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材介紹
《Logo語言》是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信息技術選修教材,在同里實驗小學的教學對象為五六年級學生。
二 教學背景
筆者有幸在吳江市教研室組織的“Logo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研討會”中執(zhí)教“認識Logo”一課。因為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在學校里分擔的事務都很多,也很難得有那么多教師能坐在一起交流探討教學經(jīng)驗。這次研討會讓筆者對信息技術有效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三 學生現(xiàn)狀
學生剛開始接觸Logo語言時,都非常喜歡并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因為Logo語言采用兒童十分喜愛的積木拼圖方式,通過海龜繪圖來學習編制程序的一般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chuàng)造才能。但是到教學后期,不少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學習難度的提高而減少,甚至開始討厭“小海龜”。
四 Logo語言創(chuàng)始人的設計意圖
1967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西摩爾·帕伯特為孩子設計出了一種叫Logo的計算機語言。他發(fā)明的Logo語言能控制一個“小海龜”圖標在屏幕上描繪爬行的軌跡。帕伯特希望孩子們不要機械地記憶事實,強調(diào)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他說:“學生的多數(shù)課程是記憶一些數(shù)據(jù)和科學事實,卻很少著眼于真正意義上的學習與思考”。
五 對Logo教學有效性研討萌發(fā)的感悟
通過Logo語言提供的直觀圖形能夠?qū)⒊橄笏季S具體化,透過生動的圖形處理功能,重在啟迪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重在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六 教學體會
1.不要讓學生的興趣在教師手里變質(zhì)
夸美鈕斯說過,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學生都愛上信息技術課,如果沒有教師去帶隊,如果沒有教師拖課,學生必然是一下課就丟下作業(yè)爭先擠進機房;如果發(fā)生停電或因特殊原因被其他教師占課,學生會氣憤地說:“我們每周只有一節(jié)信息技術課都要霸占……”但這種愛好卻往往表現(xiàn)在游戲、上網(wǎng)、聊天等方面。筆者在與學生交談中發(fā)現(xiàn),不是學習內(nèi)容學生不感興趣,而是學了這些技能,沒有讓學生展示才能的環(huán)境。用學生的話講:“英雄無用武之地,不如讓我們玩玩時下流行的游戲,玩得厲害的人不是也有很多獎金嘛!”筆者無言以對。事后想想,的確應給學生制造學以致用的環(huán)境。學生愛玩游戲是因為時刻都在與別人比賽,學生的競技精神是越挫越勇。在教學設計上應該多設計一些比賽。
于是筆者講授前進命令(FD)后,設計共讓小海龜前進100步,但是每次只能前進5步(FD 5輸入20次),然后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小比賽,最后表揚班里打字最快的學生,讓他到教師辦公室拿獎品。趁機筆者問其他學生:“你們想超過他嗎?”學生自然想知道方法,筆者當即演示給學生看并要求他們對“他”保密。打字快的學生回來了,筆者對他說:“其他學生不服氣想再和你比比。”他說:“比就比,再多幾次也是我贏的,打字是我的強項?!北荣愰_始后,果然有一些學生超過他了,他不服氣地說:“怎么可能,一定是作弊?!惫P者就請大家說說是怎么“作弊”的——輸入一次“FD 5”命令后,用鼠標在此命令后面單擊,再按回車鍵,便可以重復這個命令。他恍然大悟。
2.不要讓學生的時間在教師口中流走
我們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設計任務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把任務分成階梯狀,在引導下讓每位學生都能通過努力登上他自己的頂峰。鼓勵學生勇于嘗試,解決實際中碰到的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因為信息技術的操作有許多都是相似的,教師不必講得太多,指導得太細。我們要整合相似操作,要化繁求精。
比如,學習啟動步驟和窗口的知識,作為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大可略講。因此,筆者在教授啟動PC Logo程序時,只告訴學生軟件在什么地方,學生很快就能啟動程序;同時在認識PC Logo程序窗口時,通過教師的語言引導學生觀察程序可以用eXeScope軟件漢化),學生一看便知道視圖窗口、命令窗口和小海龜圖標,因此也無需多講。
特別是在學生都已迫不及待地想控制小海龜畫圖時,教師要及時放手,不然下面的學生就會開始做小動作,開小差。
3.不要讓學生的創(chuàng)新在教師眼中凋零
創(chuàng)新是永恒的主題,“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不竭動力”。信息技術就是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要做到與眾不同,發(fā)展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因為在Logo語言中畫圖形時相對找準起點可以少用命令。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學生往往有自己的想法。教師如果過于強調(diào)最終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學生就會缺少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施過程,會導致學生機械地理解問題。這顯然違背了創(chuàng)始人西摩爾·帕伯特教授的本意。
正所謂“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教”應該是在啟蒙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的“育”應該是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減少問題給學生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并及時給學生以真摯的評價鼓勵,更要用細心去關注學生、用耐心去幫助學生、用愛心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并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案。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留給學生創(chuàng)新的空間,在PC Logo繪制圖形的過程中與學生們一起分享成功的創(chuàng)新方案所帶來的喜悅。
雖然知識是不斷在更新、在變化的,但是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再不斷地改進和完善解決問題的方案,永遠是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學會發(fā)現(xiàn)并分析教學中低效益的原因,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教育學生不是制造機器,因此教育模式絕不能機械運作,應求新、求變,而不變的是學習與思考。
參考文獻
[1]王立場.組織教學是一門藝術[J].黑龍江教育,2002(12)
[2]鄒行行.明確教學任務把握教學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7(8)
[3]趙洪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提高課堂教學效果[J].河北教研,1999(6)
[4]解冬梅.構建有效的信息技術課堂[J].科技信息,2009(4)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