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語文教學活動的主陣地。課堂教學的效果直接關系到教學的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的實際價值。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使我們的課堂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即如何使我們的課堂變活、變新、課堂容量變大。為此,筆者認為主要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一、突破教法,偏重點撥學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這句話里有兩個“法”,前一個“法”,指的是教學的法則、規(guī)律;后一個“法”,指的則是具體的教學方法。這就是說,教學的法則、規(guī)律是比較穩(wěn)定的,而教學的具體方法是變化不定的。教學方法是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手段,是為實現(xiàn)教學目的服務的。方法選用得當就能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就能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性。例如,筆者在教《核舟記》時,依據(jù)學生的信息技術掌握較好和合作能力強的特點,讓意愿合作的學生組成不同的探究小組,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形成相應的材料,在課堂上交流。一種好的教法未必每個教師使用都有效,這也是有些教師模仿別人往往不成功的原因。所以,教師要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教法。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在探究教法的同時,也要重視學法。學法,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所運用的方法。方法得當,就會提高學習的高效性。教師對學生有意識地指導、傳授學習方法,能使之達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習而得之、終生受益的目標。因而,在指導學生時,教師一定要聯(lián)系教材、學生、生活或特定情況靈活、客觀地進行,切不可和盤托出、包辦一切。
二、質疑問難,注重培養(yǎng)思維
質疑是叩開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的金鑰匙。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給學生創(chuàng)造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積極啟發(fā),熱情鼓勵學生質疑,使學生產生問的興趣,學生就會從不敢問到敢問,從不會提問到善問。我們要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質疑,在釋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創(chuàng)新。
課堂上讓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或獨立思考或分合作小組展開討論,結果是課堂效果時常出人意料,甚至有時令人驚嘆,慶幸自己沒有過多講解。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我說:“我覺得課文敘述家庭背景的這段內容應該刪去,因為這段的描寫與課文的標題這兩者之間不太吻合,不知各位意下如何?”這下,學生大腦里的思維火花一下被點燃了,有的學生點頭表示贊同,更有幾個學生高高地舉起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觀點,有學生說這段內容與課文中心是吻合的,因為作者在課文中對家庭背景的描寫是為了給課文渲染一種凄慘、暗淡的氛圍,這與課文凄慘、暗淡的感情基調相吻合,因此此段不該刪去。一個巧妙的質疑,就能使學生產生思維的火花,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培養(yǎng)和強化。
三、知行合一,提升運用能力
在語文課堂上,要將感悟與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意識地提高學生表達的準確性和高效性,有意識地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融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課堂上,當學生的思維受阻時,應引導學生讀課文,將讀悟交融,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訓練的設計要在引導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等諸多方面有效開展,做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從而提升學生語文閱讀素養(yǎng)。例如,目前筆者學校開展的“中學導學制”即“導入”“導疑”“導研”“導練”“導評”課堂教學五環(huán)節(jié)模式就側重感悟與訓練有機結合。語文科目導學案的設計則充分依據(jù)新課標做到了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將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地融合到了一起,將感悟與訓練有機地結合了起來,有效地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四、優(yōu)化環(huán)節(jié),強化主體意識
1.為學生創(chuàng)設思考的環(huán)境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室里寂靜,學生集中思索,要珍惜這樣的時刻?!毙抡n標中也指出教師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語文課堂上,應在提問后給學生一些獨立思考的時間,讓他們認真讀書,深入思考,當學生回答過程中遇到困難時,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盀橛性搭^活水來”,這個等待的時間雖短,但卻正是學生思維最為緊張活躍的時刻。
2.為學生創(chuàng)造交流的機會
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減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活動量,增加學生的活動量,拓寬學生的參與面。課堂教學中,筆者總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用時間來換取學生的思維空間。根據(jù)“互助、互補”的原則,教學中要改變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為學生多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機會。因此,應在教學的關鍵之處、重點之處設計同桌交流、小組討論的環(huán)節(jié)。這樣,可以讓學生全面深入地思考問題,理解課文內容,既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又培養(yǎng)了他們團結合作、互相競爭的精神,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實踐中,筆者明顯感覺到,課堂上有了教師的關愛,洋溢著同學間的友善,課堂煥發(fā)了活力,課堂真正成為孩子們學習、生活的樂園,他們與筆者無話不說。只有在這樣無拘無束、快樂、輕松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才會達到最佳境界,學習才會進入最佳狀態(tài),他們才會愛想、敢想、善想,興趣的火花才能被點燃,課堂才會有效。
(作者單位 江蘇省建湖縣上岡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