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福建省高考開始考查文化經(jīng)典與文學名著,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重視對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承惠于先哲的精神沐浴,豐富語文積淀,提高文化素養(yǎng),使每一個學生能夠“腹有詩書氣自華”,其用心不可謂不深。
但高考對文化經(jīng)典的考查,不僅對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使所有高中一線語文教師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面對一個全新的課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一些文化經(jīng)典教學的粗淺經(jīng)驗,不揣淺陋,拋磚引玉,就正于方家。
一 提綱挈領,抓住文化經(jīng)典的思想核心
古人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是《論語》的核心理念,而“義”是孟子開宗明義強調的。在經(jīng)典教學中,抓住這個切入點,對理清《論語》《孟子》的思想,能夠起到提綱挈領的效果。
在教授《論語》時,可以抓住“仁”這一概念來引導學生梳理孔子的思想核心。首先,指導學生將散見《論語》各章的關于“仁”的內(nèi)容搜尋、摘錄出來。學生能輕松地找出孔子關于“仁”的各種論說。從“仁者愛人”,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克己復禮曰仁”,通過孔子在不同場合對“仁”的闡述,引導學生理解孔子“仁”的內(nèi)涵。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白,孔子思想的域界在于人的道德方面,《論語》類似于一部道德箴言,對人生與社會生活的各方面發(fā)表見解。由此,引導學生將《論語》分類整理。
而在教授《孟子》時,“仁政”將是一條能夠很好串起孟子思想的線索?!叭收钡幕A是“人性本善”,“仁政”的核心是“民貴君輕”“與民同樂”的民本思想,“仁政”的目標當然是“王道樂土”。一部《孟子》主要的內(nèi)容就基本涵蓋其中了。
二 橫縱比對,理清孔孟思想的傳承關系
孟子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孔孟思想既有聯(lián)系又有差異。因此將《論語》《孟子》綜合起來進行比較性的考查是非常合適的。
2008年高考文化經(jīng)典考查是一個比較題:
予謂頗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
孟子曰:“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保ā睹献?公孫衍張儀章》)
(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2)根據(jù)以上兩段的內(nèi)容,簡談孔孟二人的處世態(tài)度。
隨著文化經(jīng)典考查逐年延伸,命題也必將更多樣化。比較型、綜合型的命題在近年來成為主流。這種綜合和比較可能是《論語》不同章節(jié)之間或《孟子》不同章節(jié)之間的比較,2009年、2011年是這樣;也可能是將《論語》《孟子》綜合起來,比較孔孟思想在一些概念或者具體人事理解上的異同,2008年、2010年是這樣。因此,指導學生通過橫縱比對,理清孔孟思想的傳承和異同,將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孔孟思想的理解,有助于學生自如地面對比較型或綜合型的題型。
梳理《論語》《孟子》的傳承和異同,首先,要抓住幾個核心的概念。比如“仁”“義”“禮”“樂”“孝”“恥”“勇”。指導學生摘錄《論語》《孟子》中與這些概念有關的內(nèi)容進行比較。其次,比較幾個常見的話題。比如“為政”“個人修養(yǎng)”“君子”“交友”“教育”。再者,孔孟對歷史人物或者當時的人物多有評論,在評論之中蘊含褒貶,暗藏觀點,也有必要進行整理分析。
三 去粗存精,汲取孔孟思想的健康養(yǎng)分
文化經(jīng)典學習與考查的最終目的,在于從經(jīng)典中獲得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豐厚自己的人文底蘊。而《論語》《孟子》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遺產(chǎn),精華與糟粕并存,進步與落伍同在,應當指導學生在學習文化經(jīng)典時去粗存精、激清揚濁、舉一反三、古為今用。
