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規(guī)范新疆伊犁河流域砂質薄土層苜蓿的生產(chǎn),針對伊犁河流域水土開發(fā)區(qū)域面臨砂質薄土層的灌溉問題和苜蓿生產(chǎn)中存在的問題,依據(jù)國家及行業(yè)標準,對新疆伊犁河流域砂質薄土層新墾耕地的噴灌苜蓿種植的灌溉生產(chǎn)管理等提出了具體要求。針對新疆伊犁河流域砂質薄土層新墾耕地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對其苜蓿生產(chǎn)中的品種選擇、培肥地力、平整土地、灌溉管理和配套栽培措施等進行了具體規(guī)定。該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的實施對新疆伊犁河流域砂質薄土層新墾耕地苜蓿噴灌生產(chǎn)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將顯著提高飼草產(chǎn)量,增加農(nóng)民收入,促進新疆伊犁州畜牧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
關鍵詞:苜蓿;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伊犁河流域;砂質薄土層;噴灌
中圖分類號:S275.5;S55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21-4830-04
Production Technical Rule of Alfalfa under Sprinkler Irrigation on the Thin and Arenaceous Soil at Ili River Basin in Xinjiang
DING Feng1,QIN Qiao1,PU Sheng-hai1,F(xiàn)ENG Guang-ping1,YANG Pei-lin1,DUAN Sheng-lian2,MA Xue-qin1
(1.Institute of Soil Fertilizer and Water-Saving,Xin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Urumqi 830091,China;
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reau of Changji City,Changji 831100,Xinjiang,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gulate the production of alfalfa on thin and arenaceous soil which was newly cultivated at Ili River basin in Xinjiang, a technical rule was presented based on national and industry standard, and the problems in irrigation question and alfalfa production on thin and arenaceous soil at Ili River basin. The technical rule was against the specific geological and climate conditions of the newly cultivated land on thin and arenaceous soil at Ili River basin in Xinjiang. It concluded variety selection, fertilization ability, land levelling, irrigation management and relevant cultivation measures. This production technical rule could be a reference to alfalfa production with sprinkler irrigation on the thin and arenaceous soil at Ili River basin in Xinjiang. With its implementation the yield of forage grass and farmer’s income might be largely increased and it might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rural economy in Xinjiang.
