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地區(qū)歷史教學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職業(yè)學校歷史教學應著力探索提高德育教育實效的途徑,挖掘歷史中的道德因素,通過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學方法、手段,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處事,學會做人。
【關鍵詞】歷史教學;德育教育;滲透
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要始終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中職學校歷史課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一門重要課程,歷史學科蘊含著豐富的德育教育素材。通過歷史學科的德育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知識,啟迪學生智慧,陶冶學生情操,涵養(yǎng)學生品質,從而提高學生的史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歷史教學加強德育滲透的必要性
首先是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歷史教學是人文學科的核心課程,其核心是道德與人格的形成?!缎抡n程標準》中對歷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會功能,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與升華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對個人而言,通過歷史學習,培養(yǎng)學生對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進一步樹立崇尚科學的精神。二是對國家和民族而言,通過歷史學習,要求學生樹立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對祖國的熱愛以及對祖國和民族的責任感。三是對世界和人類而言,通過歷史學習,能夠認識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qū)、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形成認同性和開放性的歷史意識。這三個方面的要求,第一個要求是最基本的、最基礎的。歷史教育只有把育人、立人的目標作為基本目標,個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態(tài)度,健全人格,堅強意志,團隊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才有可能形成和完善,才會對祖國和人類命運真誠關注和樹立高度的責任感。
其次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要求。青少年接受思想教育不同于接受知識教育,往往存在逆反心理。學生的道德動機是由其道德需要推動的,引起道德行為的內(nèi)驅力量,它包含著那些與道德有關的興趣、欲望、信念、理想、世界觀等因素,對中學生的道德行為起著激發(fā)、強化、調節(jié)、控制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如何進行理論、實踐、行為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培養(yǎng)塑造學生健全的道德人格是當務之急。
二、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特點
(1)依附性。歷史教學滲透德育離不開事實,總是依附于、寓存于對歷史事實的認識、理解和評價上的?!罢巍睉{其科學理論說服人,文學依藉人物、情節(jié)的描寫感染人,歷史則是在以事實為基礎上的評價啟迪人。
(2)蘊含性。又可以說是暗示性。它的育人功能是蘊含在對歷史的評述之中的。
(3)評判性。從形式上或從內(nèi)容上看,歷史歸根結底都是以本階級、本時代的眼光來鑒別、評說千百年來中國、世界發(fā)生過的人事現(xiàn)象,或歌或頌或罵或斥,無一例外。這就告訴我們,歷史教學滲透德育,是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時代性的。
三、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的優(yōu)越性
(一)歷史知識具體生動,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歷史知識具體生動,真實可感,包羅萬象,豐富多姿,沒有抽象枯燥的理論說教。這對于正向抽象思維發(fā)展,而更多保留著形象思維習慣的學生來說,運用具體生動的歷史知識進行思想教育,自然要比其它學科更容易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并從中得到思想啟迪。
(二)歷史以事實說理,容易令人信服
歷史學科滲透德育,與其它學科不同:它不是用抽象的理論進行說教,而是重在以事實說理。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思想認識上也逐漸出現(xiàn)了這一特點,他們希望老師言之有理、有據(jù),往往在事實面前,他們才心悅誠服地放棄懷疑的目光。因此,歷史學科在滲透德育方面用事實說理的特點,要比其他學科更容易使學生信服,從而自覺接受思想教育。
(三) 歷史內(nèi)容豐富多樣,可用于多方面的思想教育
歷史既有人類長期生產(chǎn)生活所積累下來的寶貴經(jīng)驗,也有人類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積累下來的寶貴知識,正是歷史這一包羅萬象的特點,賦予了歷史學科在滲透德育方面具有優(yōu)勢,這一優(yōu)勢對培養(yǎng)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四)杰出的歷史人物是學生學習的榜樣
單純以道德理論對學生進行說教,缺乏飽滿的情感,顯得蒼白無力,如果引入歷史和現(xiàn)實人物的道德活動和精神,就能使德育過程中知、情、意、信、行豐富飽滿。用他們的高尚品德和情操去熏陶學生,必定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會起到其它學科起不到的獨特作用。
四、中學歷史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
(一)通過學習,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有西方垂涎的陶瓷和絲綢,讓世人驚嘆的四大發(fā)明,世界奇跡的萬里長城……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充滿智慧的象征。面對如此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學生會無比自豪,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歷史上也涌現(xiàn)出了很多英雄愛國人物,在國家興衰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他們挺身而出,不惜以身報國。屈原自沉汨羅,以身“死國”;蘇武牧羊,威武不屈;岳飛“仰天長嘯”屈死風波亭;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睜眼看世界”;楊靖宇血灑東北,馬本齋率眾抗日、拒寇誘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抗日戰(zhàn)爭才取得了最后的斗爭勝利,都體現(xiàn)了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之魂。
(二)通過學習,促使中學生形成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歷史給人以啟示,啟發(fā)人們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促進人們形成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上眾多的圣賢、名家,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為他們對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司馬遷不畏權貴傾注全部心血寫成《史記》,李時珍用畢生的精力寫成《本草綱目》,孫中山百折不撓從事民主革命,他們追求的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人們認識到,如果不追求人生的意義,只隨波逐流,吃喝玩樂,那么生命只是一短暫的年華,毫無意義。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奮發(fā)進取,為人類作出貢獻,才能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三)通過學習,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能力,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歷史上成就大事業(yè)者無不經(jīng)受挫折: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成霸主;韓信胯下受辱成了千軍萬馬的統(tǒng)帥;司馬遷受腐刑傾注全部的心血寫成《史記》;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利用歷史人物雖經(jīng)挫折而奮起的事跡和歷史人物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精神來激勵學生,培養(yǎng)學生百折不撓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增加與困難作斗爭的勇氣和信心,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能力,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四)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對事業(yè)成功的重要作用
播種性格收獲命運,良好性格有助于事業(yè)的成功。一個人良好性格的形成是從日常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開始,中學階段是學生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運用歷史人物由于性格上的原因影響事業(yè)成敗得失的事例,使學生從中得到啟迪和借鑒。如:拿破侖迷信武力,終至眾叛親離,玩火者自焚;項羽剛愎自用,最終落得自刎烏江;楊秀清居功自傲終遭誅殺;唐太宗的虛心納諫、孝文帝的堅毅果斷、劉備三顧茅廬的誠信等等。從這些歷史人物的成敗得失,可以讓學生知道謙虛謹慎、艱苦創(chuàng)業(yè)、積極進取、堅毅果斷、為人真誠等是多么可貴的品質;而一個人如果剛愎自用、盛氣凌人、居功自傲將會導致事業(yè)上的失敗。
總之,歷史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十分豐富,只要在教學中牢記責任,充分挖掘德育素材,把握好時間、尺度,一點一滴不間斷地進行德育滲透,一定能使學生在歷史教學中接受知識,陶冶情操,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