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在課堂上經常會出現(xiàn)以下的“混亂”現(xiàn)象:正當老師在講解課文內容時,突然有學生舉手說:“老師,我有個問題,”而這個問題與課文內容又關系不大;回答問題的只限于幾個反應靈敏思維活躍的學生,而其他學生則置身事外;還會有一部分學生回答問題不夠完整或過于片面;還會有學生講話的內容很不全面或是沒有思考隨口一說等等。
小學語文新的課程標準要求:強調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求知,敢想敢說,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發(fā)展的能力。既然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出現(xiàn),也就意味著在課堂上,他們有權利充分發(fā)表自己意見。這樣就勢必會在課堂上出現(xiàn)在一些令老師頭疼的現(xiàn)象。既然是以學生為主體,那么就應該讓學生充分地參與進來,不管他們說什么,說的正確與否,只要敢說就是一種進步。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樣做課堂就會出現(xiàn)“混亂”,然而我不認為那是混亂,換個角度來看,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的現(xiàn)象。因為透過這個“混亂”可以看到的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活”。要學生參與進來,就要給他們充分活動的空間,也要讓他們有想說,敢說的環(huán)境和氛圍,這樣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也就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生的思維也就活了起來,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就有了。
那么是不是只要課堂上“亂”起來了,就能說明學生“活”起來了呢?這就要看教師這一主導者的作用了。如果一味地讓學生“亂”那真的是“亂”了,如果老師能適時加以正確引導,讓學生知道在回答問題之前應該認真思考;上課應該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聽課習慣性;要學會要尊重他人,傾聽他人的發(fā)言;要學動腦思考,用最有效的方法獲得最必要的知識。這樣既尊重了學生,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又讓學生有跡可循,從而使學生在合作中學到了知識,同時也使學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滿足。因此,這一“亂”一“活”既不矛盾,又相得益彰。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