Key words: alfalfa; production technical rule; Ili River basin; thin and arenaceous soil; sprinkler irrigation
伊犁河流域具有發(fā)展畜牧業(yè)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畜牧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基地之一[1]。近年來,隨著傳統(tǒng)草原畜牧業(yè)向現(xiàn)代畜牧業(yè)、生態(tài)畜牧業(yè)的轉變,飼養(yǎng)模式也由放養(yǎng)向舍養(yǎng)、半舍養(yǎng)集約化轉變,這將從根本上改變伊犁河流域傳統(tǒng)養(yǎng)殖模式,合理充分利用伊犁河流域的水資源,提高牧草的種植面積、種植水平以及產(chǎn)量,對于伊犁河流域實現(xiàn)畜牧業(yè)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伊犁河流域新開墾區(qū)地形坡降較大,土層較薄,且以沙土和粘壤土夾砂礫為主,土壤結構差[2],蓄水保水能力差。種植苜蓿并采用先進的噴灌灌溉方式,可避免因深層滲漏與地面徑流而造成水土流失,提高灌溉水和肥料的有效利用率,進一步提高牧草產(chǎn)量,從而解決長期以來由于草地的嚴重超載放牧致使天然草場退化、草地生態(tài)不斷惡化的問題[3]。苜蓿作為世界上栽培和利用最廣泛的優(yōu)良多年生牧草,在西部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農(nóng)業(yè)結構調整中日趨重要。但隨著紫花苜蓿在中國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提高其生產(chǎn)能力成為當務之急。依據(jù)國家、行業(yè)標準,對新疆伊犁河流域砂質薄土層新墾耕地的噴灌苜蓿種植的灌溉生產(chǎn)管理等提出了具體要求。針對新疆伊犁河流域砂質薄土層新墾耕地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對其苜蓿生產(chǎn)中的品種選擇[4,5]、培肥地力[6-8]、平整土地[9,10]、灌溉管理[5,11]和配套栽培措施[12-16]等進行了具體的規(guī)定。該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的實施對新疆伊犁河流域砂質薄土層新墾耕地苜蓿噴灌生產(chǎn)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將顯著提高飼草產(chǎn)量,大幅度增加農(nóng)民的收入,促進新疆伊犁州畜牧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
1 范圍
本技術規(guī)程適用于新疆伊犁河流域砂質薄土層新墾耕地噴灌苜蓿種植的灌溉管理;并提供了苜蓿生產(chǎn)的經(jīng)濟技術指標、必備條件和栽培技術。
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guī)程的引用而成為本規(guī)程的條款,對于本規(guī)程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規(guī)程,僅注明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規(guī)程。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單)適用于本規(guī)程。主要文件有以下幾個:GB 4285農(nóng)藥安全使用標準;GB 6141-1985豆科主要栽培牧草種子質量分級;GB/T 8321.1~7-2007農(nóng)藥合理使用準則。
3 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規(guī)程。
3.1 噴灌
噴灑灌溉的簡稱。是利用專門灌溉設備將有壓水送到灌溉地段,以均勻噴灑方式進行灌溉的方法。
3.2 灌溉制度
作物播種前及全生育期內的灌水次數(shù)、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額以及灌溉定額。
3.3 灌水定額
單位灌溉面積上的一次灌水量或灌水深度。
