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圓者,終始無端,方流四遠,淵泉而不竭也;行方者,立直而不撓,素白而不污,窮不易操,達不肆志也。故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知術(shù)欲圓,行旨須直,從為學、做人兩方面提出了西北師范大學師生共同遵循的基本準則,體現(xiàn)著學校的歷史積淀和文化追求,是學?!俺缟袑W術(shù),追求卓越”的校風和“愛國進步,誠信質(zhì)樸,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精神的獨特展現(xiàn)。
[關(guān)鍵詞]黎錦熙;國立西北師院;校訓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 1947年,曾任國立西北師范學院院長的黎錦熙先生為《國立西北師院畢業(yè)同學錄》題詞:“知術(shù)欲圓,行旨須直;大漠孤煙,長河落日?!辈⒁运麆e具一格的國音字母書之。題詞中“知術(shù)欲圓、行旨須直”句,深刻地揭示了知、術(shù)、行、旨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并取歷史上形象反映西北地區(qū)自然風貌與人文特征的膾炙人口的詩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圓”和“直”兩個意象,巧妙地表現(xiàn)出了對大學生的知、術(shù)、行、旨方面獨特的精神期望,在求學(知識與技能)方面要追求像長河落日那樣豐滿圓通的境界,在做人(行為與志趣)方面要向大漠孤煙那樣別無旁騖,不受干擾,端直向上。這則題詞意韻深邃,儒雅考究,對仗工穩(wěn),特色鮮明。體現(xiàn)了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精華,備受歷屆師生的推崇與喜愛,被西北師范大學作為校訓。
黎錦熙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1913~1914年曾任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歷史教員,既是毛澤東的老師,也是“可與商量學問,言天下國家大計”的朋友。1919年,他到北京師大的前身北京高師任教,曾任北京師大國文系主任。1937年,隨北京師大遷徙西北,任國立西北師范學院教務(wù)主任、國文系教授、系主任,1945年任國立西北師范學院院長。北平師范大學復(fù)校后歷任北平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等職。著有《新著國語文法》、《比較文法》、《國語運動史》、《方志今議》等50余部專著,主持編寫了《漢語詞典》、《同音字典》等大型辭書。黎錦熙先生對我國現(xiàn)代語言文字和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貢獻,就在他1978年逝世前夕,還向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提出了“漢字與機器相結(jié)合”的具體方案。
黎錦熙先生1947年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畢業(yè)生的題詞,并不是突發(fā)奇想的應(yīng)時之作,而是長期思考和踐行的結(jié)果。1946年,黎錦熙先生為西北師院畢業(yè)生題詞:“即知即行,說到做到?!彪m然語言通俗直白,但內(nèi)容講的仍是“知行”問題。再追溯到1940年,黎錦熙先生在西北師院新生訓練畢業(yè)典禮的訓詞中,用大量的篇幅闡述了理論與實踐、學術(shù)與宗旨、知識與生活、提高與普及的關(guān)系問題,它所講的這些內(nèi)容,歸納起來,實際上都是“知”“術(shù)”與“行”“旨”的關(guān)系問題。說明“知術(shù)欲圓,行旨須直”,是黎錦熙先生長期思考的結(jié)果,是他的學術(shù)實踐與教育理想的高度概括,是對學校厚重的文化沉淀的精采提煉,也是對西北師院學風教風和師生精神狀態(tài)的最佳提煉和美好期望,彰顯了學校精神文化的特質(zhì),表現(xiàn)出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和深刻的教育理念。
“知”既是對認識、知識、理智與智慧的概括,也是對探求知識、培育理智和積累智慧的過程的概括,《禮記·中庸》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敝v的就是知識、智慧、理智對人的行為品質(zhì)的影響。在黎錦熙先生看來,“知識”既包括科學理論、人文知識,也包括生活常識。“術(shù)”,是指道路與方向以及保證在正確的道路上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的方法策略、技藝技能和學說主張?!皥A”,即豐滿完整、融通圓滿、全面廣博?!爸g(shù)欲圓”就是要告誡大學師生,在學識、理智和處理實際問題的策略、技能、主張方面,須要追求全面、完整、融通、廣博的境界。
“行”,是規(guī)律,是行動、行為,是人的實踐活動。“旨”,即意圖、志趣、宗旨,是主導(dǎo)人們行動的指導(dǎo)思想、理想信念和基本原則?!爸薄保苏?,正確,持久?!靶兄柬氈薄?,就是要求人的行為和各種實踐活動,必須在正確理念指引下堅持不懈地進行,如此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
知術(shù)欲圓,行旨須直。短短八個字,其中包含著對教育工作及人生修養(yǎng)的幾大關(guān)系的深刻認識。
