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訊逼供是刑事訴訟過程中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用肉刑、變相肉刑或精神折磨的方法獲取口供的行為。該種行為已為我國現行法律明文禁止,但在司法實踐中刑訊逼供仍相當程度地存在。鑒于此,筆者試圖通過研究分析刑訊逼供存在的成因及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刑訊逼供 無罪推定 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 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9-0192-02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3條規(guī)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毙逃嵄乒┦侵杆痉üぷ魅藛T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變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為。我國《刑法》第247條專門規(guī)定了該罪。刑訊逼供在我國法律上是嚴禁使用的調查取證的方法。然而,司法實踐中刑訊逼供現象仍時有發(fā)生、屢禁不止,對國家、社會、公民都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那么,刑訊逼供難以杜絕的成因何在?它對社會到底有什么危害?本文試圖對此進行探討。
一 刑訊逼供存在的成因
1.思想根源
第一,封建特權思想長期的荼毒。中國經歷了數千年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重官輕民”“先國家后個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傳統(tǒng)文化中的權力本位主義在人們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于是有部分司法人員認為自己手中擁有權力,為了懲罰犯罪,可以對犯罪嫌疑人隨心所欲,在犯罪嫌疑人人權得不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刑訊逼供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先入為主,有罪推定思想的影響。在有罪推定思想下被指控犯罪的人即被認為是罪犯或像對待罪犯那樣處以刑罰,對其可以長期甚至是無限期羈押,為獲取口供,可以對其采用刑訊逼供等不人道的方式。況且在司法實踐中刑事案件的被告人經公安機關偵查、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及法院審理后絕大多數都被判有罪,無罪的只是極個別的。我國現階段雖然實行的是控審分離的訴訟制度,但有些司法工作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卻抱著“被訊問者就是罪犯”的心理態(tài)度,當訊問進行得不順利時,懷著對犯罪嫌疑人的痛恨和犯罪分子不打不招的心態(tài),便實施了刑訊。
2.制度根源
第一,我國刑事訴訟中沒有確立無罪推定原則。無罪推定原則是一項保障公民權利為核心的原則,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guī)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審判,任何人不能被確定有罪”,既然是無罪的,偵控機關當然無權對其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對此,貝卡利亞進行過精辟論述:“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如果犯罪是不肯定的,就不應折磨一個無辜者,因為在法律看來他的罪行沒有得到證實?!蹦壳?,無罪推定原則已成為國際上普遍適用的人權保護原則,被確定在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法律規(guī)范中。
第二,無完善的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3條規(guī)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jié)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边@里涉及了非法證據的取得問題,但對于非法取得的證據是否應該排除卻沒有明確規(guī)定。雖然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61條規(guī)定:“嚴禁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凡經查證確實屬于刑訊逼供或者以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告人的陳述,不能夠作為定案依據。”1999年1月1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guī)則》第256條也有同樣的規(guī)定。事實上由于規(guī)定過于簡單、含糊而缺乏可操作性,在司法實踐中也是肯定通過非法取證行為所獲取的物證、書證的證明效力的,所以對刑訊逼供遏制沒有實質上的意義。
第三,我國現行法律沒有賦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權。我國《刑事訴訟法》第93條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對于偵查人員的詢問,應當如實回答。我國《刑事訴訟法》中不僅沒有賦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權,反而規(guī)定了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承擔“如實回答”的義務,同時又規(guī)定“與本案無關的問題,有拒絕回答的權利”,而事實上“如實回答”及“與本案無關的問題”的標準在實踐中是難以掌握的。在偵查實踐中,痛恨犯罪人是人們的普遍心理,不打不招是犯罪嫌疑人的普遍做法,當犯罪嫌疑人不回答或回答的內容不符合偵查人員心目中的標準時,就認為犯罪嫌疑人在抵賴,于是為獲取口供偵查人員難免會動手或者動用具械,刑訊逼供就這樣發(fā)生了。
3.現實根源
第一,經濟落后,司法投入不足,設備陳舊,偵查技術水平相對低下。目前,逼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與勘驗、搜查、扣押、偵查實驗等措施相比,成本和耗費相對較小,在國家司法投入普遍不足的情況下,偵查機關千方百計地逼取犯罪嫌疑人口供就不足為奇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地發(fā)展,犯罪也越來越向著智能化、隱蔽化發(fā)展。雖然我國也已多次應用高科技手段來破獲案件,但總體來說,設備的更新速度遠遠不能適應偵破案件的需要。
第二,部分工作人員素質低下,法制觀念淡薄,缺少應有的職業(yè)修養(yǎng)。相對日益嚴峻的刑事犯罪形勢和日趨完備的執(zhí)法環(huán)境,基層的辦案人員業(yè)務素質、專業(yè)技能和執(zhí)法水平不能完全適應當前形勢的需要和法制的要求。因此,面對頑固、狡詐的犯罪分子和復雜無序的偵查工作無所適從,只能以簡單、粗暴的工作方法去搞刑訊逼供。
