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眾所周知,準確性是公文寫作的第一要義,但在實際的公文寫作中,由于模糊詞語具有精確詞語不能替代的獨特作用,使得模糊詞語在公文中具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公文;模糊詞語;作用
作者簡介:史文娜,女,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2010級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H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5-0200-01
公文作為我國各級機關進行公務活動往來的重要工具,準確性是公文語言的第一要義。因此在很多人看來,公文中模糊詞語的使用是有悖于公文語言準確性的要求的。然而在實際的公文寫作中,由于模糊詞語具有概括性、靈活性和委婉性的特點,使得模糊詞語在公文中具有了其他精確語言所不能替代的獨特作用。本文主要通過舉例、對比,分析在公文中的模糊詞語的重要作用。
一、模糊詞語能提高公文語言的概括性
在公文中使用精確的詞語,雖然能夠對事件作出詳細的描述,但有時我們卻不需要如此的詳細具體。模糊詞語的第一大特點就是具有概括性。所以,在公文中運用模糊詞語能使公文變得高度的概括、簡潔和精煉,同時還能達到準確深刻的效果。因此在公文中恰當?shù)厥褂媚:~語,能提高公文語言的概括性,具體舉例如下:
①評議考核的標準、過程和結果要以適當方式在一定范圍內(nèi)公開。——《國務院公報(2005年第24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行行政執(zhí)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國辦發(fā)〔2005〕37號)》。
②一些重點流域、海域水污染嚴重,部分區(qū)域和城市大氣灰霾現(xiàn)象突出,許多地區(qū)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huán)境容量。——《國務院公報(2012年第01號)》:《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國家環(huán)境保護“十二五”規(guī)劃的通知(國發(fā)〔2011〕42號)》。
在以上的兩個例子中,發(fā)文機關通過添加“一定范圍內(nèi)”、“一些”、“部分”和“許多”等模糊詞語,使被其修飾、限制的詞語的意義變得更為確切,從而提高了公文語言的概括性和準確性。如在例 中發(fā)文機關只是說“將評議考核的標準、過程和結果要以適當方式在一定范圍內(nèi)公開”,卻沒有再詳細的說,這個“一定范圍內(nèi)”是指在部門內(nèi)部、單位內(nèi)部還是本地區(qū)。試想如果發(fā)文機關不使用模糊詞語,而選擇使用精確詞語將這個“一定范圍內(nèi)”一一的列舉出來,不僅使公文顯得冗長繁瑣,也很有可能會掉漏內(nèi)容,影響公文的準確性。
二、模糊詞語能提高公文執(zhí)行的靈活性
在公文寫作中,作者通過使用模糊詞語,在提高公文語言的概括性的同時,也避免了公文表達得絕對化,為公文的執(zhí)行者留有了一定的余地,提高了公文執(zhí)行的靈活性,使公文的表達更加得體、周密。因此在公文中恰當?shù)厥褂媚:~語,能能提高公文執(zhí)行的靈活性,具體舉例如下:
①按照現(xiàn)行企業(yè)利潤分配體制,除個別企業(yè)以外,國有企業(yè)目前仍暫不向國家上繳利潤,企業(yè)的國有產(chǎn)權處置收益主要由國有企業(yè)按規(guī)定自行支配使用。——《國務院公報(2005年第12號)》:《關于200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zhí)行情況及200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
②黨的各級領導機關的文件,由秘書部門統(tǒng)一處理,除特殊情況外,不直接報送領導同志閱批?!吨袊伯a(chǎn)黨各級領導機關文件處理條例(試行)》
在以上兩個例子中,發(fā)文機關通過添加“除個別企業(yè)以外”、“除特殊情況外”等模糊詞語,使得有關部門在執(zhí)行公文要求的時候,能夠做到既有據(jù)可循,又能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高了公文執(zhí)行的靈活性。如在例②中,作者通過添加“除特殊情況外”這個模糊詞語,將決定權交到了秘書部門的手中,什么情況屬于特殊情況,而什么情況不能算作特殊情況,都由秘書部門自行裁定,提高了秘書部門執(zhí)行的靈活性。
三、模糊詞語能使公文的語氣更加委婉
在公文中,如果恰當?shù)厥褂媚:~語,可以收到“委婉”的效果。這是因為模糊詞語具有一定的委婉性,使表達“剛中帶柔,威而不露”。如公文的結束語就常常使用到模糊詞語:“請研究執(zhí)行”、“請及時函告”、“請參照執(zhí)行”等,這樣不僅使公文的語氣更加委婉,而且使收文機關不敢敷衍推脫。因此在公文中恰當?shù)厥褂媚:~語,能使公文的語氣更加委婉,具體舉例如下:
①20個工作日內(nèi)不能出具審查意見的,經(jīng)本部門負責人批準,可以延長10個工作日。——《國務院公報(2012年第18號)》:《國家安全生產(chǎn)監(jiān)督管理總局令(第45號)》。
②正確發(fā)揮社會監(jiān)督作用,已經(jīng)認定的學術不端行為,應該公開事實和處理結果,接受社會力量和新聞媒體的監(jiān)督。——《國務院公報(2012年第15號)》:《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教技〔2011〕1號)》。
③一些領導干部和領導班子思想理論水平不高、依法執(zhí)政能力不強、解決復雜矛盾本領不大,素質和能力同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還不適應。——《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決定》
在以上三個例子中,發(fā)文機關通過添加“可以”、“應該”等模糊詞語,使公文的語氣更加委婉,實現(xiàn)了“剛中帶柔,威而不露”的效果,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當公文中出現(xiàn)需要直言不諱的時候,發(fā)文機關也不應為了刻意追求委婉的效果而亂用模糊詞語,這樣反而會使公文的準確性受到影響。如在上文的例③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段公文的表達是非常準確的,但如果我們在“不高”、“不強”、“不大”中間都加上模糊詞語“很”,使其變?yōu)榱恕安缓芨摺薄ⅰ安缓軓姟?、“不很大”。這樣一來,發(fā)文機關雖然達到了委婉含蓄的效果,但卻缺乏了批評的力度,容易使存在問題的那部分干部對自己的錯誤認識不到位,阻礙了黨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步伐。所以當我們面對這些大是大非的問題時,要勇于直言不諱的提出批評意見。
綜述所述,通過舉例、對比,我們分析出了模糊詞語在公文寫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實際的公文寫作中我們要更加注重模糊詞語的正確使用,這樣不僅可以能提高公文語言的概括性、公文執(zhí)行的靈活性,而且能使公文的語氣更加委婉,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對于提高公文寫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伍鐵平,《模糊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2.
[2]、夏海波,《公文寫作》,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3]、董娜,模糊限制語的界定及分類,《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