3.4 灌溉定額
各次灌水定額之和。
3.5 灌水周期
兩次灌水的間隔時間。
3.6 基肥
作物播種或定植前結合土壤耕作施用的肥料。
3.7 追肥
是在作物生長期間所施用的肥料。
3.8 秋眠性
是苜蓿的一種生長特性,即秋季在北緯地區(qū)由于光照減少和氣溫下降,導致苜蓿形態(tài)類型和生產(chǎn)能力發(fā)生的變化。由于在短光照條件下不同類型苜蓿對低溫反應明顯不同,將南方類型品種稱為非秋眠性苜蓿(一般在7~9級),而北方類型品種稱為秋眠性苜蓿(一般在1~6級)[16]。
4 主要技術指標
4.1 品種
結合伊犁河流域自然條件和新墾耕地的土壤特性等,選用優(yōu)質、高產(chǎn)、秋眠級3~4級、再生能力強、抗病的品種如阿爾岡金、全能苜蓿、新牧1號、農(nóng)寶和0203伴飼。
4.2 培肥地力
伊犁河流域新墾耕地主要以大坡度薄層貧瘠土壤為主,其大部分耕地坡度在2/100左右,土層厚度30~50 cm,土壤有機質<0.5%,養(yǎng)分含量低。有條件的一般每公頃施優(yōu)質廄肥45~75 t或純羊糞15 t或油渣1 500 kg,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施肥做到有機與無機相結合,基肥、種肥與追肥相結合。刈割收獲后,及時進行灌溉與追肥,每次追施45~75 kg/hm2的尿素和7.5~15.0 kg/hm2磷酸二銨。4~5年后,苜蓿產(chǎn)量下降時,及時進行輪作倒茬。
4.3 平整土地
根據(jù)伊犁河流域新開墾區(qū)坡降大、以砂質薄土層為主的土壤特性,剛開墾的土地不宜做大面積的土地平整工程,只適宜沿等高線做水平局部平整,對顯著的凹凸處進行挖填方處理,冬前土地應大面積進行秋翻和秋灌,次年春季用聯(lián)合整地機將整個地塊分為若干單元(一般以一個輪灌組為一個單元)平整1~2遍,然后再用釘齒耙對各單元對角耙耱3~4遍。通常如此連續(xù)整地3~4年,并結合作物沿等高線水平種植的模式和小水量多灌次的灌溉節(jié)水技術,水土流失現(xiàn)象將得到明顯改善,新墾土地平整度將逐年提高。
4.4 灌溉管理
按照設計壓力運行,嚴格按照噴灌系統(tǒng)設計的輪灌方式灌水,當一個輪灌小區(qū)灌溉結束后,先開啟下一個輪灌組,再關閉當前輪灌組,謹記先開后關,嚴禁先關后開,以保證系統(tǒng)正常工作。一般情況下,灌溉定額6 000~6 750 m3/hm2,灌水42~45次,灌溉周期為4~5 d。
4.5 群體指標和產(chǎn)量結構
作為牧草生產(chǎn)田,最好采用30 cm等行距氣吸式播種機機械播種,每公頃播種量在30.0~45.0 kg,播種深度控制在2.0~3.0 cm,為保全苗,在田間苜蓿出苗后,對空白點或漏播處進行人工補種。噴灌苜蓿第一茬鮮草產(chǎn)量約25 500~27 750 kg/hm2,干草產(chǎn)量約7 500~8 250 kg/hm2;第二茬鮮草產(chǎn)量約20 250~22 500 kg/hm2,干草產(chǎn)量約6 000~6 750 kg/hm2;第三茬鮮草產(chǎn)量約18 000~20 250 kg/hm2,干草產(chǎn)量約5 250~6 000 kg/hm2;第四茬鮮草產(chǎn)量約10 500~12 750 kg/hm2,干草產(chǎn)量約3 000~3 750 kg/hm2。全年可收獲鮮草74 250~83 250 kg/hm2,干草21 750~24 750 kg/hm2。
5 灌溉制度
5.1 春播苜蓿第一年灌溉制度
5.1.1 播種至出苗期 采用干播濕出的春播苜蓿,在播種完后,連續(xù)8~10 d進行噴水出苗,噴水出苗一般選擇在早晨或傍晚時分,灌溉定額350~400 m3/hm2,灌水定額為30~50 m3/hm2,以浸潤深度10~20 cm為宜,保證土壤在苜蓿種子發(fā)芽、出苗期間濕潤,促使苜蓿種子早發(fā)芽、早出苗。
5.1.2 苗期至越冬灌溉 苗期一般灌溉定額為675~750 m3/hm2,通常噴水2~3次,灌水周期4~5 d,灌水定額為225~300 m3/hm2。此后以灌水周期4~5 d,灌水定額120~225 m3/hm2進行灌溉,10月底之前最后一次刈割收獲,留茬高度10~12 cm,并灌150~225 m3/hm2的越冬水。
5.2 秋播苜蓿第一年灌溉制度
5.2.1 播種至出苗期 采用干播濕出的秋播苜蓿,在播種完后,連續(xù)10~15 d進行噴水出苗,噴水出苗一般選擇在早晨或傍晚時分,灌水定額為45~75 m3/hm2,以浸潤深度10~20 cm為宜,保證土壤在苜蓿種子發(fā)芽、出苗期間濕潤,促使苜蓿種子早發(fā)芽、早出苗。
