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生追求沒有止境,浮士德不滿現(xiàn)狀,積極探索人生真理,一生都在不懈追求,他的上下求索顯示了人生的崇高意義。他的精神給人類巨大的人生啟示。他積極行動,永不滿足現(xiàn)狀,不懈追求,克服“愛欲”與“靈境”的矛盾而向“先人的靈境”飛升的精神使其成為世界最美的追求者。
關(guān)鍵詞:行動哲學(xué);不懈追求;先人的靈境
[中圖分類號]:B083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5-0048-01
德國文學(xué)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浮士德》藝術(shù)地表達了新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它蘊藏的深邃思想內(nèi)涵啟迪著全人類。[1]歌德在這部巨著中全力塑造了一個為了探索人生真理,追求美好理想不斷求索、進取、奮斗的人物形象。他雖在魔鬼的引誘下一步步走向墮落,但最終走上了正道,在墮落中獲得拯救,靈魂得以升華。浮士德的知識、愛情、政治、藝術(shù)、事業(yè)追求濃縮了整個人類的追求,體現(xiàn)出的一種自強不息、永不滿足、追求真理、重視實踐的精神,給我們巨大的人生啟示。浮士德身上勇于行動,永不滿足,不懈追求及追求高尚的道德靈境使他成為世界最美麗的追求者。
美在行動,行動的意義高于思想,浮士德身上體現(xiàn)了一種積極的行動哲學(xué)。“浮士德精神”在肯定熱愛現(xiàn)實生活的同時又強調(diào)人勇于實踐的行動精神??梢詮母∈康屡c哈姆萊特的比較中看出行動的積極意義。哈姆萊特和浮士德一樣,有崇高的人生理想:鏟除社會罪惡、拯救乾坤以實現(xiàn)世界美好的人文主義理想。但遭受父死母嫁,朋友背叛等一系列變故后,開始陷入“生存還是毀滅”的形而上思考中,他對人生與死的思考是深入的,哈姆萊特在現(xiàn)世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兩難境地中苦苦掙扎,開始懷疑行動的意義,他的行動逐漸軟弱、猶豫,成為 “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不同于哈姆萊特,浮士德大膽肯定現(xiàn)實生活,積極行動,勇于實踐,他走出書齋投入到現(xiàn)實生活中,他不僅有實踐的渴望,更有行動的勇氣和毅力。他追求愛情,積極入仕,沉溺于藝術(shù)美,最后安死于改造自然的事業(yè)追求中。浮士德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行動。他的人生是行動的人生,實踐的人生,正是這種實踐品格使浮士德的人生多姿多彩。浮士德形象是人類的代表。歌德通過浮士德積極的人生實踐旨在暗示這樣一個人生哲理:人生追求沒有止境,只要勇于實踐不斷行動,人生就能獲得崇高偉大的意義。
美在“永不滿足,不斷追求”。浮士德對生命現(xiàn)狀永不滿足,不斷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浮士德的一生是在不斷的實踐行動中,他生命中的每個階段都有明確具體的生活目標(biāo),無論成敗,他都沒有停下追求的腳步。作為一個中世紀(jì)的學(xué)者,浮士德希望窮盡一切知識并運用于實際,他對哲學(xué)、醫(yī)學(xué)、神學(xué)等多種學(xué)科都有深入研究,曾用所學(xué)的知識救治過人們,得到人們的尊重。[2]但這些學(xué)問與他“為”的目的不相符合,浮士德開始不滿足甚至厭倦這些學(xué)問,愿以靈魂做抵押換取新的追求。他走出書齋,投身于愛情追求,但狹隘的個人追求、單純的個人官能享受造成了格雷琴一家的不幸,浮士德又萌生了新的追求,希望政治上能積極作為,但政治的不清明讓他又投身于藝術(shù)美的追求。浮士德追求愛情和藝術(shù)美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浮士德并不消沉頹廢,他很快從愛情和藝術(shù)美的狹小圈子里跳出來,積極投身到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偉大事業(yè)追求中,直至死神降臨。浮士德最終悟出了人生真諦:“每天爭取自由和生存,才配有享受二者的權(quán)力!”他把人生的意義放在不斷爭取自由的“有為”活動之中,獲得了最高的人生意義。在事業(yè)的追求中,浮士德因沉浸在想象成功的巨大喜悅中而情不自禁地喊出:“啊,多美呀!請停留一下!”于是便倒地而死。浮士德永不滿足,不懈追求,直至死亡告訴人們:人生的意義在于永不滿足的追求,只有不懈的追求才能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續(xù),一旦追求停滯,欲望滿足,人的生命即告停止,人生意義也隨即消失。浮士德死后的靈魂被天使搭救,送入天堂是對永不滿足,不斷追求,不停地創(chuàng)造精神的肯定,也正是在這點上,浮士德進入了澄明的境界,獲得人生崇高、不朽的美。[3]
美在崇高的道德靈境。大哲學(xué)家黑格爾曾說他的精神成長完全仰賴于歌德。[4]歌德通過人類的代表浮士德形象對人的本質(zhì)、人類的進步做了深刻的哲學(xué)思考。人不僅有積極進步,銳意進取的一面,同樣也有貪圖享受,不思進取的缺點。人類只有通過不斷追求來磨礪自己堅強的精神意志才能抵御外界誘惑,克服自身缺點,使人類戰(zhàn)勝自我,避免沉淪。浮士德的追求本質(zhì)上包括兩個方面,即“兩種精神”:“一個沉溺在強烈的愛欲之中,以固執(zhí)的官能緊貼凡塵;一個則強烈要脫離凡塵,飛向崇高的先人的靈境?!睆娏业膼塾侨松脑跋热说撵`境”則是指人類道德本體。“浮士德精神”深刻揭示了愛欲與靈境之間不可避免的激烈沖突,作品表達了浮士德希望擺脫愛欲而向“崇高的先人的靈境”飛升的強烈愿望。浮士德希望擺脫愛欲的束縛向“先人的靈境”飛升,展示了崇高的人性之美。歌德通過“愛欲”與“靈境”的對立找到了人雖會犯錯誤但最終能回到正道上來的深刻內(nèi)因:崇高的道德靈境,這是人類賴以發(fā)展進步的力量之源。歌德通過浮士德肯定了人類的精神的本質(zhì)和發(fā)展規(guī)律。
浮士德的追求給我們無盡的人生啟示,他不懈的追求精神和悲劇性毀滅顯示了人生意義的崇高與悲壯,向我們詮釋了生命存在的最高的美:積極行動、不懈追求、克服“肉”與“靈”的矛盾而飛升崇高的道德靈境。浮士德永無止境的追求及向人類的道德靈境所做的奔突使他成為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最美的追求者之一。
參考文獻:
[1]、[2]、[3]、《外國文學(xué)史》(上冊),2006版,鄭克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50頁、第145頁、第148頁。
[4]、《西方文學(xué):心靈史詩》,1990年版,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徐葆耕,第1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