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指導農村小學生選好作文素材;要寫自己熟悉的、熟知的人和事,情和景;選材切忌大眾化;學會剪輯原有的寫作材料。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作文;素材
寫文章也好比做衣裳,有個選取材料的問題。如果選擇上好的面料做衣裳,做出來的衣裳就美觀、挺括。如果面料質地低劣,即使工藝高超,也制不出好服裝。所以人們常說,寫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選材。作文的好壞,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容。這里的內容是指作文材料,也就是解決寫什么的問題。有些同學面對作文題,\"作文難,作文難,一提作文心就煩\",總會陷入無材料可寫的困境。由于\"難\"字當頭,\"煩\"在心中,就越來越怕作文了。由此可見,\"沒什么可寫的\"是我們作文難的癥結,不會選材是作文難的病根。那我們在作文時應該如何選材呢?下面我就這個問題簡單談一下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寫自己熟悉的、熟知的人和事,情和景
陶行知曾說過:“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它們是一個現(xiàn)象的兩個名稱,好比一個人的小名與學名。生活即教育?!比~圣陶先生也曾說過:“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說話完全一個樣?!彼自捳f:“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睂W生獲取材料的源泉是生活,要從生活中提取養(yǎng)料,選自己熟悉的,身邊的人、事、情、景,但要從生活中獲取材料必須靠觀察。魯迅先生說:“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苯處熞朴谝龑W生到生活這一活水源頭中汲取知識的瓊漿玉液,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做到“于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輕易放過。此外,不寫自己不理解的、體會不深的內容,寫自己實實在在經歷過、看過、想過的、印象深刻的。這樣的材料真實可信,富有童趣,寫出來具體生動,讀起來感到親切。
二、選材切忌大眾化
要寫好作文,選材很重要。新穎獨特,與眾不同,用別人之所棄,舍別人之所用,做到 “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在選材上從小處著手,避開眾人易選的材料,巧妙地選取自己熟悉的而又與眾不同的一點入文,選材新而立意深,著眼于新鮮材料,對深化中心效果明顯。比如同是寫告別老師的,一般的同學只是通過回憶,寫老師深夜批改作業(yè),冒雪給我補課,“下雨天背我們過河等寫濫了的材料,而你卻獨辟蹊徑,先寫自己告別了網吧,再寫自己告別了不及格,最后寫自己告別恩師,在最后一節(jié)點明是恩師幫助我告別了網吧,提高了學習成績,最后升入一所重點中學,這樣選材立意肯定能新人耳目。
雖然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不可能每天都有奇特的事情發(fā)生,但并不意味著就沒有好材料可寫,我們要培養(yǎng)一顆敏感的心靈,敏銳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去感悟生活中看似平淡、平凡、平常、平靜的點點滴滴,一片黃葉飄落在我的腳下,我抬起頭仰望藍天,好好看看眼前的滿目秋意;考試考砸了,同桌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句關切的鼓勵,以至于放學時什么也不說陪著自己慢慢向家走去;為了完成練習冊上的一道題,又是翻箱倒柜查找資料,又是打電話向人請教,又是上網海搜海選,后來終于迎刃而解,破涕為笑,如釋重負……其實,有誰規(guī)定什么是不可以入文的呢?
三、學會剪輯原有的寫作材料
固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和真景是小學生入門寫作的主要材料,但不要因此束縛他們的自我發(fā)揮和想象,而是要讓學生們學會將已有的材料進行合理的剪輯,必要的取舍。作為每一位教師都有教導學生如何說話、寫話的責任和任務,包括學生家長在內,我們應奉告學生,在我們的身邊每時每刻都在產生著不計其數(shù)的新鮮事,只要我們留神,處處都有學問,處處都有我們可以寫作的素材,那怕是一個極不起眼的小小的無意中的人物動作。如:下雨天,為踢去鞋子上的小妮團,就有可能引發(fā)一個道德教導方面的小故事;看見一粒黃豆大小的一個小棗核,也同樣可以引發(fā)出一個童年值得回顧的故事;外出作客就餐時,看到的場景,仍可以引發(fā)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等等。
總之,與城市小學生相比,農村孩子作文的學習條件實在是非?!皭毫印钡?。農村小學作文教學改革的著眼點,就是要發(fā)揮他們殘留的先天語言習作機制的作用,著重改進作文學習的外部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書面表達的欲望,培養(yǎng)用作文與別人交流的興趣和習慣。創(chuàng)設充分的自主讀寫時空,通過增加合作和交流的機會滿足孩子作文的成就感,尊重和利用孩子的生活經驗,淡化語言規(guī)范重視自主表達,增加寫話和作文的密度,改變反饋形式,縮短反饋周期,發(fā)揮網絡交流的優(yōu)勢,等等。眾多的作文改革實驗,都從上面的一個或幾個方面作了有意義的探索。如果把這些改革的成功經驗綜合起來,形成一個比較科學的作文訓練序列,就有可能使農村小學生的作文出現(xiàn)大的突破。
參考文獻:
[1]惠志平.創(chuàng)設意境,激活情感,提高中學語文教學質量(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3)
[2]賀文.學校思想道德教育思考(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