5.2.2 苗期至越冬灌溉 苜蓿出苗后,灌水周期4~5 d,灌水定額150~300 m3/hm2。10月底之前如苜蓿超過越冬留茬高度10~12 cm則應進行一次收割,使之更好地刺激苜蓿根莖多發(fā)枝條,保護根冠來年返青,更有利于苜蓿的越冬和翌年生長。同時在刈割收獲后灌150~225 m3/hm2的越冬水。
5.3 兩年以上苜蓿灌溉制度
5.3.1 返青期至苗期 4月上旬,一般灌溉定額為750~825 m3/hm2。通常噴水3次,灌水周期4~5 d,灌水定額為150~375 m3/hm2。4月初灌1次返青水,灌水總量375 m3/hm2左右,此次灌水宜早且量大。
5.3.2 分枝期 一般灌溉定額為1 800 m3/hm2左右。4月中旬至4月下旬灌4次水;5月下旬至6月中旬灌6次水;7月下旬至8月中旬灌5次水。分枝期共噴水15次,灌水周期4~5 d,灌水定額120~150 m3/hm2。
5.3.3 現(xiàn)蕾期 一般灌溉定額為2 175 m3/hm2左右。4月底至5月中旬灌4次水;6月中旬至7月上旬灌6次水;8月中旬至9月上旬灌6次水?,F(xiàn)蕾期共噴水16次,灌水周期4~5 d,灌水定額120~150 m3/hm2。
5.3.4 初花期 一般灌溉定額為1 200 m3/hm2左右。5月中旬至5月下旬灌2次水;7月上旬至7月下旬灌4次水;9月中旬至9月下旬灌3~4次水。初花期共噴水9~10次,灌水周期4~5 d,灌水定額120~150 m3/hm2。
5.3.5 越冬水 一般在10月底噴1次150~225 m3/hm2越冬水。
5.4 灌溉制度表
新疆伊犁河流域砂質薄土層新墾耕地噴灌苜蓿適宜灌溉制度見表1。
6 配套栽培措施[11-15]
6.1 種子質量與處理
種子質量應“三證”齊全,播種前要經(jīng)過精選,去掉雜質、雜草種子等,種子純度≥95%,凈度≥95%,發(fā)芽率≥85%。播種前要曬種2~3 d,以打破休眠,提高其發(fā)芽率和幼苗整齊度。在從未種植過苜蓿的土地播種時,要接種苜蓿根瘤菌,每千克種子用5 g菌劑,制成菌液灑在種子上,充分攪拌,隨拌隨播;無菌劑時,可用老苜蓿地土壤與種子混合(質量比≥1∶1)。
6.2 菟絲子預防
菟絲子的種子易隨牲畜的糞便傳播,田間管理期間,菟絲子多發(fā)生在收獲苜蓿的堆放處,如發(fā)現(xiàn)菟絲子,在苜蓿拉運后,用48%地樂胺乳油100~200倍稀釋液及時進行地面噴施。
6.3 防治病害
病害主要有菌核病和炭疽病,防治應在苜蓿刈割收獲后、苜蓿株高5~12 cm時或發(fā)病初期進行藥劑防治。每公頃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 mL加40%辛硫磷乳油750 mL對水600~750 kg噴施。
6.4 防治蟲害
蟲害主要有蚜蟲、薊馬、棉鈴蟲等。蚜蟲和薊馬選用40%樂果乳油1 000倍稀釋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稀釋液噴霧。棉鈴蟲選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稀釋液、50%辛氯乳油1 000倍稀釋液噴霧。低齡幼蟲用Bt制劑200倍稀釋液噴霧防治。
6.5 留茬高度
新苜蓿留茬高度宜在10~12 cm,以免影響其根基部的生長發(fā)育;老苜蓿留茬高度宜在6~8 cm,以促使其根莖發(fā)枝;10月20日前后停止刈割,最后一茬留茬高度在7~8 cm,以利于安全越冬。
6.6 中耕、翻耕
苜蓿第二年以后密度會變大,應適時中耕,切斷多余根系,以利于苜蓿的生長發(fā)育。苜蓿品種一般種植4~5年后產(chǎn)量下降明顯,應進行伏翻、秋翻。伏翻、秋翻前提倡采用重型園片耙交叉深切后灌水,以促使苜蓿根茬腐爛,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后茬作物生長發(fā)育。
6.7 刈割次數(shù)及收獲期
春播苜蓿當年可收割2~3茬,夏播可收割1~2茬,秋播苜蓿植株達不到留茬高度時不刈割,且冬季嚴禁放牧。第二年開始可收割3~4茬。第一茬苜蓿以現(xiàn)蕾盛期至始花期收割最佳(即整塊地開花率在20%以前收獲)。第一茬收割后,每隔35~40 d收割一次,最后一次收割應在10月22日前進行,留有30多天的生長時間,有利于越冬和第二年高產(chǎn)。
7 其他
認真做好灌溉與施肥量的記錄,記錄每次灌水、施肥的時間、用量及肥料種類。詳細記錄主要栽培措施的實施時間、技術措施及用量。統(tǒng)計并記錄各田塊的產(chǎn)量及品質指標。每隔3年,在苜蓿收獲后取土測定農(nóng)田0~20 cm土層的土壤養(yǎng)分和鹽分,確定土壤的肥力等級、施肥量及秋灌水量。
參考文獻:
[1] 趙蕓君,李學森.發(fā)展新疆飼料業(yè) 提升伊犁河流域畜牧業(yè)水平[J].新疆農(nóng)業(yè)科學,2008,45(S3):104-106.
