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外閱讀是語文課外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對開闊學生眼界,陶冶情操,形成語文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 樹立大語文觀念,對規(guī)范學生的讀書行為具有現(xiàn)實的意義。
【關鍵詞】課外閱讀;大語文;素質能力 閱讀興趣;職高生;理解能力;功能和價值
語文是一門特殊的工具學科,它決定語文素質的內涵包括使用書面語言和運用口頭語言的交際能力;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要想切實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質,就要樹立大語文觀念,建立閱讀大課堂,實現(xiàn)課內外有機的結合。針對這一情況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一、提高教師語文素質,樹立大語文觀念
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擁有一桶水。葉圣陶曾說:“惟有教師善讀善寫,才能引導學生善讀善寫”。作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應博覽群書,古今中外,自然科學,涉獵其中。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信手拈來,心游萬仞。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總是埋怨學生基礎差,太笨。殊不知許多原因與我們教師有關。語文教師讀錯音、寫錯字、斷錯句,這已經(jīng)屢見不鮮。其素質實在令人擔憂,而這樣的教師因有教參、標準答案為其護航保駕,所以他們不必為自己擔憂。種種現(xiàn)象的背后說明一個不爭的事實,教師的語文素質亟待提高。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開拓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發(fā)展智力,發(fā)展個性和特長。所有這一切僅僅靠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來完成時補可能的。我們必須樹立大語文觀念,超出語文課這個狹小天地,讓學生走出去?!吧钪刑幪幱姓Z文”。讓他們運用自己所學的語文知識理解生活、認識社會、認識人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意識。因此我在課堂上除了完成教學目標外根據(jù)每個單元的學習重點,從各類報刊雜志有針對性的選擇幾篇與課文有關聯(lián)的文章,范讀或打印讓學生看,或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己收集。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主動求知,課后才會主動閱讀。只有真正樹立大語文觀念學生才能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從而不斷充實自己,抓住每一次鍛煉機會,提高自己的語文素質。
二、閱讀思想的培植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強迫壓制的作法,都會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要讓學生明白“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蘇霍姆.林斯基語)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事實上學生的閱讀習慣往往是受到教師的影響,教師在不斷提高自身業(yè)務素質的基礎上,要這樣來教育學生,在班級里造成一種風氣,使他們感到不學無術,對書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因此,作為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更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更新自己的觀念,趕上時代的步伐,把握住時代跳動的脈搏,讓學生始終快速地了解接受新事物、新觀念,使他們產生一種對知識的渴求,這樣就會自覺地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yǎng)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其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
事實上,只有當一個人的思想發(fā)生變化時,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的行動。成功地培植學生閱讀思想,進而產生興趣,從而影響學生對語文的整體認識,形成有利于語文教學的積極因素。
三、開辟閱讀時空,掌握閱讀方法
根據(jù)新大綱要求學生的課外閱讀每學年不少于八十萬字,這就要求我們職高的語文教師要改變過去跳不出課文的閱讀教學方式,積極拓寬課外閱讀范圍,做到課外與課內相結合,讓更多的紅杏出墻來,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學生盡可能地開辟閱讀時間和空間。
當然,開辟閱讀時空首要一點,還是要從課堂上開始。在授課之余,講解一些名言警句,介紹一些中外名著,每周抽出一節(jié)課外自由閱讀課,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教師起導讀作用,讀一小篇美文,大部分時間讓給學生自由閱讀。鼓勵學生選取有助于理解教材內容的文章讀,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海倫·凱勒的《我的一生》,不提問題,不讓學生有負擔,只是鼓勵,接受熏陶,發(fā)展思維能力。
四、清楚精神垃圾,凈化閱讀內容
花木需要整形,水流需要導引。當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fā)起來后,養(yǎng)成閱讀的良好習慣時,要盡可能使“你推薦給學生閱讀的書籍,要能教給他們怎樣生活”。
近年來,由于書刊業(yè)草創(chuàng),品質高下不分,倒版泛濫,導致書籍良莠不分,許多質量品味低下的作品占據(jù)著很大的市場,種種小開本言清系列,樣式翻新,更是令人頭疼,而職高生本身還缺乏明辨是非,特別是抵制誘惑的能力。又因為學生所讀的文藝作品,是用他的求知和智慧和敏感心靈來感知的,這時,如果遇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就會引導使他們的道德天平失衡,因此必須對其進行閱讀指導。
凈化閱讀內容,提高閱讀品味是教育學生的有利手段之一,因此,我向學生推薦一些優(yōu)秀作品,比如,在影響中國的五十部書中,選擇適應當前學生閱讀的作品《青春之歌》《紅日》《文化苦旅》等十部書,每周一次“說”課,為了“說”好他們會積極廣泛地涉獵課外讀物,篩選自己認為最合適最精彩的篇章或片段,這樣學生的閱讀面就多了,知識面就廣了,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五、回歸課堂,重建知識結構
教師在教學生閱讀的同時,還應有效地指導學生回歸課堂,把課內外的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進而重建知識結構。
學生興趣的源泉還在于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會到一種理智高于事實和現(xiàn)象的權利感,用認識來鼓舞起人的精神,這就是說,要使思想跟人的自尊感融合起來。當學生閱讀大量的書之后,多少地會對周圍的事物產生種種不同的看法見解,事實上夜市把從書上學到的東西知識,加以利用的過程,這時學生才會再次產生閱讀的期望。因此說,閱讀和書寫是學生的兩種最必要的學習工具,同時也是通往周圍世界的兩個窗口。
那么,此時此刻,回歸課堂就顯得尤為重要,學生雖閱讀了大量作品,但還不能準確地將其納入自己整體知識結構之中。這就好比一座大廈,課內的系統(tǒng)知識是大廈的骨架,而其他部分則需要通過閱讀方式的來的大量知識來填充。怎樣填充則需要教師指導,所以說,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理順知識,分門別類,將其納入自己的整個知識體系之中。
綜上所述,樹立大語文觀念,重建閱讀大課堂勢在必行。今天我們把學會閱讀這粒種子播種到修正得極好地土壤里去,期望它明天能快速地成長。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的課時點燃求知欲和道德心念火把的第一顆火星。而課外閱讀是點燃學生腦中火把的另一顆火星。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在從學校畢業(yè)的時候都能帶走渴求知識更新的火花,并使用它終生不熄地燃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