濱城市,15世紀(jì)以前便有華僑在此聚居。清乾隆十五年(1750),福建漳州府海澄縣人吳讓渡海至宋卡謀生。吳讓(1717~1784),乳名讓官,《宋卡紀(jì)年》譯作吳陽。吳讓到宋卡之初,在湖口巫王舊墟的華奠考(紅山頭)謀生。開始4年種植蔬菜、蔞葉,后買奴4名從事捕魚,1758年開始經(jīng)商。吞武里王朝鄭皇信率兵南下征服洛坤一帶,吳讓趁機(jī)于1769年奏請鄭信,以年交稅銀50斤的代價(jià)承包宋卡湖上端四島、五島的燕窩開采權(quán)。吳讓作為宋卡湖四島、五島的燕窩稅吏,經(jīng)營有方,因此被鄭信封為鑾爵,執(zhí)掌宋卡,是為第一代宋卡城主。此為宋卡由華僑自治管理之始。此后吳氏子孫世代相繼,計(jì)傳8世,凡130余年。宋卡吳氏被稱為吳王,或稱吳國主。直至1896年暹羅廢除世襲城尹,改行省制為止。至今宋卡尚存吳王廟、城隍廟、吳氏家族塋墓及牌位和三朗橋三石碑等與華僑有關(guān)的歷史遺跡。①
城隍是燮理陰陽的道教神祗,在中國官方正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隨著華僑在海外的拓展,形成華人聚居社區(qū)。華人建立中國城,實(shí)行地方自治,作為中國民間信仰象征的城隍廟于是被移植到異邦。宋卡城隍廟坐落于宋卡城(今叻孟之北)美人街中段,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即吳讓的后代吳天成繼任宋卡城主時(shí)期。當(dāng)時(shí)暹羅國王拉瑪三世(Rama Ⅲ,1824~1851)曾賜該廟檀香木一柱、圣燭一對,并各種祭祀物。暹羅僧王及八位高僧專程由曼谷前往主持佛教儀式。慶典持續(xù)了五晝夜,請中國戲班和泰國戲班去唱戲。②
《宋卡城隍廟奠基史跡》記錄了這一盛事:③
宋卡府署宋卡城隍廟建于清道光廿三年
癸卯(佛歷2385年)。當(dāng)時(shí),暹羅第三世皇朝皇上御賜檀香木一柱、圣燭一桿,并各種祭祀物。披耶宋卡即吳天成將皇上御賜之檀香木及圣燭恭奉游行。泰人皆熱烈參加慶典,肅穆隆重。當(dāng)檀香木及圣燭安奉于禮壇上,由暹羅高僧頌經(jīng)說偈。嗣后,披耶宋卡即吳天成聘請技術(shù)人員興建三座中國式廟宇,另一座土地神廟,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物阜民康。吳天成之功勛與城隍廟永垂不朽!
福建廟產(chǎn)管理委員會(huì)謹(jǐn)識(shí)
佛歷2505年(1963年)6月
該廟至今保存著“永奠宋邦”、“威震蠻邦”等三塊匾額,分別書于清道光丙午二十六年(1846)、清光緒乙亥二十五年(1899)和民國六年(1917)對該廟進(jìn)行大修時(shí)。宋卡城隍廟迄今香火不斷,為當(dāng)?shù)厝A僑華人進(jìn)行宗教活動(dòng)和聚會(huì)的重要場所。
名聞遐邇的新加坡天福宮落成于道光二十年(1840),天福宮正殿神龕旁點(diǎn)金柱上對聯(lián):“妃后晉徽稱化身是童真菩薩,佛仙同正果低頭拜三世如來”,題刊為大清光緒丙申(1896)仲春之月吉日維戊敬刊,花翎鹽運(yùn)司銜海澄邱篤信率男舉人偉蔑拜。天福宮左廂的伽藍(lán)殿懸掛著“威靈昭赫”匾額,題明“歲在咸豐壬子年(1852)葭月吉日立,漳郡澄邑董事龔光傳敬立”。天福宮右?guī)麆t有供奉開漳圣王的德盛祠,懸掛著“法力宏深錫禎祥于世界,慈心廣大敷吉慶于萬家”的對聯(lián),是光緒丁丑年(1877)荔月吉旦,沐恩弟子吳莞生叩謝的。天福宮既是新加坡福建會(huì)館,也是閩籍華僑精神信仰的總部,在天福宮的重要位置懸掛著漳州海澄縣人所題的匾額、楹聯(lián),并設(shè)有漳州人所信奉的開漳圣王專祠,充分顯示了漳籍海商在其中的地位,從一個(gè)側(cè)面反映出漳州月港對外貿(mào)易的水平。