[2] 鐘新才,余 琳,楊培林,等.伊犁河流域節(jié)水農(nóng)業(yè)與水土生態(tài)安全問題分析[J].新疆農(nóng)業(yè)科學,2008,45(S3):7-9.
[3] 丁 峰,秦 巧,馮廣平,等.伊犁河流域砂質薄土層苜蓿噴灌技術研究[J].新疆農(nóng)業(yè)科學,2010,47(10):1990-1995.
[4] 王成章,韓錦峰,史瑩華,等.不同秋眠類型苜蓿品種的生產(chǎn)性能研究[J].作物學報,2008,34(1):133-141.
[5] 鄧 蓉,向清華,陳 武,等.紫花苜蓿秋眠性的研究[J].草業(yè)科學,2005,22(2):41-44.
[6] 范文波,朱保榮,王振華,等.棄耕地苜蓿耗水規(guī)律的研究[J].節(jié)水灌溉,2003,2(4):9-10.
[7] BOLA■OS-AGUILAR E D,HUYGHE C,JULIER B,et al.Genetic variation for seed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in alfalfa(Medicago sativa L.)populations[J]. Agronomie,2000,20(3):333-345.
[8] JULIER B,HUYGHE C,ECALLE C.Within-and among-cultivar genetic variation in alfalfa:forage quality,morphology,and yield[J].Crop Sci,2000,40(2):365-369.
[9] 白文明.灌溉對干旱沙區(qū)紫花苜蓿生物學特性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02,22(8):1247-1253.
[10] 趙金梅,周 禾,郭繼承,等.不同水分脅迫對紫花苜蓿分枝期光合性能的影響[J].中國草地學報,2007,29(2):41-44.
[11] 郭正剛,劉慧霞,王彥榮.刈割對紫花苜蓿根系生長影響的初步分析[J].西北植物學報,2004,24(2):215-220.
[12] BROWN P W,TANNER C B.Alfalfa stem and leaf growth during water stress[J].Agronomy Journal,1983,75(5):799-805.
[13] SAEED I A M,EI-NADI A H.Irrigation effects on the growth,yield,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alfalfa[J]. Irrigation Science,1997,17(2):63-68.
[14] 陳寶書.牧草飼料作物栽培學[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1.213.
[15] 徐 柱.中國牧草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4.189-190.
[16] 秦文利,劉忠寬,智建飛,等.河北省紫花苜蓿生產(chǎn)技術規(guī)程[J].草業(yè)科學,2008,25(6):67-71.
收稿日期:2012-03-13
基金項目:國家國際科技合作項目(2010DFA92720—11);“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07BAC15B02)
作者簡介:丁 峰(1980-),男,山東文登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農(nóng)作物高產(chǎn)節(jié)水灌溉技術和水資源高效利用研究,(電話)13179811423
(電子信箱)nkydf@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