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教案到“學案”
設計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但傳統(tǒng)的教案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把課本知識內容講得精彩完美,而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生上課只能是被動學習。為此,我嘗試著把傳統(tǒng)的“教案”變?yōu)橹鸩街笇W生自主學習的“學案”。
二、“學案”編制和導學
學案的編制要緊扣教案,按課時進行,依據(jù)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步驟、分層次地從知識、技能到理論及運用逐步加深。不同層次的學生可根據(jù)不同層次目標指導進行自主學習。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學案”導學一般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1.知識結構、基本線索。包括學科整體知識結構、單元或章的知識結構、各節(jié)基本結構線索,它是學科知識的基本框架。
2.基本史實概念?;臼穼嵏拍畹淖R記、理解和掌握是學好歷史的基礎。根據(jù)教學內容和要求,設計自學指導,通常包括事件的起因、內容和影響等方面。將這些要素分點列出,學生以此自學,在理解的基礎上,將教材相關內容加工濃縮,整理記錄在“學案”相關條目上。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為例,它包括:(1)根本原因;(2)起止時間;(3)導火線;(4)交戰(zhàn)雙方(軍事集團)。
3.技能訓練。技能訓練是檢驗學生自主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它首先體現(xiàn)為對各種歷史問題的分析解答能力。練習的設計應緊扣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和能力培養(yǎng)目標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應體現(xiàn)難度層次的遞進,可以適當?shù)芈?lián)系其他章節(jié)相關內容,或中外歷史事件的聯(lián)系對比。
4.探究、反饋和討論。從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的角度看,提出新問題比解決舊問題更具深遠意義。在“學案”的最后預留一部分空間,作為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反饋和討論的記錄。因為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新問題,提出各種不同的思考,學生可以把自己發(fā)現(xiàn)或設想的新問題記錄在“學案”上面,在課前或課堂上提出,供師生在教學中交流、討論。
三、“學案”導學的持續(xù)發(fā)展
1.具有可調節(jié)與兼容優(yōu)化性?!皩W案”兼容了師生在教、學中的智慧和才能,教師根據(jù)每一課時教學實踐,修改、優(yōu)化“學案”的知識結構;學生借助“學案”,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思維個性,通過教學互動,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2.“增效”而不“增負”。通過“學案”導學,學生減少了學習的盲目性,學會了高度概括的技巧,提高了學習效率,減輕了學習負擔。隨著實踐的深入,師生之間教與學的關系就更為融洽,以后的教、學就更為輕松自如。
3.“素質”與“應試”兼顧。教學改革特別是要處理好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關系,“學案”導學法正是力求從最大限度調整好兩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學案”導學的實踐,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學習歷史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都明顯提高,課堂思維活躍,學習探討氣氛濃厚,在各級標準化考試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當然,“學案”教學法的探索僅僅是一個起步,要進一步地優(yōu)化和提高,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并吸取更多先進經驗加以改進,相信,“學案”導學今后一定會發(fā)揮更大的功效,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更加高效,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裴亞男.學案教學模式研究綜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4):67.
[2]馮一下,李潔.試論歷史學習方式及其變革[J].教學研究,2003(2):58.
[3]葉小兵.論中學歷史教學模式.課程·教材·教法,2004(7).
(作者單位 江蘇省丹陽市司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