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欣賞是人們接觸藝術作品時產(chǎn)生的一種審美活動,是一種通過藝術形象去認識客觀世界的思維活動。欣賞者在欣賞藝術作品的過程中,不僅產(chǎn)生了美的感受,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靈,而且培養(yǎng)了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審美意識。當前,素質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質的人才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創(chuàng)新的能力,更在于有美的心靈,美的品質。在學生中開設美術欣賞課,讓學生在欣賞名家作品的過程中,欣賞美,感受美,認識美,適應了美術教育的要求。在一年多的美術欣賞課教學實踐中,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美術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的重要途徑
美術課的教學更注重繪畫基本技巧的學習和鍛煉。而美術欣賞能夠提高欣賞者的欣賞水準,培養(yǎng)審美情操,使學生用心靈去感應美,接受美的洗禮,堅定美的信念。美術作品的美,往往蘊藏于筆墨、色彩、意境、神韻之間,欣賞者常常不能直觀地領略作品美的意醞,這在于講解,在于細細揣摩神會,開設美術欣賞課,我們注重拿名家大師的作品為對象。
二、優(yōu)秀美術作品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
《中學德育大綱》指出:“富德育于各科教學內容和各科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是各科老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往往蘊含著作者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例如:傅抱石、關山月的《江山多嬌》圖,是作者運用革命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的一幅優(yōu)秀國畫:山舞銀蛇的北國風光和郁郁蔥蔥的江南景色有機地統(tǒng)一到國畫之中,展現(xiàn)了山河的壯美,當學生深醉于藝術的美景之中時,引導學生思考。
三、美術欣賞能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德
藝道以人品為先,名家大師的作品,往往體現(xiàn)著作者其人的品格。人如其畫,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開設藝術欣賞課,不僅僅是單純欣賞名人的作品,更主要的通過美術作品,欣賞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讓學生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做人的道理。
四、開設美術欣賞課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學高為師”,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愛好及興趣,對教師的知識面的涉獵及業(yè)務知識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覺得,一名美術教師不是看你的繪畫技巧多么熟練,而是看你給學生傳授了多少知識,學生掌握了些什么?
五、欣賞作品的分類
美術教材的作品欣賞大致可歸納為四類: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賞,如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爾的《椅中圣母》、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還有徐悲鴻的《八駿圖》、蔣兆和的《流民圖》等現(xiàn)代名家作品,這些作品風格各異,藝術水平很高,是欣賞教學的重頭戲,二是范圖的欣賞,每課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畫插圖,這些范圖主要是針對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備,它直觀明了,學生易于接受,對于提高學生的繪畫知識與技能至關重要。三是同齡小朋友的優(yōu)秀作品欣賞,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兒童情趣,是兒童心理世界的反映,這類內容學生覺得親切,容易產(chǎn)生共鳴。四是其他門類的欣賞,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紙、編織、印染、拼貼等工藝制作。這類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術觀賞價值,學生很感興趣。
六、欣賞的角度
對于一件美術作品,教師大致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引導學生欣賞:一是畫面直觀形象的欣賞,也就是畫面給人的視覺印象,如《最后的晚餐》畫的耶穌和門徒們共進晚餐,當耶酥說出“你們當中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這句話時,眾門徒的驚異神情動態(tài);1949斗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激動時刻;齊白石的《蝦》表現(xiàn)的是一群活蹦亂跳的蝦在水中嬉戲爭食的情趣。二是藝術風格特色的欣賞,它包括畫面的構圖、色彩、透視、表現(xiàn)手法等,主要指繪畫的技巧。如徐悲鴻的《八駿圖》,畫家采用國畫水墨技法,通過線條的干濕、濃淡、粗細、疾徐,寥寥數(shù)筆,便將馬的奔騰氣勢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凡高《阿爾的吊橋》一國,畫家采用鮮艷濃烈的色彩,有力的筆觸,奔放的線條,使畫面給人一種明快跳動的感覺,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在《最后的晚餐》畫中,畫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邊,全部面對觀眾,這種獨特的構圖法更便于表現(xiàn)眾門徒的各種表情。三是與作品相關的邊緣內容的講授,包括藝術家的生平、愛好、傳說、趣聞及當時的社會背景等。比如在講達·芬奇的畫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達·芬奇畫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學、透視學的有趣事例;在欣賞齊白石的畫時,可以講他三十歲學畫,為了畫好畫,在家里養(yǎng)了很多花鳥魚蟲,經(jīng)常觀察寫生的例子。四是對作品思想內容的挖掘,如雕塑《艱苦歲月》,表現(xiàn)的是長征中一位紅軍小鬼依偎在老紅軍身旁,被悠揚的笛聲所吸引的感人場面。但其表現(xiàn)的并不僅僅是這些,作品還歌頌了紅軍戰(zhàn)士在艱苦條件下不怕犧牲不怕吃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也表現(xiàn)出了紅軍戰(zhàn)士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鴻的《八駿圖》,畫面中絕非單單表現(xiàn)了八匹馬,而主要謳歌了那種勇往直前、戰(zhàn)斗不息的大無畏精神,當然,像一些靜物畫、肖像畫及一些工藝品就不必非得深探其思想內涵了。
七、教學時教師的注意點
(1)教師要提高對欣賞課的認識,教師首先要對作品有一個較全面深刻地理解。另外在欣賞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教師也要心中有數(shù)。備課越充分,教學效果就越佳。
(2)欣賞時要有重點,有些作品以藝術特色、繪畫技法欣賞為主,像風景畫、靜物畫,而有的在藝術特色欣賞的同時更要對作品的主題思想學習領會,《血衣》、《南昌起義》等,此外在選材上也要有主有次,教師要把欣賞的重點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風格獨特的名作上,以加深學生對著名作品的印象。
(3)欣賞的內容不可過深,超出了學生欣賞能力的東西,教師要少講,甚至不講,要欣賞那些看得見、摸得著學生易于接受的直觀內容,如某一點某一處的用色、線條、構圖、明暗等。
(4)欣賞的手段要多樣化、生動化、藝術化,避免教師空洞枯燥的講解、學生被動地干巴巴聽的現(xiàn)象??梢圆捎霉适隆⑻釂?、討論、觀察、懸念等多種形式,還要充分發(fā)揮幻燈、掛圖、錄像、錄音等現(xiàn)代教學手法,增強欣賞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使學生樂學、想聽、愛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
(5)欣賞的時間不可過長,內容過多過濫,學生會厭倦,教師可以把欣賞教學穿插于平時教學之中,使欣賞與傳授技能相結合。
(6)欣賞后要有檢查和總結??梢圆捎锰釂?、談話及卷風考試的方法來進行。使之達到復習鞏固減少學生遺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