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高中化學教學存在著較大差異。我們應從教學目標、知識涉及的深、廣度去認識,從而在教法和學法中注重銜接教育,才能很好地實現(xiàn)過渡。
關鍵詞:教學目標;知識銜接;方法過渡
高中新課改實驗施行后,我們在高一化學教學中遇到了很多實際的問題,從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分布、機構體系的變化,到教與學的理念、方式的改變都意味著教學過程中面臨諸多新的挑戰(zhàn)。而如何在教學中處理好這些問題,無疑是我們弄好高一教學的又一關鍵。下面談談自己在新課改后教學中涉及的高、初中教學銜接方面的想法及做法。
一、認清初、高中化學教學目標及目的的差別
通過對比初、高中教學課程標準對教學目標及目的的闡述可知:初中化學是啟蒙學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素質教育。而高中化學是較高層次的基礎教育,所以作為教師不但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還要使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得到提高。
從以上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理念各方面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義務教育化學新課程堅持以學生為本,把以掌握“雙基”、培養(yǎng)能力作為中學化學教學的目的和任務逐步轉向以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化學教學目的和任務。因此,深入開展化學課程的研讀活動,切實把握化學新課程在教育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變化,是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明白初、高中教材中知識的承繼和銜接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因此教師應認真研究初、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以及初、高中化學教材,幫助學生完成初、高中化學學習中相關知識點的銜接,使新課程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總量有所減少、難度有所降低。
1.高一年級需對初中某些知識加深、完善
在教授涉及該部分內容時,應注意加以補充,以免讓學生出現(xiàn)知識的空白點。
(1)氧化——還原反應
初中只從得、失氧觀點簡單地介紹有關氧化反應、還原反應,高一則從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觀點即從本質上來介紹氧化——還原反應及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
(2)結構理論的初步知識
①初三只舉例介紹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情況,高一介紹了核外電子排布的三條規(guī)律,給出了1-18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
②離子化合物和共價化合物的結構形成。
③結晶水合物和相通分子質量的計算。
(3)對酸、堿、鹽、氧化物的分類;氧化物及典型兩性氧化物
(4)溶液的導電性,電離及常見的酸、堿、鹽的電離方程式
(5)酸的5條、堿的4條、鹽的4條化學性質;復分解反應發(fā)生的條件及應用
(6)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變化關系表及相互反應的應用
由上可知高一教材中對于化學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較初中更為完善、更為嚴密,也更兼顧科學性和學生的可接受性。
2.有關化學計算內容及方法的繼承
如“差量”法的應用,此法在中學基礎計算中應用較廣,初中階段不要求學生掌握該法,在高一時可結合有關新課內容補充講解并使學生逐步掌握。
3.實驗室制取常見氣體
初中已學過O2、CO2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并分別介紹其反應方程式,使用儀器裝置等內容。高一要結合Cl2、HCl、SO2、NH3等氣體的實驗室制法從反應原理、反應裝置、收集方法、注意事項等四個方面對此加以歸納,并將之擴大為學習氣體制法的一般方法。
初、高中教材銜接要注意把握時機和尺度,通過相關知識的銜接,特別是新課標淡化的“雙基”,要讓學生能從更高層次上來理解把握初中化學知識,對今后繼續(xù)學習化學有所幫助。
三、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技巧,做好教和學方法的銜接
初中化學的教學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識水平及初中化學作為入門學科的限制,還是采用灌輸式的講解方法。進入高中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則應更多啟發(fā)、激發(fā)學生主動地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從本質上理解所學內容。
為了能更好地開展高一化學教學工作,教師應:
1.在通覽教材、大綱的同時,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進行一次摸底測驗,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
2.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科素養(yǎng)。
3.善用啟發(fā)式教學。
4.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發(fā)展思維能力。
5.注重學習方法的銜接。
初中學生學習化學的方法主要是記憶、重現(xiàn)、簡單模仿。高中教師有責任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使之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初、高中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內在聯(lián)系,特別是要寓學習方法指導于課堂教學中,將能力培養(yǎng)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才能進一步更好地實現(xiàn)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學銜接教育。
(作者單位 重慶市開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