二
倫敦大英圖書館藏有一批來自清代漳州民間的道教科儀書(抄本),共21種,編號(hào)為OR12693/15~35。該館1864年(同治三年)編次的中文藏書目錄,已將其著錄,可見入藏年代甚早。這批道教科儀書,寫明抄寫的年代,最早為乾隆十四年(1749),最遲為道光二十九年(1849)。④
《送船科儀》亦作《送彩科儀》(OR12693/15),抄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是一份送“王爺船”的禳瘟科儀書。其中特別供養(yǎng)“海澄縣城隍尊神”和“州主唐將軍陳公(元光)之神”,文末附有《送船歌》:
上謝天仙享醮筵,四兇作吉永綿綿;
誠心更勸一杯酒,賜福流恩樂自然。
彩船到水走如龍,鳴鑼擊鼓鬧宣天;
諸神并坐同歆鑒,合家(社)人口保
平安。
造此龍船巧妝成,諸神排列甚分明;
相呼相喚歸仙去,莫在人間作禍殃。
一謝神仙離鄉(xiāng)中,龍船到此浮如龍;
鳴鑼擊鼓喧天去,直到蓬萊第一宮。
二送諸神離家鄉(xiāng),街頭巷尾無時(shí)場;
受此筵席歡喜去,唱起龍船出外洋。
三送神君他方去,歌唱鼓樂樂希夷;
亦有神兵火急送,不停時(shí)刻到本司。
鑼鼓聲兮鬧蔥蔥,豎起大桅掛風(fēng)帆;
裝載貨物滿船去,齊聲喝噉到長江。
鑼鼓聲兮鬧紛紛,殷勤致意來送船;
拜辭神仙離別去,直到蓬萊入仙門。
紅旗閃閃江面搖,畫鼓咚咚似海漂;
圣母收毒并攝瘟,合家(社)老少盡
逍遙。
船主、裁副、香公、舵工、直庫、火長、大寮、二寮、押工、頭仟、二仟、三仟、阿班、杉[舢]板工、頭錠、二錠、總鋪,合船伙記,齊到未?到了。
《送船歌》為我們展示了一艘從事海洋貿(mào)易的商船人員組合,形象再現(xiàn)了漳州月港海上交通貿(mào)易的場景。
《安船酌獻(xiàn)科》(OR12693/18)系造船過程中道士所使用的道教科儀書。道士“安船化財(cái)功德,上祈高真賜福消災(zāi)”,保佑船只航行安全。⑤《安船酌獻(xiàn)科》詳細(xì)記錄了“往西洋”、“往東洋”和“下南”、“上北”四條國內(nèi)外航線沿途所經(jīng)地點(diǎn)及宮廟。
往西洋
本港澳 海門嶼 雞嶼 古[鼓]浪嶼 太武山 島尾嶼 浯嶼澳 大擔(dān) 小擔(dān) 鎮(zhèn)海灣 六鰲澳 銅山澳 大甘 小甘宮仔前(天妃娘娘)
往潮州 廣東 南澳(順宮天妃) 外彭山 大尖 小尖 東姜山 弓鞋山 南停門 烏豬山 七州山 泊水(都功林使總管) 濁豬山 交址[趾]也(招神) 外羅 交杯嶼 羊嶼 靈山大仙 釣魚臺(tái) 伽藍(lán)貌 占城也(招神) 羅鞍頭 煙同赤敢 覆鼎山 毛蟹州 柬埔寨(招神) 羅鞍頭 玳瑁州 失力 馬鞍嶼 雙嶼 煉個(gè)笠 進(jìn)峽門 頭嶼 二嶼 五嶼 羅山牙 胡墲墩 覆鼎 印嶼 下港也(招神) 羅鞍頭 羅鞍頭 玳瑁州 失力 馬鞍嶼 雙嶼 十五嶼 浯岐嶼 吉凌馬 吉里洞 招山 三卯嶼 饒洞也(招神) 白嶼 小急水 郎目嶼 嘛離 哩嘛也(招神) 火山 大螺 小螺 大急水 池汶也(招神)羅鞍頭 昆侖山 地盤 長腰嶼 豬州山 饅頭嶼 龍牙門 七嶼 彭家山 蚊甲山 牛腿琴 涼傘嶼 舊港(善哪,招也) 羅鞍頭 玳瑁州 昆侖山 吉蘭丹 昆辛 大泥(善,招也) 羅鞍頭 玳瑁州 三角嶼 綿花嶼 斗嶼 橫山 彭亨(善,招也) 羅鞍頭 玳瑁州 昆侖山 地盤山 東竹 西竹 將軍帽 昆辛 羅漢嶼 烏圢(善,招也) 羅鞍頭 玳瑁州 大昆侖 小昆侖 真滋 假滋 大橫 小橫 筆架山 龜山 竹嶼 暹羅(善,招也) 羅鞍頭 玳瑁州 昆侖山 地盤 東竹 長腰嶼 豬洲山 饅頭嶼 龍牙門 涼傘嶼 占陂(善,招也)
往東洋
