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普通中學的中長跑教學進行研究分析,對合理安排授課時間和運動量等方面做了些嘗試??s短每次授課時間,延長授課周期,消除學生的害怕心理,達到增強體質(zhì)之目的。
【關鍵詞】中長跑;體質(zhì);運動負荷
1 前言
在教育部所頒布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明文規(guī)定,體育是必修課。而中長跑又是提高耐力素質(zhì)的有效項目之一。是“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必測項目。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對單調(diào)、枯燥、艱苦的中長跑課,學生毫無興趣,教師感到難以安排,但從普通中學體育教學大綱的安排來看,中長跑為4—5學時,第一學期完成。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講授完中長跑的全部內(nèi)容,提高1000米跑的成績,達到“中學生體育合格標準”所要求的指標,增強體質(zhì),顯然難度較大。筆者通過教學實踐觀察對如何提高中學生中長跑成績,合理安排授課時間,運動量等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有了一些新的認識,與同仁共勉。
2 教學策略
2.1明確目的,提高認識
眾所周知,中學生中,獨生子女占大多數(shù)。從小受到家庭的嬌生慣養(yǎng),性格懦弱,怕苦怕累,特別對中長跑課望而生畏。針對此情況,首先應利用理論課大力進行宣傳教育。講解中長跑的重要性及對人體各部位、臟器的積極作用,促進身體的正常發(fā)育和人體機能的充分發(fā)展,增強體質(zhì),延年益壽。另外,講解一些國內(nèi)外優(yōu)秀中長跑運動員的成長之路和感人故事,鼓勵學生提高自信心,從而激發(fā)練習中長跑的積極性和頑強的意志品質(zhì)。其次講解中長跑的基本技術,練習中所注意的事項,如中長跑的呼吸方法,跑前應有充分的準備活動,使身體有個適應的過程,在越野跑時應注意選擇路線和安全等。講解“極點”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只有放松,加深呼吸,促進呼吸過程和增加吸氣量,適當調(diào)整跑速,“極點”很快就消失?!皹O點”的克服不僅是提高訓練水平和鍛煉效果的過程,也是增強意志和培養(yǎng)克服困難的精神過程。
2.2采用科學合理的練習方法
針對中長跑教學“趣味性差,練習方法單調(diào),練習者易感枯燥無味。大腦神經(jīng)易產(chǎn)生抑制狀態(tài)”等特點,應采用多樣化的形式進行練習,力爭做到不單調(diào),有趣味,完成教學計劃,達到健身目的。如追逐跑、接力跑、間歇跑來改變調(diào)整學生的心理負荷,提高對跑的興趣,爬山、越野使學生在新的環(huán)境中得到新的刺激,帶來愉快的心情,激發(fā)學生的鍛煉熱情。
2.3化整為零,合理安排練習時間
按正常的教學進度,中長跑課安排在4——5周內(nèi)完成,這樣出現(xiàn)兩個矛盾,一是每次課50分鐘的耐力教學對中學生來說時間有點長,從身體上、心理上都接受不了,因此效果極差。二是4——5周中長跑教學周期較短,學生難以掌握跑的技術和呼吸方法,也難以提高呼吸系統(tǒng)功能。由此將一年級中長跑課的時間化整為零,在完成正常教學內(nèi)容的同時做了適當調(diào)整。
2.3.1延長周期,將4——5周延長到8——10周。
2.3.2壓縮時間,將每次課50分鐘壓縮到25分鐘。
2.4掌握合理的運動負荷
運動負荷是身體練習所給予人體的生理負荷。它反映學生在練習過程中,身體練習施加學生的生理負荷所引起的身體機能一系列變化。教師應根據(jù)中長跑的教學任務,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水平和教學條件,合理安排每次課和課中每次練習的運動負荷,使練習和休息相互交替;以達到有效地增強體質(zhì)。
2.4.1按劃分的類別制定相應的練習內(nèi)容,如一類小量快速跑,二類中量中速跑,三類大量慢速跑。
2.4.2合理練習使學生有勁頭,有競爭向上的欲望。
2.4.3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即跑的距離由短到長,速度由慢到快,運動量由小到大,不要讓學生產(chǎn)生厭煩心理。
2.4.4選擇有效地練習方法,如:定時定距離跑——以均勻的速度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跑完一定距離。(1′20″跑完400米,3′10″跑完800米)練習了學生如何進行體力分配和跑的節(jié)奏感:追逐跑——全程400米(分類別進行)每隔20米出發(fā)一組,后者追上前者,前者受罰后者受獎,超主項距離跑——采用超1000米距離跑(1200米×1,800米×2,400×3),提重練習者的耐力素質(zhì),以達到鍛煉效果。
中長跑是提高耐力素質(zhì)有效項目,它不受場地好壞限制,而中學生在學校是最討厭中長跑課,產(chǎn)生這種矛盾的原因是學生沒有掌握如何安排自己的運動而不能科學從事長跑運動,感到中長跑項目既累又苦,教師應正確引導,給學生消除害怕和厭煩心理,合理安排上課的內(nèi)容,根據(jù)中長跑的特點,延長上課周數(shù),縮短每次課的時數(shù),改進教學方法、變換練習手段、提高學生興趣,達到增加體質(zhì)目的。
參考文獻:
[1]山東體育科技.體育理論教育專輯 [J]1995.11:86。
[2]李樹君.現(xiàn)代田徑運動[M].大連:大連出版社.2003.
[3][蘇]勒·斯·霍緬科夫主編,郝成碩等譯.田徑教練員教科書[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