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史,古詩文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一直傳唱不衰。僅僅就初中階段語文教材所選錄的古詩文而言,就有挖掘不盡的美。
一、和諧社會的理想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就有關于人類美好社會的構想,偉大的思想家們把他們理想的社會藍圖述著以文章,如儒家經(jīng)典之一《禮記·禮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它給我們構建了一個任人唯賢、講求誠信、團結和睦、老有所養(yǎng)、幼有所教、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沒有私欲、沒有奸邪、沒有禍亂,連門都不用關的一個“大同”社會。
二、和諧優(yōu)美的自然描繪
欣賞和諧美好的事物,能讓人消除煩惱,變得心平氣靜,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更是如此,正如南朝著名文學家吳均《與朱元思書》所載: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這是一幅優(yōu)美的水墨畫:“風煙俱凈,天山共色”是其主色調,碧玉般的江水清澈得連游魚細石也歷歷可見,水流如奔騰的駿馬,時而泛起燦爛的水花,夾岸青山重巒疊嶂、爭相競高、直入云天。這又是一部和諧的多重唱:泉水“泠泠作響”、百鳥“嚶嚶成韻”、蟬兒“千轉不窮”、猿猴“百叫無絕”,我想一定還能聽見嘹亮婉轉的民歌吧?
三、人與自然的和諧
偉大的大自然孕育了人類文明,孕育了人類燦爛的文化。當文人墨客們飽受人生的苦患,遍嘗社會的冷酷,壯志難酬、抑郁不平之時,是廣袤無垠的大自然無私地接納了他們,給他們以慰安,為他們撫平創(chuàng)傷,并無限地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于是就產(chǎn)生了無比深厚的自然情結。其中以陶淵明的田園詩最具代表: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遠棄世俗歸耕后,詩人心情愉快,夙愿得酬,其欣喜溢于言表。他躬耕龔畝,身自稼,雖然早出晚歸,披星戴月,但心情舒暢,內心充實。他和淳樸的農(nóng)民相往還,閑暇歸飲酒賦詩,登臨山水,自由自在,無拘無束。雖然也有困厄,但他都以一種委運任化的灑脫態(tài)度泰然處之,安貧樂道,心境澄明。他領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機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歸之所,完全融入自然中去。
四、人與人的和諧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種儒家文化的理想人生,深深地影響了古代的文人才士,他們“先天下之憂而之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密切關注社會發(fā)展,體恤民生疾苦,其中不少文人入仕后,奉公守法,勤政愛民,贏得了廣大老百姓的崇敬和愛戴,如歐陽修《醉翁亭記》所記: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滁人之游,有歌者、有呼者、有應者,熱鬧而又愉悅;太守之宴,有魚有酒、有山肴野蔌,簡樸而自然;眾賓之歡,非絲非竹,皆因太守而歡也。氣氛如此活躍,都源于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所營造的和諧關系。
(作者單位 江西省會昌縣站塘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