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的目的是要觸動學生的心靈,改變其錯誤的生活與行為方式,在這一過程中,被批評者難免會產生不舒服的情緒體驗。因此,運用批評的時候,既要讓被批評者受到觸動,又要適可而止,不能不顧其“情面”, 這就需要研究批評的藝術。在20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教育學生要時刻把握分寸,特別是在批評學生時更要講究藝術。
批評絕不意味著必須是“吹胡子、瞪眼睛”的架勢,有時通過表揚好事,客觀上也是對壞事的一種批評。批評也可以婉轉迂回,不直來直去。在小學低年級學生中,打“小報告”的現(xiàn)象是比較普遍的,這些“小報告”有時竟讓班主任應接不暇。有些年輕教師,一聽到“小報告”就沉不住所氣,馬上去班級調查或厲聲厲色地批評一頓,對于敢反映問題的學生表揚一番。這樣一來,每天更多的“小報告”就會接踵而來,學生之間的團結也日益不理想。每一位班主任,對此都會大傷腦筋。
我剛接一年級時,就對“小報告”感到頭痛。后來終于有了點新“招法”。一天,自習課剛剛開始,隨著急促的敲門聲,小明沖進了辦公室,上氣不接下氣地說:“老師,有同學打仗了,快去看看吧!”到了教室門口,小明同學急于開門,我示意不要開門。從門縫往里一看,好,教育的時機來了。當時教室里不是打得不可開交,而是被同學拉開了。打人的學生站在班長面前不說話,被打的同學在幾個人的圍攏下坐在位子上擦眼淚。教室里已基本上靜下來了。我一進教室,學生個個坐得筆直,盡管各懷心事,但多數(shù)學生根據(jù)慣例都做好了準備,等待著老師的霹靂閃電夾雜著冰雹式的訓斥。我默默地站在講臺上,用深沉的目光巡視著全體學生。教室里沉默一陣之后,我用語重心長的口吻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在尋找什么嗎?”一句話把全班學生都問愣了。我停頓了一下,接著說:“我在尋找壞事變好事的因素。今天的打架只是兩個人的事,可是,怎么處理、解決,卻與我們每個同學都有關系。班上出了事,評比時要被扣兩分,這對我們班來說是個損失,大家都很難過。但是,焦急、難過和氣憤都不能解決問題。我們知道,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就是比打架更壞的事,在它的周圍也會有閃光的東西,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發(fā)現(xiàn)它,發(fā)現(xiàn)后能不能扶植它。難道我們就不能從打架這件事中,找出一點閃光的東西,把壞事變成好事嗎?”說完這段話,我又巡視一遍全班,學生的表情從不安到疑慮。我又說了許多,學生才從深思逐漸轉為活躍,最后竟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鞍嚅L第一個出來勸解,盡管他倆開始不聽,但班長的行動是好的!”“小文見他倆打起來,很著急,這就比那些幸災樂禍、看熱鬧的人好哇!”學生議論后,我認真地做了總結。把班長的勸解,小文的焦急,小明的報告都一一做了肯定。并提出要求:希望今后班上無論出了什么問題,大家都要一分為二,都要境高一格地去分析,獨立地加以解決,也就象今天這樣……
總的看來,在小學生中應以表揚為主,批評為次。批評時,其場合越小越好,同時,要綜合考慮對方的年齡、性別、性格、同教師的關系以及當時當?shù)氐臍夥张c心理環(huán)境,力求做到入情入理,恰如其分。
(責任編輯 武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