比如“孝”是孔孟思想的核心之一?!墩撜Z》中對“孝”的表述比比皆是:對父母之孝,孔子要求的不僅是物質上的奉養(yǎng),也不僅僅是體力上的操勞,更強調發(fā)自內(nèi)心的恭敬和精神上的滿足,這樣的要求,即使是今天,也仍然是非常值得借鑒和學習的。但與此同時,孔子對“孝”的要求也有“父母在,不遠游”這樣不符合現(xiàn)代生活實際,甚至像“三年無改于父之道”這樣違背時代精神的內(nèi)容。因此,在學習文化經(jīng)典時,一定要有所揚棄,汲取孔孟思想中符合時代精神內(nèi)容,從而將傳統(tǒng)文化繼往開來,發(fā)揚光大。
四 大膽取舍,摸清文化經(jīng)典命題脈絡
文化經(jīng)典的考查歷時五年,綜合五年考查的情況來看,考查的內(nèi)容都是較為淺顯的選段,而考查的方式和側重逐年都在微調,調整的總體趨勢在于越來越注重學生自己對經(jīng)典的理解。
從考查的內(nèi)容上看,2007年考的是《孟子?公孫丑下》膾炙人口的一個章節(jié),考查的是孟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2008年開始考查比較題型和綜合題型。2008年考的是孔孟二人在“處世態(tài)度”上的異同,這樣的考法開始強調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綜合能力。2009年是《論語?里仁》中兩則關于“擇處”的章節(jié)。2010年是《論語》《孟子》中關于“面對外部世界,接受他人建議”方面的章節(jié)。2011年考查的是《論語》中“如何對待自己的過錯”的幾個章節(jié)?;旧隙际禽^為經(jīng)典,具有現(xiàn)實意義,同時也較為淺顯的章節(jié)。
從考查的形式分析,2007、2008年考查翻譯,但從學生答題的情況來看,卻不盡如人意。因此,2009年開始考查單選題,這就在客觀上降低了難度。到了2011年,又取消了單選題??疾閷W生理解的第二個小題,則大體穩(wěn)定,都是針對選文的總體或者局部某一個方面來設題,只是在提問方式上有些微調。
針對五年來高考對文化經(jīng)典的考查情況,我們在文化經(jīng)典的教學中應采取如下對策:
1.不求全,不求專,敢于舍去
高考對文言文的要求落在“淺顯”二字,文化經(jīng)典也不例外。學習、考查文化經(jīng)典的目的在于繼承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因此范圍又可以限定在有現(xiàn)實意義,能夠古為今用,可以給人啟迪的內(nèi)容之上,因此,篩選《論語》《孟子》中關于學習、為人、交往、治國、修養(yǎng)等方面對現(xiàn)實有借鑒意義的內(nèi)容加以訓練。這樣,就可以集中力量,重點突破。2.重理解,重能力,講究技法
從近幾年的命題趨勢來看,命題者越來越強調學生的理解能力,面對文本的分析能力。即使非常熟悉的選段,甚至練過的選段,稍微變化一些提問的角度,答案也完全不同。
2010年考查《孟子?公孫丑》中的一則: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舍己從之,樂取于人以為善?!贬槍x段,出題者的問題是:結合上面選段,談談你對“樂取于人以為善”這句話的看法。這個選段,在平時訓練中恐怕大多數(shù)學生都接觸過,但設題可能都是針對“聞過則喜”這一點來發(fā)揮。而這樣一來,即使練過,也不能套用平時的理解和答案,而必須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分析文本,完整、準確地篩選信息,有針對性地回答。
再如2009年,(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仁》(2)子曰:“得不孤,比有鄰?!薄独锶省纷ⅲ海?)里:居。(2)德:有德之人。(3)鄰:親近。
孔子說:“無友者不如己?!保ā秾W而》)意思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請結合上面有關“擇處”的選段,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選段非常簡單,但題目有特殊的要求,考生作答時必須快而準地悟出選段與題干上的“無友者不如己者”兩者之間的結合點,并緊繞結合點來組織答案。
文化經(jīng)典是先賢們的寶貴精神遺產(chǎn),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在高考中考查文化經(jīng)典,無疑會對中學生學習文化經(jīng)典,從文化經(jīng)典中汲取健康的養(yǎng)分產(chǎn)生積極的推動作用。而如何讓學生在閱讀文化經(jīng)典上目標明確,與時俱進,使文化經(jīng)典的學習真正起到弘揚傳統(tǒng)文化,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作用,則是語文教師要面對的課題,忝為人師,可不勖哉!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