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小班幼兒來說,他們剛從三合一式的小家庭走進幼兒園這個大家庭,愛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我致力于幼兒在體驗狀態(tài)下關愛同伴的研究,試圖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移情訓練、榜樣激勵等方法,讓幼兒掌握關愛同伴的方法,體驗到關愛同伴的樂趣。實踐證明,經(jīng)過一年的研究實踐,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如,看到同伴跌倒,過去是哈哈大笑,現(xiàn)在是主動扶起,并加以安慰;遇到同伴生病嘔吐,過去是捂鼻離去,避而遠之,現(xiàn)在是主動告訴老師,倒水給生病的同伴喝;遇到自己喜歡的玩具,過去是爭搶不已,互不相讓,現(xiàn)在是謙讓、合作玩等等。
一、情境創(chuàng)設,激起關愛的欲望
1.捕捉真實情境中的教材
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引發(fā)幼兒情感共鳴,激起幼兒關愛他人的欲望。將發(fā)生在幼兒身邊的事加以收集、整理,將此拍成錄像、照片,進行情景表演,讓幼兒通過看、想、說、做等活動,激起幼兒關愛同伴的欲望,強化幼兒關愛他人的意識。如,學期中途,我班插進了一個新的小朋友,名字叫張梅。由于她是單親家庭,媽媽的老家又是安徽的,剛到班上不適應,她常表現(xiàn)得焦慮不安,怕和人交往接觸,遇見人總是躲躲閃閃,更不用說交流了,發(fā)現(xiàn)這一情況后,我便組織幼兒討論:為什么張梅不開心?怎樣才能使她開心?你想為她做點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別看小班的孩子,一個個還真想得周全,有的說:“他想爸爸,我?guī)ノ壹遥屛野职峙闼??!庇械恼f:“我和她做好朋友,陪她玩?!边€有的說:“她沒好東西吃,心里難過?!焙⒆觽冋f到做到,下課的時候,她的身邊總是有許多小朋友圍著她,和她一起游戲玩耍,有的小朋友把自己從家里帶來的吃的、玩的送給她;還有的小朋友竟然教她學起了如皋話??吹竭@感人的一幕,我真的為小朋友關愛同伴的行為感動。
2.利用虛擬情境中的角色
喜歡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更為明顯。于是我便利用角色游戲中的虛擬角色,滲透關愛教育。如,“醫(yī)院”游戲,小朋友將幾張小椅子拼成一排,成了病人的床,一個小朋友躺著,另外幾個小朋友則自然成了醫(yī)生、護士,一會兒用手在他的身上壓幾下,一會兒用聽診器聽一聽,一會兒給病人打針,瞧那像模像樣的樣子,絲毫不比真實的醫(yī)生遜色。同樣,在娃娃家里,時常看到,孩子們一個扮演爸爸,一個扮演媽媽,當爸爸說要上班時,媽媽拉著寶寶的手,一本正經(jīng)地教寶寶和爸爸道別,同時媽媽還關切地跟爸爸說:“下了班早點回來。”在游戲中幼兒扮演不同角色,在虛擬的情境中體驗并表達不同的情感,幼兒運用已有的社會認知常識,在角色扮演的活動中,學習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學習表達自己的關愛。
二、激勵誘導,強化關愛的行為
1.榜樣激勵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課間時??吹接變夯ハ嚓P心、互相幫助的場景。如,幫助別人扣扣子,游戲時把自己喜歡的玩具主動讓給別人,為班級整理桌椅,和保育員一起掛毛巾,手工活動中主動幫助能力弱的幼兒完成作業(yè)等等,教師要善于在一日生活中挖掘、觀察、發(fā)現(xiàn)好的事例,及時予以表揚。如,丁鵬小朋友帶來了媽媽從國外帶回的糖果,與大家一起分享。我及時表揚了她,雖然糖很少,但這個意識是我們應該提倡的。在他的帶動下,經(jīng)常有小朋友把家中最好的食品帶來和同伴一起享用。正是這些點滴關愛的小故事,使他們成為有愛心的人,成為受大家歡迎的人。
2.活動激勵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發(fā)揮教育價值。如,“水果大餐”活動中幼兒和家長、同伴一起制作、分享水果大餐,其樂融融。又如,社會活動“今天誰沒來”,讓孩子先發(fā)現(xiàn)今天誰沒來,“為什么他沒來”,從而引發(fā)“他怎么了”的討論,孩子們紛紛向我建議要打個電話問問,哦!原來是陶陶生病了,孩子們想了很多:在家肯定很孤單,“輸液”肯定很疼,他肯定想我們了等等。孩子馬上又向我提議:“我去把糖果送給他吃!”“我做的手工送給他!”“我想對他說幾句話!”“我為他唱首歌!”于是大家忙碌開了,有的繪畫,有的做手工,還有的唱歌,最后,我制作了一只大大的“愛心袋”,把孩子們的歌聲和問候都裝了進去,當我把“愛心袋”帶進醫(yī)院送給了陶陶時,他感動極了。這正是對幼兒最好的教育契機。
3.榮譽激勵
每個孩子都有一顆上進的心,老師始終用贊賞、鼓勵的態(tài)度和眼光肯定幼兒關心他人的行為,使幼兒真正體驗到關心他人是一件愉快的事,“別人快樂我也快樂”,逐步將關心他人的行為內化為自己的一種良好品質。根據(jù)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關愛行為表現(xiàn),我們開展了“關愛之星”“愛心大使”等評選活動,每周評選一次,當了三次“關愛之星”就可以升級為“愛心大使”。在良好的榮譽激勵和正確方法的驅使下,幼兒的關愛行為得到強化鞏固,逐漸養(yǎng)成了“我愛人人,人人愛我”的良好習慣。
三、移情訓練,體驗關愛的感受
移情訓練即指能識別和感受他人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或能在最高級的意義上接受他人的情緒、情感狀態(tài)。我認為移情訓練非常適合愛的行為教育,以情動情,增強幼兒的愛心行為,讓幼兒轉換到他人的位置去體驗某種情緒、情感狀態(tài),從而產生移情。例如,我園大班一孩子由于小時生病,使得雙腳走路顛簸,我班孩子每次看到都很好奇,盯著那孩子看個不停,有的還唧唧呱呱在議論著,有的抿著嘴笑,有的還學他走路的樣子。我看到此情形后,沒有責怪,而是以游戲形式,讓幼兒塞住耳朵、蒙上眼睛,當一回“殘疾人”,體驗殘疾人聽不到聲音、看不到東西的難受,并趁熱打鐵,討論平時殘疾人最容易碰到什么困難,他們最需要別人的哪些幫助,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些什么等等。這樣,幼兒把自己的體驗與殘疾人的現(xiàn)實狀況聯(lián)系起來了,從殘疾人的角度體驗不幸,以后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移情。另外,在各類教育活動中,也可滲透情感換位的訓練。
“愛”是一切教育的源泉,是德育的起點,也是德育的歸宿。要讓孩子在關愛中體驗樂趣,化被動為主動,老師必須尋找最佳的切入點,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才能讓孩子煥發(fā)出生命的光彩。
(作者單位 江蘇省如皋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