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目前學校教育中部分教師存在的慵懶思想,從品德教育、課堂教育和自我學習三個方面出發(fā),探討教師如何加強責任心,關注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塑造、個性的發(fā)展和知識的更新,從而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而快樂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其構建正面光明的人生價值。
【關鍵詞】慵懶思想 育人理念 學校教育 責任心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095-01
“庸”來自于對責任的漠視,“懶”來自于對職責的不作為。思想上漠視責任,意識上淡化職責,是造成工作平庸、作風懶散、執(zhí)行力低下的根源所在。治庸,不僅要從工作規(guī)范與道德守則上被動約束,更應當在思想上端正認識,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履職履責,實現(xiàn)由被動管理向主動作為的轉變。學校是社會發(fā)展之源、民族成長之基,作為社會化分工中專門擔負育人職責的部門,在肩負著社會、政府賦予的權力的同時,也承載著為確保民族興盛和國家強大而不斷輸送人才的責任。治庸重在治心,只有形成了正確的育人理念,才能充分調動教師在育人工作中的積極性,促進其主動履職履責,從源頭上根除“庸、懶、散”現(xiàn)象。
一 抵制不作為之庸,關注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塑造
從馬加爵到藥家鑫,駭人聽聞的事件不斷折射出學校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學校德育一直存在著投入甚大而收效甚微的尷尬局面,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對德育的主體缺乏了解和尊重。面對紛繁的大千世界,成長著的個體對道德有著不同的訴求,而我們卻常漠視這一切,習慣用成人的意志、社會的意志,站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企圖用書本上冰冷生硬的文字去教育甚至去改造他們。而我們提出的道德要求,實際早已遠離了他們的生活。
這是一種庸,一種不作為之庸,治庸之道在于“德”。教師應率先垂范,將對學生的品德培養(yǎng)塑造由課堂延伸至生活,實現(xiàn)德育的生活復歸。生活是德育的出發(fā)點,也是德育不可避免要回歸的地方。因此,德育不能局限于每周一次的升國旗儀式,不能局限于思想品德課課堂的45分鐘,它應貫穿于生活的所有時段。教師應將學生品德的培養(yǎng)塑造視作自身的職責,如亂花錢、不尊重長輩等問題,都是以學校生活、校外生活為依托的,教師應以身作則,以良好的模范形象帶領學生,使其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以日常發(fā)生的各種遭遇和問題為切入點,把握這些鮮活的教育材料,及時對學生實施引導,助其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二 抵制不求索之庸,關注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我們習慣于用相同的教學方法和內容教育每一個孩子,習慣于用相同的作業(yè)要求和考核標準評價每一個孩子。我們把按照教學大綱完成教學任務當作圓滿,而不知這一借口使得我們扼殺了多少學生的天賦和積極性。每一生命都有其不同的天賦、興趣、情感體驗,生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學校只能將學生復制成批量生產的零件,那人生的價值如何體現(xiàn)。
這是一種庸,一種不求索之庸,治庸之道在于“教”。教師應因材施教,將教學育人與學生個性發(fā)展緊密結合起來,以實現(xiàn)學生個性培養(yǎng)與全面發(fā)展的完美結合。世上本無好學生、壞學生之分,有的只是各具個性的學生。在對學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尊重他們的個性所在,根據(jù)其個性選擇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盡力只是及格,盡心才是優(yōu)秀。只有喚起學生的自主意識,使其感受到生命成長的意義,才能促使其主動完善自我,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
三 抵制不進取之庸,關注自身知識的更新
許多教師將學生成績的不理想歸咎于學生的主觀不努力,卻從不反思自己的課堂是否有吸引力,自己的教學方式是否有待改進。總以為一個大學生來教一門小學的課程是綽綽有余的,卻不知課外學生們接觸到的五彩斑斕的世界早已超越了課本本身的吸引力。我們只是忙于整理課程和所謂的考點、要點,忙于檢查課后堆砌的作業(yè),忙于組織期中、期末考試和小測驗,忙于用一個分數(shù)來證明教學的實力,我們太忙,以至于忙得沒有時間來思考學生到底需要什么,忙得沒有時間來按照學生的需要改進自己。
這是一種庸,一種不進取之庸,治庸之道在于“學”。教師應與學生同行,共同去創(chuàng)造、去建構新的學習生活,在互動中追求心靈上的溝通?,F(xiàn)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僅靠一本教材開展教學顯然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加的知識需求,課本只能是一個范例,需要引入相應的課程資源。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課程資源是豐富的,同樣,在特定的學科領域里,課程資源也是豐富的。只有將教學融入生活,為課程注入生命的活力,才能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真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
學校是學生發(fā)掘自身潛能的地方,是學生獲得最大幫助的地方,是學生感受快樂和幸福的樂園,它存在的意義在于是否能夠為孩子提供優(yōu)質而快樂的學習環(huán)境,是否能夠幫助孩子構建正面光明的人生價值,是否能夠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及行為習慣,是否能夠讓孩子養(yǎng)成獨立思考、主動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懷揣著這樣的育人理念,學校的生命力才會永不枯竭,教育工作者的勞動才能實現(xiàn)其崇高價值。
參考文獻
[1]崔建華.論中國中小學教師的倫理責任[D].河北師范大學,2006:43~45
[2]喻平.教師的認識信念系統(tǒng)及其對教學的影響[J].教師教育研究,2007(4):18~22
[3]劉莉、楊艷芳.教師教育信念研究綜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12):45~51
[4]范騰艷.教師管理策略淺談[J].中小學管理,2006(2):124~125
[5]杜慶峰.促進教師自主發(fā)展的探索[J].中學農村教育,2011(4):12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