本港澳 海門嶼 圭嶼 浯嶼澳 大擔(dān)(土地) 太武山 前山遼羅 彭湖(暗灣) 打狗也 雞籠(善,招也) 沙馬頭 大港(善,招也) 交雁 紅豆嶼 謝昆美 吉其煙 南閴 文萊也 密雁 美落閣(善,招也) 布投 雁同 松巖 玳珮珮(善,招也) 磨哩咾 哩銀 中卯 呂宋(善,招也) 呂房 磨咾英 悶悶 磨哩你 內(nèi)閣 以寧 惡同 蘇落 斗仔蘭 蓬家裂 文萊(善哪,招也)
下南
娘媽宮(媽祖) 海門(媽祖、大道) 圭嶼(土地) 古[鼓]浪嶼(天妃) 水仙宮(水仙王) 曾厝安[垵](舍人公) 大擔(dān)(媽祖) 浯嶼(媽祖) 旗尾(土地公) 連江(媽祖) 井尾(王公) 大境(土地公) 六鰲(媽祖) 州門(天妃) 高螺(土地公) 銅山(關(guān)帝) 宮前(媽祖) 懸鐘(天后) 雞母澳(土地公) 南澳(天后) 大藍(lán)袍(天后) 表尾(媽祖) 錢澳(土地) 靖海(土地) 赤澳 神前(土地) 甲子(天后) 田尾(土地) 遮浪(媽祖) 龜靈(媽祖) 線尾(土地) 大小星(土地) 福建頭(二老爺) 幞頭門(媽祖) 尪香爐(媽祖) 大小急水(土地) 女廟(天妃) 虎頭門(天后) 草尾(土地) 寶朱嶼(土地) 廣東(河下天后)
上北
本港澳請完 至大擔(dān)(媽祖) 小擔(dān)(土地) 寮羅(天妃) 東澳(媽祖) 烈?guī)Z(關(guān)帝) 金門(媽祖) 圍頭(媽祖) 永寧(天妃) 松系(土地) 大隊(duì)[墜](媽祖) 搭[獺]窟(媽祖) 宗[崇]武(媽祖) 大小族[岞](土地) 湄州[洲](媽祖) 平海(媽祖) 南日(媽祖) 門扇后(土地) 小萬安(五帝) 沙澳(土地) 宮仔前(媽祖) 古嶼門(媽祖) 磁澳(媽祖) 白犬門(土地) 關(guān)童(土地) 定海(媽祖) 小埕(土地) 雞母澳(媽祖) 北膠[茭](九使?fàn)敚?大西洋(土地) 老湖(土地) 三沙(媽祖) 風(fēng)火門(土地) 棕簔澳(土地) 網(wǎng)仔澳(土地) 鎮(zhèn)門(土地) 草嶼(土地) 金香澳 鹽田 琵琶嶼 鳳凰(土地) 三盤(媽祖、羊府爺) 烏洋(龍王爺) 薯節(jié)澳(土地) 石堂(土地) 吊枋(土地) 鱟殼澳(土地) 網(wǎng)仔安[垵](土地) 田招(土地) 白帶門(土地) 牛頭門(媽祖、阮夫人) 佛頭山(佛長公) 大急水(土地) 泥龍澳(土地) 牛平山(土地) 浯驅(qū)澳(土地) 青門(媽祖) 連蕉洋(土地公) 孝順門(土地) 旗頭(土地) 舟山(天后) 番船潭(土地公) 龍?zhí)叮垹敚?鎮(zhèn)海(招寶寺觀音佛) 寧波府(媽祖)
往蘇州 蟳廣澳(土地) 乍浦深港澳(媽祖)
往上海 楊山(楊老爺)上海港口(天后娘娘)
往天津 馬頭山(天后娘娘、六使?fàn)敚?盡山頭(媽祖、土地) 養(yǎng)馬島(三官爺、土地公) 朱五烏[島](土地) 清[青]州廟島(媽祖) 天津港口海神廟(海神爺)
往浙江沙埕 許嶼門 硃澳 膠口 白犬 南灣 關(guān)潼(北灣) 小埕 北茭(五帝爺,從北茭住,入三都金井澳) 大洋山 小西洋 魯湖 大鈐 螺殼 風(fēng)火門 牙城 沙埕(入港) 鎮(zhèn)下門
據(jù)楊國楨先生考證,西洋航線包括從漳州海澄月港到越南北圻(交趾),從越南北圻到占城,從占城到柬埔寨,從占城到下港(西爪哇的萬丹),從占城到東爪哇的饒洞,從饒洞到哩嘛,從哩嘛到池汶(帝汶),從占城到大泥(北大年),從占城到彭亨,從占城到柔佛,從占城到暹羅,從占城到占陂。東洋航線包括從漳州海澄月港到臺(tái)灣諸港和文萊、呂宋航路。⑥漳籍海商的足跡遍布東西洋廣大的海域,無遠(yuǎn)弗界。下南、上北的國內(nèi)航路則具體羅列了沿途所經(jīng)各港必須祭拜的神廟,亦是值得人文社會(huì)學(xué)者重視、研究的有趣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