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歷史教學是弘揚我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提升民族素質,增強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徑,也可以說是素質教育體系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無疑是每位歷史教師都孜孜以求的教改目標。隨著新課改的提出與執(zhí)行,課堂教學的策略成為高中歷史教師的科研重點,而教學的“有效策略”也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頻繁地出現(xiàn)于各種教育文獻和論著中。本文探討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問題。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策略;教學評價
張之洞在《輶軒語·語學·通論讀書》中指出:“讀書宜有門徑。”找到正確的方式方法就會“得門而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會讀書就會導致“泛濫無歸,終身無得”的結果??梢韵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必然存在類似的癥結。
目前,在高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的舞臺上,可以說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大家各有各的路數(shù),臉譜各異、唱腔不同就自以為開山辟路,自立宗派。其實,這些所謂的“改革”大都換湯不換藥,治標不治本。如許多研究者致力于總結所謂最有效的教學策略,試圖讓歷史教育工作者掌握那些方法后能一勞永逸,但其結果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層出不窮、創(chuàng)意百出的教學策略,在課堂實踐教學中卻并沒有贏得學生們的一片喝彩,甚至沒有達到有效的教學目標。其關鍵因素在于忽略了實際課堂教學中的另一主題——學生們的個體差異,當然還有其他諸多綜合因素的影響。
一、前后對比
較之以往,新課改有兩大突出特點。首先,體現(xiàn)在對待教材觀念上。把過去以教材為準繩,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固定體系轉變?yōu)槿f變不離其宗、活學活用、因材施教等新型的教材教法。其次,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模式的轉型。由過去簡單的填充灌鴨式、教師為主導向以探究問題、啟發(fā)思維為主的方式轉變。新課改的兩大要點迫切要求每位教師從新課改教學目標的實際出發(fā),依據班級學生的整體情況及個體差異性,制訂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并采取新穎、高效的授課模式。達到如此目標,就可以說是高效的課堂教學,不僅在授課時間內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而且學習效率高。對于如何優(yōu)化高中歷史授課的策略性問題,不少教育戰(zhàn)線的同仁提出了見仁見智的觀點與看法。但萬變不離其宗,教學問題的要點無外乎學生和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有問題意識,更要引導學生的探究意識,教師要學會巧妙地設計問題,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提高教師知識層面的更新頻率,主要體現(xiàn)在知識素養(yǎng)與教材教法的更新?lián)Q代上。
簡而言之,教學策略體現(xiàn)在教學過程中,就是以能否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能否選擇高效、簡潔的教學方法為標準。衡量高中歷史教學的策略是否行之有效,通常以能否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實現(xiàn)教學目標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良好的學習積極性為主要標志。在實際教學中,制定或選擇有效性教學策略需要考量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學者這三個方面的綜合因素。
二、實踐教學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效教學策略具體可以分為以下的三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的策略
教學準備環(huán)節(jié)是教學過程的第一步,也是進行有效教學的基礎,主要是指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所進行的一些必要準備,如對教學目標的分析與確定,對教學對象的差異性研究,對教學資源的分析、整合和處理,等等。這樣教師在授課環(huán)節(jié)中才能做到心中有計劃,授課才會有條不紊。教學準備階段充分與否關系到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實現(xiàn),因此,教學準備階段的策略問題不可忽視。
(二)實施階段的策略
“教然后知不足,學然后知困”,教學實施階段的有效性策略是順利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關鍵一步。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分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因此,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策略性選擇尤為重要。這一階段的教學策略,既要緊扣教學大綱的要求,又要尋求適合學生年齡階段特點的教學方式。根據新課程理論,歷史教師的教學策略將發(fā)生改變,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fā)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tǒng)一規(guī)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三)教學評價階段的策略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教學評價是研究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價值的過程。教學評價一般包括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huán)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但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和教師教學工作過程的評價。 (轉引自“百度百科”)高中歷史教學評價有兩個核心環(huán)節(jié):對教師教學工作(教學設計、組織、實施等)的評價——教師教學評估(課堂、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即考試與測驗。
總而言之,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順利實施具有兩個量化標準:一是課堂效率與教學效果,主要指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高效地完成教學目標;二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與探究意識的增強,在歷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效促進了學生思考、探究、創(chuàng)新等諸多意識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龐秀枝. 努力探索有效歷史教學的新理念和新途徑[J]. 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 2009,(10)
[2] 陳世元. 有效歷史教學之我見[J]. 文理導航(上旬),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