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的創(chuàng)造是人類邁向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服飾文化的歷史也與人類活動緊密相聯(lián)。每一種民族服飾的形成,都緣于這個族群的生活之中,因血緣的基礎而“約定俗成”,服飾反映著他們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生活習慣、民俗風情,甚至是思想信仰等,因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特色。絲綢之路歷代民族服飾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記載著民族的興衰,凝聚著民族的精魂。其濃艷相宜的色彩、風采獨特的款式、華麗雅致的紋樣,不僅賦予了服飾一種流動的景致,更展現(xiàn)出各民族獨具的審美情趣和濃烈的民族服飾風格。是中華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各民族在共同生活中相互吸納、相互滲透,使民族服飾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從而也造就了民族服飾擁有諸多元素的多元格局,同時也反映了絲綢之路諸民族生活的全景風貌。
作者為探尋絲綢之路服飾文化發(fā)展的軌跡,曾沿絲綢古道作實地考察,足跡踏遍天山南北,收集了大量珍貴的服飾文物資料,并依據(jù)收集到的實物,對絲綢之路歷代各民族服飾的特點、款式、圖案、色彩作了詳細的比較分析,將分析結果在大量中外學術著作中尋求研究結論。
近幾十年來,隨著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的深入,服飾文化研究也逐漸引起了學者們的極大關注,研究成果在各學術期刊均有刊載,但卻鮮有服飾方面的專著,再次出版的《絲綢之路服飾研究》一書即填補了國內在該研究領域的空白。該書在出版14年后,又再次成為“中國書庫”的所列選題以及“絲綢之路研究”叢書之一,其研究價值可見一斑。
一、以史為線,勾勒基本脈絡
作者將該書劃分為先秦時期西域服飾、漢代西域服飾、魏晉南北朝西域服飾、隋唐西域服飾、五代宋元明清西域服飾、近代以后新疆民族服飾六個階段,對絲綢之路服飾的文化模式、與物質文明的關系、服飾變化與文化變遷的關系、服飾在各民族民俗中的地位、服飾與思想觀念及審美情趣之間的關系等逐一作了詳盡敘述。涉及的民族有匈奴、塞種、烏孫、月氏、羌、突厥、回鶻等,涉及的服飾包括少年、貴族、百姓、武士、宗教人士、民間藝人、勞動婦女等社會各階層。收集了眾多來自全國各地有關服飾的巖畫、石雕、壁畫及出土文物等資料。作者力圖從考古學、民俗學、宗教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角度全方位的向讀者介紹絲綢之路各民族服飾三四千年來產生、發(fā)展的文化變遷脈絡。
此外,該書還大量引用了參考文獻中關于服飾的著述,從劉禹錫的“胡服何葳蕤”到岑參的“回裾轉袖若飛雪”;從《急就篇》“褶為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到《釋名·釋衣服》中“履,禮也,飾足所以為禮也?!薄洞筇莆饔蛴洝贰ⅰ短茣ぽ浄尽?、《事物紀原》、《事林廣記》、《竹書紀年》以及中外出版的各種文獻資料的引用更是不勝枚舉,翔實的資料增加了該書的厚重感。
二、圖文并茂,詳解民族服飾
順應“讀圖時代”的風潮,該書選取了近六百幅各個時期、各個民族與服飾相關的精美圖片、摹繪、繪畫等。例如,鞋履、發(fā)式、帽冠、腰帶、絲綢、染纈等,起到了直觀、形象的效果,這種效果使讀者在閱讀的同時有助于拓展思維空間和想象力,圖片資料之豐富在眾多同類著作中也是不多見的。
三、以物為證,增強研究信度
對照過去的學術研究著作,往往多出現(xiàn)從此文獻到彼文獻的現(xiàn)象,文獻間相互引用使得學術研究著作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該書作者李肖冰在《絲綢之路服飾研究》中大量使用圖片,并將文物名稱、出土時間、出土地點、文物收藏地等信息逐一標出,所選圖片從內容到數(shù)量都是適當?shù)?,因此向讀者勾勒出了一個清晰的絲綢之路民族服飾發(fā)展演變的輪廓。讀者在獲得直觀感受的同時也產生了強烈的信服感。改變了以往學術研究著作單一、枯燥、“似曾相識”的狀況。
絲綢之路是連接東西方文化的重要紐帶,絲綢之路民族服飾文化的產生則緣于這兩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從服飾研究這一角度闡明了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歷史性和漸變性。雖然書中仍存有諸多遺憾與不足,但瑕不掩瑜,它為絲綢之路服飾研究提供了借鑒的經(jīng)驗和思路,卻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簡介:宋江莉,女,新疆人民出版社漢文編輯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