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方言中的許多詞由于字音的變化或者字形的改變,致使詞語和字形失去了聯(lián)系。有許多字詞有音無字,或者字形不確定。通過語音、語義與文獻的參證,并同時盡可能地利用其它方言的語音,可以恢復方言中語音與字形的聯(lián)系,為這些字找到本字。
關鍵詞:本字;餑;捼;弇;佮;艮;勥
作者簡介:陳菲菲,女(1988.10-),漢族,籍貫:河南省開封市,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漢語研究。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5-0205-02
開封方言的語音、詞匯和古漢語相比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由于語音詞義的變化,或者是字形的改變使這些詞有的有音無字,無法與字形聯(lián)系起來,于是就只記音或者是用聲音相同的別字來代替。從字形、字義出發(fā),利用古代的文獻、字書和其他方言語音的佐證,將字形與語音結合起來,恢復詞語與字形的聯(lián)系,為這些字找到本字。
[餑][pu41]
餑:①面餑,指做面食時為防止粘手而用的干面粉。②水果表面的一層霜。如:叫李子上的餑洗掉再吃,要不哩會拉肚子。
餑【1】,《玉篇》:“面餑?!薄稄V韻·沒韻》:“面餑?!贝颂幍摹懊骛G”都應該指一種用面做成的食物,即后來所稱的“餑餑”。宋·莊季裕《雞肋編》卷上:“《本草》:‘麻賁,一曰麻餑,云此麻花上勃勃者。’故世人謂塵為餑土;果木諸物,上浮者皆曰衣餑;和面而以干者傅之,亦曰面餑?!笨梢娢矬w表面的浮物都可以稱為“餑”。故“餑”又有茶上浮沫的意思,當是物體表面浮物這一意思具體化。唐·皮日休《茶中雜詠·煮茶》:“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薄梆G”又與“面”連用,如:明·朱橚等《普濟方》卷二百四十《腳氣門》:“批取頂蓋將藥末攪勻裝滿卻用批下頂蓋合續(xù),以餑面裹之,約半指厚?!薄梆G面”指的是散狀的面粉,是兩個單音詞的連用。但從語義的擴大來說,“餑”可以用來表示“面餑”這一意思。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知道, “餑”多用來指稱浮狀物。綜合字書和文獻的使用情況,表示“面餑”或者是果物上的浮物這一意思時當用“餑”,這也符合文獻的實際應用情況。
挼[nuo41]
挼:用雙手使勁按、壓。如:①蘿卜煮煮捼干再剁成餃子餡。②剛洗過哩頭發(fā)用手捼捼。衣裳不臟,隨便捼兩下就中了。
捼,《說文·手部》:“推也。從手委聲。一曰兩手切摩也。”《廣韻·脂韻》:“手摩物也。又捼莏,《說文·手部》曰:“摧也, 一曰兩手相切摩也。俗作挼?!薄都崱ぢ轫崱罚骸叭嘁?。關中語。”“捼”表示的意思是兩手相切摩,即按摩、撫摸的意思?!抖Y記·曲禮上》:“共飯不澤手。” 漢鄭玄注:“澤,謂捼莎也?!笨追f達疏:“古之禮,飯不用箸,但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潔浄,不得臨食始捼莎手乃食,恐為人穢也?!薄皰谏奔粗竷墒窒嗷ゴ昝?。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之二:“其法夏李色黃時摘之,以鹽捼去汁?!蹦纤巍に未取断丛┘洝肪碇骸按螔翟斫窍礈焓改?,又以水沖蕩潔凈?!泵鳌ぶ鞓取镀諠健肪硪话侔耸牛骸坝址接秒u腳草捼水吃。以滓塞鼻?!闭卤搿缎路窖浴め屟浴罚骸敖裰^按摩為捼?!本C合以上的分析可知,“捼”的意思當是指用兩手或手指揉搓之義。
所以開封話中表示用雙手揉搓這意思的當用“捼”,表示用雙手用力。如前面提到的:把蘿卜里的水捼干。
[弇][kan 24]又[k‘an 24]
開封話中“弇”有兩個讀音,但都表示遮蓋、覆蓋。如:①找個蓋兒把剩菜弇住。②帽蓋兒弇住了眼看不清路了。
《說文解字》:“弇,蓋也。從從合?!倍斡癫米ⅲ骸啊夺屟浴吩唬簭m,同也;弇,蓋也;此與‘奄,覆也’,音義同。”《廣韻·覃韻》:“同也,蓋覆也?!薄稜栄拧め屟浴罚骸吧w也。”郭璞注:“謂覆蓋。”又《爾雅·釋天》:“弇日為蔽云?!惫弊ⅲ骸凹磿灇馕宀矢踩找?。弇,蓋也?!?/p>
[佮][kê41]
①結合。如:他這個人不佮人,老是和人家處不好。②合伙、拼合:佮伙
《說文·人部》:“佮,合也?!薄队衿と瞬俊罚骸皝?,合取也。”“佮”在文獻中并不常常用,而多用“合”字。王筠《說文釋例》:“佮音如蛤。通力合作、合藥及俗語合伙,皆佮之音義也。今無復用佮者?!笨梢娫谕躞薜臅r代,文獻典籍中已經(jīng)很少用“佮”,多用“合”來表示“佮”表示的這一意思。如:合伙,合線,合作。在開封話中,有“合伙”這一詞語,但[kê41]這一語音仍舊存在,如說“各氣”、“各線”,有時仍舊說“各伙”,不過多用同音的“各”字來代替?!镀缏窡簟分芯投嗵幱昧恕案鳉狻币辉~。如:《歧路燈》第八十二回“王氏急勸道:“您小兩口子,從來不各氣,為甚的這一遭兒,就如仇人一般?”
