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當代作家奈保爾的《半生》是在他2001年獲得諾貝爾獎兩周后推出的。小說中作者沿襲了一向描寫一群邊緣人士在后殖民時期無奈、迷茫想要尋根的基本現(xiàn)狀。深刻的對印度消極避世文化和非洲殖民統(tǒng)治結束前后的混亂進行了批評與諷刺。《半生》的可貴之處在于,作者塑造了一些女性形象,她們更愿意自己主導自己的命運,比起某些男性來,更具魄力和決斷力。
關鍵詞:奈保爾;《半生》;女性主義
作者簡介:陸璐 (1978-),女,重慶開縣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5-0049-01
奈保爾在200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兩周后出版《半生》這部作品。小說敘述了流亡知識分子威利·錢德蘭失敗尷尬的半生經歷。威利的父親降生于印度一個種姓家庭,因受圣雄甘地的感召,娶了一個低種姓女子為妻(盡管他并不愛她),并生下一兒一女,即威利和他妹妹。20歲時,威利通過父親的關系去英國倫敦一所大學求學,在即將畢業(yè)之際,未來一片茫然,他遇見一個充分肯定他、愛他并跟他結婚的阿娜,和她一起去了非洲。在非洲的十八年,威利希望在此找到心理慰藉,但是沒有。于是他最終離開了阿娜,投奔德國的妹妹。
國內評論界對這部小說的評論有如下幾種:潘敏芳在其論文中評論到《半生》通過對主人翁威利毫無作為的半生生活的敘述展示了一個多種文明沖突的多元文化世界,多種文明都已登記上歷史舞臺,但西方文明仍占據(jù)主導地位,并通過經濟、文化、政治等和方面左右著第三世界國家?!傲植笔切≌f中男主角所擁有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李雪在論文中也主要闡述和分析了這一觀點。在她的論文中,詳細的剖析了這部小說中男主角的生存狀態(tài)。奈保爾在在這部小說中向大家展示的是一個多文化背景下的混亂的社會。穩(wěn)重薩魯吉尼所說過的“置身于一群陌生人中”,在這個世界里,性別關系錯位,帝國作為世界的中心地位被消解,文化身份處于迷失狀態(tài)。正式這一現(xiàn)象的真實寫照。
奈保爾是典型的后殖民主義作家。在他的作品里我們不難看出他對于,父權制、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反感和無情批判。即“在他所特有的后結構主義的語境中,反父權制同反殖民、反帝國主義的斗爭自然而然地匯流,成了時代賦予后殖民女性主義批評的重要使命”。與第三世界國家男性不同,其中的女性們則更多地必須承受著父權、夫權的性別歧視,與第一世界國家女性不同的又是,她們還被殖民霸權主義的無情壓迫。在生存地位上已經是夾縫的她們自然長期以來也不會擁有原本應得的政治地位,變成了沉默的他者、空洞的能指。在后殖民地主義和女性主義已經聯(lián)姻的大環(huán)境下,考察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男女關系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
Robert Hemenway曾經指出“奈保爾看起來不能夠創(chuàng)造優(yōu)雅迷人的女性形象,因為這些女性可能會給他的作品中的政治上無能的并且屢受挫敗的男主角帶來些希望。奈保爾一直試圖告訴他的讀者,現(xiàn)代男女,面臨著地球重新回歸叢林狀態(tài)、面臨著國家在游擊戰(zhàn)和種族滅絕中自己我毀滅,很難在愛、性和婚姻的紐帶中獲取安慰”。
威利的母親身份低微,小時在教會學校接受教育,在威利父親的學校進行學習和生活。威利的父親蒙受甘地的感召,取她為妻。當有人注意到這一點時,威利的父親頓時六神無主。然而威利的母親處之坦然,且未雨綢繆。其實,我們不難看出威利的母親嫁于威利的父親是有籌劃和目的性的,因為她是兩人中“有活力和計謀的一個”。威利母親的出身不好,威利夫婦相互之間更加沒有交流和恩愛,甚至于威利父親相對其他人來說更加對其妻子不屑一顧。然而威利母親接受了當代的革命觀點,有了男女平等論這個概念。這個與原有世界截然相反的概念間接說明了女性地位的不斷上升。在西方人眼中,東方世界里的女性地位從屬于男性地位;而在現(xiàn)實中,威利的母親在婚后對文化新知識的渴望而威利的妹妹也情愿通過“跨國婚姻”擺脫自己的命運。
威利的妹妹薩魯吉尼,這名字反映了威利父親對妻子的完全藐視,就是因為他的這個女兒“長得像極了她母親。就像天賜的懲罰?!边@些現(xiàn)狀深刻描述了當時第三世界女性的共同命運,即她們甚至于都不被字的父親所疼愛和器重,僅僅是因為她們的出身使得她們在當時的社會里不可能有好的命運。要擺脫這些只能是靠奇跡,奇跡就是“跨國婚姻”。相反的在威利妹妹觀點里,她父親只不過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最后薩魯吉尼遠嫁德國,甚至于威利還要寄之于籬下依靠自己的妹妹不說,其妹妹的居所還成了威利的避難所。
倒了倫敦以后,威利雖然沾染了他朋友的女友,但是威利始終失敗與對女性的地位關系,甚至于就連妓女都對他指手畫腳。西方女性的性強勢使威利無所適從,大學畢業(yè)后,他決定離開倫敦。葡萄牙非洲混血的阿娜在讀了威利寫的文章后與之產生共鳴,兩人因此而相識。后來,兩人一到去了非洲。在非洲,威利任然要依靠阿娜才能得以生存:他住阿娜外公留下的房子,與阿娜的朋友交朋友,在阿娜的幫助下找到丟失的護照。后來,在非洲獨立革命爆發(fā)這際,威利離開了阿娜,阿娜獨自留下來繼承外公的產業(yè)。女性在這里表現(xiàn)出一種氣魄,一種女強人的姿態(tài)。
《半生》中奈保爾塑造的這些的女性形象在文中雖然沒有較大的篇幅累述,因為她們沒有相應的社會和生活地位。她們雖處不同的社會背景,但都有著非凡的智慧和獨立精神。尤其是這些第三世界國家里的女性,她們渴求知識,追求幸福,表現(xiàn)出比男性同伴更出色的個性。反映出奈保爾的作品中,后殖民地時期在第三世界國家里的女性們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在革命浪潮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參考文獻:
[1]、 潘敏芳彭貴菊. 多元文化背景下解讀奈保爾的小說《半生》[J]. 世界文學評論,2011: 115--117
[2]、 李雪. “林勃”狀態(tài)中父與子的尋家之旅 [J]. 北方論叢,2004(3): 48-50
[3]、羅婷,等著. 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西方與中國[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業(yè)出版社, 2004.
[4]、 Hemenway, Rober. Sex and Politics in V. S. Naipaul. Studies in the Novel, 1982: 189-202
[5]、 Bruce King. V. S. Naipaul [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3: 190
[6]、V. S. Naipaul. Half a Lift. New York : Alfred A. Knopf,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