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思想品德課要上成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思考、快樂成長的課,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充滿快樂。要努力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學中就應當充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采取一些正確的教學策略,以保證理想的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豐富資源;營造氛圍;體驗情感
思想品德課是重在對學生思想、行為、習慣、態(tài)度、個性等諸多方面的培養(yǎng),從而培養(yǎng)出新形勢下適應生活、適應社會,自立、自主、自強、創(chuàng)新的一代新人的學科。《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思想品德課要上成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思考、快樂成長的課,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充滿快樂。要努力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教學中就應當充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采取一些正確的教學策略,以保證理想的教學效果。以下是筆者近些年在教學《想想品德》課程中所做的一些嘗試,現(xiàn)整理出來,與各位同行交流。
一、收集生活素材,豐富活動資源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以孩子的生活為基礎(chǔ)?!逼綍r教學中,教者就應該努力地運用這一理念,從孩子的生活中尋找現(xiàn)實的問題來聯(lián)系課本進行生成教育,讓學生在活動的體驗中積極的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有所惑、并有所欲有所求,這樣才能具有理想的德育效果。
思想政治學科具有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探究性等特點,更多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去體驗、感悟,尤其是初中學生,更要通過活動來提高正確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水平。培養(yǎng)一個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訴他多少道理,讓他去遵守多少外在的規(guī)則、規(guī)范,而在于他自己內(nèi)心的內(nèi)化力量。只有將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內(nèi)化成學生內(nèi)心的準則,成為學生內(nèi)在的一部分,思想品德的教育才可能真正取得理想的效果。品德的培養(yǎng)不是單純講道理就能夠達到預期效果的。過去一個很大的困惑就在這里,往往教師努力地給學生講道理,學生在課堂上也聽的很認真,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是做不到,也不愿意做。其實道理學生都聽得懂,但從愿意做到成為習慣,中間有一個復雜的過程,學生有很多的障礙和困惑,需要我們幫助他們?nèi)ソ鉀Q,并排除障礙。因此,教者要充分運用教材中提供的活動案例,結(jié)合學生、班級、學校、家庭的實際,多方收集生活素材,“從學生中來,從生活中來”,以日常生活的真實事件為主,來促進真實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觀察和體驗生活中的各種事物的各種現(xiàn)象,真正加深對生活、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和感受,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念和道德習慣,使思想品德課真正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學生快樂的成長。
二、構(gòu)建綠色課堂,營造活動氛圍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給學生充分展示、體驗和研討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充當教師教學活動的配角。
長期以來,在整個思想品德教育中,都是在一種空洞反復的說教中形成道德。比如:你們看這個對不對?這個是不是這樣?學生更多的精力是放在揣摩老師的意圖上的,是否跟著老師的答案合上點。初中年級的學生開始時的思想是非常鮮活純真的,可慢慢地就被訓練成套話了,思維模式也被定勢了。本來想讓學生講真話,但說出來的是慢慢磨合好的一種定勢后的語言。因此,教育的悲哀是學生失去了自我,沒有了屬于自己的語言和思想,最后被培養(yǎng)成公式化,套裝化的復制品。學生到底能有什么收獲呢?在《思想品德》教材中提供了許多貼近青少年學生生活的具體案例,主要是讓學生直接參與,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的活動,是學生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而非單純教科書的機械復制,教者可以讓學生在自由放松的空間中展開學習、討論、游戲。雖然開始時學生可能表達不太清楚,甚至錯誤明顯、幼稚可笑,但是因為學生是在淳樸、原始狀態(tài)下參與實際活動,動手動腦,釋放自己,構(gòu)建知識和能力,從而形成內(nèi)化的道德品質(zhì)。我們老師應該努力的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這樣的空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熱情,調(diào)動他們的認知感覺和已有經(jīng)驗、情感和體驗,藝術(shù)性地捕捉各種生機、各種生長因素,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力,產(chǎn)生出超出預設(shè)效果的“溢出效應”。
三、開展多樣活動,獲得情感體驗
靈活多樣的活動設(shè)計,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另一種有效的途徑。在《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很多內(nèi)容是需要讓學生自己進行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分組討論、小品表演的,我們就讓學生通過個性化的創(chuàng)意與表演、豐富多彩的體驗、換位思考等形式來感受對方的想法。其實孩子是很善于表演的,這不僅僅符合他們的心理特點,更讓他們在課堂玩得高興,表演得活躍,發(fā)展了他們的能力,體現(xiàn)了“寓教于樂”的教學思想,更重要的是許多道德觀念可以在他們通過自己外在的形體和多種感覺器官的綜合作用下形成;在聲音、形象、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在相互合作、愉快的配合中形成;從而內(nèi)化為自身固有品質(zhì)的一部分。
教師設(shè)計教育教學活動時,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不能只是單純的為了教學活動的生動活潑、花樣百出,那樣表演完了,看不出目的是什么?;顒拥脑O(shè)計要為教學目標服務,要讓學生通過自己創(chuàng)造性開展活動得出自己切身的體驗,并通過引導學生進行不同角度的情感體驗,學會換位思考。學生在回味、感受生活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對生活、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認識,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zhì),增強他們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從而熱愛生活,熱愛社會的美好情感。
此外,在教學活動的組織、教學資源的選取、教育機會的分配等方面都要與期望學生所形成的品德標準相一致。尊重孩子的差異與感受,尊重他們每一個人所應享有的權(quán)利,平等對待所有的學生,關(guān)注班級中的“邊緣孩子”,讓他們深刻感受到自己在班級中的地位和作用,共同沐浴在溫馨陽光的普照之下,從而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發(fā)展。
要使學生從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zhuǎn)變,使學參與豐富、生動、多樣的活動,經(jīng)歷一個個實踐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我們還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創(chuàng)新,讓學生的生命道德之花在各種活動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