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經(jīng)濟的高度發(fā)展,科技的迅猛進步所導致的顯著后果之一,就是人文精神之花的枯萎。然而在未來社會,人類要過富有人道的生活,需要精神文明的滋養(yǎng),以充實生活的內涵,提高生活的品質,這就需要教師發(fā)揮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優(yōu)勢,強化對學生的人生觀教育。
關鍵詞:人生觀;三位一體化;可持續(xù)發(fā)展
當代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科技迅猛進步,但無論社會怎樣變革,人類生活的本質仍然是“人”的生活,而不是“物”的生活。人類要過富有人道的生活,需要精神文明的滋養(yǎng),以充實生活的內涵,提高生活的品質。目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成為各國普遍關注的教育熱點,而對于正處在轉軌時期的我國來講,對學生施以公開的、強化的思想影響,切實加強道德教育,以幫助年青一代構建生活理想和道德行為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說學校德育是對學生進行如何“學會做人”教育的皇冠,那么,思想政治課則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因為思想政治課對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因而,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適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原理去指導自己的行動,把對學生的思想、理論教育與實踐要求結合起來,采用多種方法,實現(xiàn)人生觀、世界觀與行為教育的三位一體化。
一、采用群論式課堂教學方法加強人生觀教育
上政治課時,有些學生往往“身在政治課,心在數(shù)理化”,要使課堂教育收到實效,首先就要使學生積極參加課堂教學,成為課堂的主人,形成一個師生共同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環(huán)境。要達到學生在課堂上的自我教育,主動接受教育,這就需要構造一個人人思考、個人發(fā)言、探討研究問題的活躍局面,變老師一人講授為大家爭辯、探討問題的教學方式。為此,我根據(jù)教材的不同內容,設置了專題討論、現(xiàn)場辯論、演講會、熱門話題探討會等等不同形式的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一個大家共同探討問題的環(huán)境,引發(fā)學生的思維契機。例如,“人的本質是自私的嗎?”“人生的價值在哪里”“青年人怎樣才能更快成才”等專題討論會;“關于傳統(tǒng)觀念優(yōu)劣”的辯論會;“上高中吃虧嗎”“怎樣看待一切向錢看的人生哲學”“物質利益比理想更現(xiàn)實,更重要嗎?”“怎樣對待社會上機會不均等現(xiàn)象”等等熱門話題探討會。在這些活動中,教師以普通一員的身份參加,與同學們一起探討,既處于教育者地位,又處于受教育者地位,在師生民主、平等的探討問題中,形成了一種強大的教育攻勢。實踐證明,這些教學形式學生喜歡參加,他們自問自答,互問互答,展開爭辯研討,使政治課堂氣氛異?;钴S、激昂。許多疑難問題在爭論中得到了解決,許多現(xiàn)實問題在爭論中逐漸明了,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在學生的主動活動中被自覺接受并內化了。
二、采用開放型教學方法拓展人生觀教育
政治課要生動活潑,收到實效,必須打破封閉型教學方式,走向社會實踐,采用多種方式實行開放型教學,從社會的大課堂去學習書本上所學不到的知識。因此,我經(jīng)常采用多種方式,鼓勵、鞭策學生走向社會,深入實踐,從中增長自己的多種能力,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例如,組織學生觀看《2011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盛典》和紀錄片《迎接挑戰(zhàn)》,組織同學們寫人生格言。開展這些活動時,我都要做到事前有布置有要求,活動中有組織有引導,事后有總結有成果,因此每次活動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使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真正落到了實處。
三、采用多層次雙向交流式教學方法深化人生觀教育
過去的政治課往往是“老師講同學聽”的單向傳遞式教學,學生不信服,教師也常常越講越?jīng)]勁。為了改變這種方式,我根據(jù)教學需要安排了一些師生對話活動,形成教學中多層次雙向交流式的教育形式。例如,為配合理想、價值等問題的教育,我組織了師生對話談心活動,會上師生互相交流感情,共談對社會、改革、人生、理想、事業(yè)、愛情等問題的看法,老師向學生敞開心扉,學生也向老師亮出思想,在互相感情式的交流中學生自覺接受了老師生動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達到了單純課堂講授所達不到的效果。同學們說:“以前總是我們向老師談心,現(xiàn)在老師也向我們談心,使我們更了解、理解老師們了,他們默默無聞地工作著,向社會、向我們無私地奉獻著,為我們樹立了人生道路上活的榜樣?!?/p>
由此可見,教師應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與行為教育三位一體的人生觀教學,解決了學生的實際問題,又給其人生指明了正確的方向。這樣,就使學生初步具備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增強了思維的科學性,克服了思想上的主觀性、片面性、表面性,提高了辯證思維素質,做到了知行情的統(tǒng)一,從而使思想教育落到了實處。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埭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