但“各”字并沒有表示結合、合伙的這一用法?!墩f文·口部》:“各,異辭也。從口從攵。攵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彼?,用“各”來表示“各氣”這一用法當是用的同音字代替。
《說文解字·人部》:“佮,從人合聲?!薄皝唷迸c“合”的語音相同,意義也完全相同,實際上“合”就是“恰”?!稄V韻·合韻》:“佮,古沓切。見母,咸攝開口一等合韻,入聲?!稄V韻·鐸韻》:“各,古落切。見母,宕攝開口一等鐸韻,入聲。“佮”與“各”二字在中古的聲母和調相同,而韻則不同。中古見組咸攝開口一等合韻在今天變作[γ],如喝、鴿等。見組宕攝開口一等鐸韻在今天也變作[γ],如鶴等【2】。因此二者讀音相同。而“各”和“佮”遵循了不同的語音變化,入聲韻尾消失,因此“佮”和“合”語音不同。這也正是為什么《歧路燈》中會用“各氣”一詞來代替本來是“佮氣”的“佮”字。因此,從字義來考慮,并且加上中古的語音表示“~氣”的當作“佮”。
[艮][ken 24][ken 312]
①動詞。[ken24]堅硬,硌。艮牙。②[ken312]形容詞。不脆,堅硬或指說話生硬。如:艮住牙了。他說話艮,少不了得罪人。
艮,《方言》卷十二:“艮、硙,堅也?!惫弊ⅲ骸棒?、硙,皆名石物也?!薄稄V雅·釋詁一》:“艮,堅也?!蓖跄顚O《疏證》:“《說卦》傳云:‘艮為山,為小石。’皆堅之義也。今俗語猶謂物堅不可拔曰堅?!薄对x·來生債》劇第一折《么篇》曲后白:“[磨博士做咬銀子科云]中穿?中吃?啊喲!艮了牙也?!?/p>
開封話中的“艮”和《方言》中“艮”的意思有一定的淵源關系。第二個義項當是有第一個具體的實物堅硬引申發(fā)展而來,是詞義的擴大。
[][?ua?312]
把食物放到鍋里或者蒸食物。如:①你先上鍋再走。②水都開了,先把饃上。
《玉篇》:“米入甑也?!薄都崱罚骸盎蜃鰺`?!睙`,《集韻》:“本做,實米于甑也?!薄蹲謪R》:“熏蒸也,今飲粉餈謂之蒸糕?!鼻濉す痧ァ对龢恪むl(xiāng)言正字》:“丞米滿甑曰?!焙笪骸べZ思勰《齊民要術》:“用稻米四升,炊一裝?!笨妴⒂湫a專骸啊蹲麽u等法》篇:‘氣餾半日許,復貯出更裝之’,是第二次再蒸。蒸物要裝在甑中,因亦稱一蒸為“一裝”,字亦寫作“”?!队衿罚骸啊兹腙狄??!髞聿艑懽鳌盁`”,《集韻》:“實米于甑也?!薄洱R民要術》中的“”當是由熏蒸這一意思引申出來的,表示的是蒸過后的食物。是字義的引申。
[勥][?‘iα?41]
欺負。如:這小孩兒愛勥迫人,老是打比他小的小孩兒。
《說文》:“勥,迫也?!薄稄V韻·陽韻》:“迫也,勉力也?!庇郑捌纫?,”
在今天的開封話中,有人常常講“勥迫”寫作“強迫”,實則不然。字書中,“強”多用來表示有力、健壯等的意思?!墩f文》:“強,弓有力也。”如唐·杜甫《前出塞》“挽弓當挽強。”《玉篇》:“堅也?!薄稄V韻》:“強,健也?!薄兑住じ韶浴罚骸熬右宰詮姴幌??!焙笥忠瓿雒銖姟繌?、屈強等意思。《類篇》:“勉也。”《孟子》:“強為善而已矣?!薄妒酚洝り戀Z傳》:“乃欲以新集未造之越,屈強于此。”“強”并沒有“強迫、欺負”這一意思。所以開封話中表示“欺負”這一意思的本字當是“勥”,和“勥”表示的意義有一定的淵源關系。
從以上本字的考釋可以發(fā)現(xiàn),在開封方言中保留了不少的古語詞,這些古語詞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看似土氣,實則很典雅。將字形與字音字義聯(lián)系起來,為方言中有音無字的字找到本字,這將有利于對方言的記錄和對語言的研究。
注釋:
【1】《漢語方言大詞典》中,“醭“可以用來表示“面餑”或者是果物上的浮物這兩個意思,但字書和文獻中沒有這種用法,暫不采用這種觀點。見《漢語方言大詞典》第五卷,第7436頁。
【2】唐作藩.音韻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參見其中的《<廣韻>韻母與現(xiàn)代普通話韻母比較表》。開封方言中這些韻的變化與普通話相同。)
參考文獻:
[1]、許寶華 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Z].中華書局.1999年第1版.
[2]、王福堂.方言本字考證說略.方言.2003年第4期:289-298頁.
[3]、李榮.考本字甘苦.方言.1997年第1期.1-13頁.
[4]、時學偉.開封方言對古漢語的繼承[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5]、王艷.開封方言詞匯調查與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3月.
[6]、(漢)許慎.說文解字.[M].宋徐鉉校定.北京.中華書局.1963.
[7]、(宋)陳彭年等.宋本廣韻·永祿本韻鏡[M].南京.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版.
[8]、(宋)丁度等.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版.
[9]、劉冬冰.開封方言記略.[J].方言,1999年第4期
[10]、覃遠雄.漢語方言的“佮”與“合”.[J]語文研究.2008年第1期.
[11]、范崇峰.《集韻》與洛陽方言本字[J].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