第三,對刑訊逼供處罰力度不夠。雖然我國《刑法》已將刑訊逼供作為犯罪加以規(guī)定,但在司法實踐中,對刑訊逼供的查處卻很少,即使不得不進行查處,也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是由于這種行為的隱蔽性所決定的,而且,一旦發(fā)生了問題,許多單位的領導往往會認為刑訊逼供是因為工作上的需要,而不是為了謀取個人的私利,處罰太嚴會挫傷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等。由于上述種種原因的存在,刑訊逼供這一屢禁不絕的問題及其造成的損害就日益彰顯出來。
二 刑訊逼供的社會危害
1.刑訊逼供極易造成冤假錯案
通過刑訊使拒不認罪的罪犯如實招供的雖然不少,但無辜者因肉刑摧殘而亂攀亂供,含冤受罰的也不乏其例。如佘祥林“殺妻”案等典型案例。
2.刑訊逼供模糊了罪與非罪者的外部差異,增加了偵查破案的難度
對犯罪嫌疑人的偵查訊問是一個復雜的信息獲取過程,偵查人員不僅要注意語言信息的獲取,還要注意更為復雜的犯罪嫌疑人表情、語氣、語調等方面的變化,以探明案件的實際情況。在正常訊問中,有罪的人和無罪的人從外表通常是可以看出區(qū)別的,而一旦采用刑訊逼供,暴力和強烈痛楚將使所有被刑訊者無論是有罪還是無罪都會全身緊張,疼痛難忍,從而導致兩者之間的界限模糊,使偵查人員失去通過表情、語氣和語調來探明真?zhèn)蔚目赡堋Υ?,貝卡利亞也進行過細致的分析:“審查犯人是為了了解真相。真相有時會從部分人的面目表情中不期而然地流露出來,然而,如果說從一個平靜人的語氣、姿態(tài)和神色中很難覺察出真相的話,那么,一旦痛苦的痙攣改變了他的整個面目表情,真相就更難流露出來了。任何強暴的行為都混淆和抹殺了真假之間微小的客觀差別?!?/p>
3.刑訊逼供有違公正、公平原則
在人類社會走向高度文明的今天,司法公正也被賦予了更為現代的意義?,F代意義的司法公正不僅要通過結果實現,更要通過訴訟本身實現,一個根據刑訊逼供而獲得的證據所作出的裁判結果,即使結果符合客觀真實,社會公眾也會對司法的公正性產生懷疑。刑訊逼供嚴重侵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傷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格尊嚴。刑訊逼供片面強調打擊犯罪,采用肉刑或變相肉刑,以追求辦案效率,必然忽視司法的文明,侵犯憲法保障的公民的基本人權。
三 刑訊逼供的防范措施
1.切實消除刑訊逼供的思想根源
社會變革,思想先行?,F在相當一部分司法人員中依然存在著“有罪推定、權力至上”的思想,存在刑訊逼供合理的落后思想。為此我們必須轉變思想觀念,在司法人員中進行一次新的思想啟蒙?,F代社會的法制已經不是專政的產物,而是公民的保護神。這種認識是一種不可抵抗的歷史潮流,現代還存在有罪推定、權力至上、刑訊合理等觀念的人即將被社會拋棄。我們一定要進行宣傳教育,針對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種種不合理的觀念,耐心解釋,以說服廣大干警樹立全面觀念,自動接受新思想,拋棄錯誤的觀念。
2.加強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第一,確立無罪推定原則。確保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應將其與其他一般人以相同的態(tài)度對待。與之相適應的是反對強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證其罪,這一原則已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采納?,F在已有學者建議將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第12條修改為:任何人未經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判定有罪以前,均假定無罪的人。同時建議我國法律在明確確認無罪推定原則的同時,也明確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反對強迫自證其罪的特權。
第二,提升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的法律位階。具體包括對非法取得的言詞證據的無條件排除和對非法取得的物證、書證的法律效力的評斷。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執(zhí)行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1條明確了凡經查證屬于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取得的被告人供述,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應當說這是對《刑事訴訟法》第43條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補救性規(guī)定,但其規(guī)定過于粗疏,難以執(zhí)行。司法人員在認定案件事實時仍然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并且在實踐中一直強調在運用證據時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為此,從立法的完整性考慮,建議在規(guī)定嚴禁采用刑訊逼供的同時,在訴訟法中明確規(guī)定采用刑訊逼供獲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證明指控罪名成立的證據使用。
第三,完善司法詢問制度注重證據原則。包括偵查機關詢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首先要履行告之程序,告知其享有的權利,告知其有請律師的權利;限制偵查人員詢問的時間,禁止夜間詢問;每次詢問必須有律師在場;逐步采用錄音錄像等現代科技手段對審問過程進行監(jiān)督與控制;規(guī)定違反這些程序性規(guī)定的強制后果。這些程序性規(guī)定不僅有利于遏制刑訊逼供,同時也有利于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刑訊逼供為由翻供予以制約。
3.加大刑訊逼供處罰力度
處罰力度不夠與外部監(jiān)督不力也是導致我國刑訊逼供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的刑事訴訟中有偵查、起訴和審判這三個完全獨立而互不隸屬的訴訟階段,公安、檢察和審判機構通過前后接力、互相配合和互相補充的活動,共同致力于實現刑事訴訟法的任務。這樣,公檢法三機關之間的法定職能分工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積極意義,它們之間的“分工負責”和“互相制約”經常被“互相配合”所代替。因此,健全偵查監(jiān)督體系,如人大監(jiān)督、黨紀監(jiān)督、監(jiān)察監(jiān)督、檢察監(jiān)督機制,實現監(jiān)督法制化,排除不當的各種干預,同時強化對刑訊逼供人員的法律責任和行政責任的追究,使刑訊逼供人員受到應有的處罰,以法律的威懾力來遏制刑訊逼供行為的發(fā)生,也是一道重要的屏障。
參考文獻
[1]宋世杰.刑事訴訟法[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8
[2]切薩雷.論犯罪與刑罰(貝卡里亞、黃風譯)[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5
[3]陳光中.沉默權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6
[4]楊宇冠.非法證據排除規(guī)則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8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