一是“知”與“術(shù)”的關(guān)系。黎錦熙先生認為,對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來說,只有在廣博的常識基礎(chǔ)上,個人的專業(yè)技能才能夠得到好的發(fā)展,才能夠使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轉(zhuǎn)化為對社會有用的學術(shù)。他曾在1940年對西北師院新生說:“無論求學和做人,都要以廣博的常識為基礎(chǔ)。假如沒有廣博的常識,盡管專精一門,成了一個專門學者,也是沒有出息的?!币驗椤斑@種專家出來辦事,除開他所專精的一個小范圍以外,一切都不懂,我不知道他怎么能應(yīng)用他所專精的學理,來解決社會上的實際問題?固然理工等科有所不同,但如一個工程師或醫(yī)生除他所學的一門以外,一切都不懂,在他的業(yè)務(wù)執(zhí)行上恐怕也要受到影響。這種專家并不是沒有用處,只是成了一種機械,一種器具,只能做八股式的文章,只能當冬烘式的教員?!笨梢?,黎錦熙在這里所期望的,就是大學生不要僅僅滿足于腦袋里裝滿知識,還必須正確處理“知”與“術(shù)”的關(guān)系,更加重視將這些知識與實際生活結(jié)合起來,具備處理實際問題的策略和能力,不作機械式的、器具式的、冬烘式的大學生。
二是“行”和“旨”的關(guān)系。黎錦熙先生十分重視“行”和“旨”的關(guān)系,他曾以禪宗“參話頭”的教學方法為例,闡釋了“宗旨”對于行動的重要意義。他認為,“行腳”和尚一件袈裟,一個瓦缽,走出廟門,過山登峰,渡水越壑,經(jīng)歷千辛萬苦,接觸形形色色的人物,但他始終專精一念,要參透那個“話頭”。禪宗的教材太神秘了,但是,“他的教法,可以說是最平凡而又最巧妙的,就是用‘行腳’的方式,旅游、考察、觀察、實習,讓學者去積廣博的經(jīng)驗,所見所聞,眼前事物,一絲也不放過,時刻把廣博的經(jīng)驗來參證他這專精的一點,久而久之,宇宙間的一切,都成為他這種專門研究的材料,都可以證明或發(fā)揮他這專門研究的原理原則,乃至都可以觸動他的靈機,完成他的歸納,來發(fā)明創(chuàng)造他這種專門研究的新原理新原則,試問:這種專家豈有不成功的?不要以為這只是用于哲學的研究,或者限于社會科學的研究,就是自然科學和應(yīng)用科學也都如此,若不然,為什么人人都常見的開水沸騰、蘋果落地,只能讓瓦特和牛頓出來做發(fā)明家?文學也是如此,如不然,為什么司馬遷寫一部《史記》,先要遍覽名山大川?所以,無論求學和做人,廣博的常識是可以從書本講習得到的以外,還要從實際事物的閱歷上,積漸得到廣博的經(jīng)驗。這不但可使他所專精的學術(shù)能夠社會化、實用化,還可進一步推進他對于所專精的學術(shù)更能有所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保ㄒ娒駠拍晔挛迦粘霭妗秶⑽鞅睅煼秾W院校務(wù)匯報》)所有理性的生活都是學習,因為它包括經(jīng)驗的解釋和改造。因此,教育必須像文明生活一樣,是一組可以共享的經(jīng)驗。為了獲得經(jīng)驗,解釋和改造經(jīng)驗,每個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都應(yīng)當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完滿、完善與永恒的社會價值,并“專精”于這樣的宗旨,以達致“動必有功,處必能久,遭遇任何艱難阻礙,信仰不變,努力不止,以底于成功”的效果。
三是“知”與“行”的關(guān)系。宋代朱熹說:“大抵學問只有兩途,致知、力行而已?!彼€認為,“知”與“行”是相互促進的,“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愈明?!薄爸g(shù)欲圓,行旨須直”,要求人們追求廣博的知識與全面的能力,追求耿直的行動與堅定的信念,就是基于“知”“行”相互促進的原理。黎錦熙先生不僅十分重視師范類大學生的知識追求和人生修養(yǎng),還十分重視師范大學的科學研究和知識創(chuàng)造工作,他曾在1932年說過:“大學者,具有創(chuàng)造力之學府也”。師大而無研究所,終將不能成其為“大”,研究所而辦理不善,則亦“大而無當”。研究所為師大之生命線。我們應(yīng)該反思此三十年間師范教育的成績?nèi)绾??今后?yīng)取什么途徑?古人有言“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毖芯繉嶋H問題,創(chuàng)新積累知識,是大學及其師生必修的重于“生命線”的“知行”課。
其實,黎錦熙先生的這則題詞,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國立西北師范學院教師總體上的教育觀,就在同一時期,常道直先生為畢業(yè)同學的題詞是:“膽愈大而心愈細,智愈圓而行愈方。”講的還是“知行”問題。在這些先師看來,教師不僅要用學識影響學生,更要以行動教育學生,因此,知行問題既是做人求學的道德問題,更是師范教育的關(guān)鍵問題。只有把知行統(tǒng)一起來,堅守知行統(tǒng)一的人生哲學,踐行知行統(tǒng)一的道德原則,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最后,必須說明,這則題詞,就其意旨來說并非黎錦熙先生的專利,它源自中國古代的著名哲學家——老子的思想?!锻ㄐ娼?jīng)(文子)》卷7《微明篇》記載,老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所謂心小者,慮患未生,戒禍慎微,不敢縱其欲也;志大者,兼包萬國,一齊殊俗,是非輻輳,中為之轂也;智圓者,終始無端,方流四遠,淵泉而不竭也;行方者,立直而不撓,素白而不污,窮不易操,達不肆志也;能多者,文武備具,動靜中儀,舉措廢置,曲得其直也;事少者,采要以擁眾,抵約以治廣,處靜以持躁也。故,心小者禁于微也,志大者無不懷也,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能多者無不治也,事少者約所持也?!边@段記述,將智術(shù)之“圓”、行旨之“直”解釋得十分透徹,我們進入大學,需要修煉的無非就是:終始無端、方流四遠、淵泉不竭的學術(shù)追求;立直不撓、素白不污、窮不易操、達不肆志的行為準則。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04-0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