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既是交際工具,也是思維工具。再好的思想,沒有豐富的語言,就像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語文課堂上的作文教學既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又是難點。雖然很多學校的語文教師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行了大量的嘗試,但收效甚微。特別是面對內(nèi)初班這樣一個特殊的受教育群體,作文現(xiàn)狀更是令人擔憂。這些學生90%是民族學生,他們當中的大多數(shù)來自偏遠的農(nóng)牧區(qū),來校之前均使用母語交流,很少用漢語表情達意,大部分同學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的漢語基礎教育、沒有受過良好的漢語言環(huán)境的熏陶,他們只認得一些簡單的漢字,處于剛剛能聽懂漢語、勉強能用漢語交流的層面,只能用一些常用語進行交流。漢語詞匯貧乏,筆頭枯澀,寫出的作文不但內(nèi)容單薄,而且病句連篇。另外,這些孩子的社會生活范圍狹小,使用漢語會話時普遍存在膽怯、害羞的心理,因受母語與漢語語序異同的影響,賓、謂倒置的語句較多。學生語言儲備較少,既影響閱讀能力,又影響學習能力,還影響認識能力的提高,制約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而語言的獲得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在他的名著《勸學》里曾說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沒有平時語言的積累,怎能提高內(nèi)初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怎能聽到他們隨口而出的精彩言語?帶著這個問題,擔任內(nèi)初班語文教學工作的我,一邊摸索,一邊嘗試,在日常教學中,充分利用語文課堂的40分鐘,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讓語言積累成為提高內(nèi)初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現(xiàn)將具體作法概述如下:
一、大聲朗讀,培養(yǎng)語感
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它是閱讀教學中最常用、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訓練方法,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思想內(nèi)容、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感的重要手段,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也是書面語言化為學生內(nèi)部語言的最好方式。通過熟讀背誦,書面語的各個語言要素會在學生的大腦皮層留下深刻、系統(tǒng)的印象,一旦遇到外在的言語刺激,就能憑借大腦皮層中留下的痕跡進行篩選,從而分辨出詞語的好壞、句子的正誤等,而其他任何一種學語言的方法都不能達到這種效果。
在一次寫“愛”的作文輔導課上,我選擇了一篇文章《父愛如山》來做范文指導。在將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給學生做了簡要分析講解之后,我開始用低沉的語調(diào)朗讀文章,動情之處我語調(diào)哽咽,學生也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約而同地低下了頭,寂無人聲的教室響起一片欷歔,竟至放聲哭泣……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具有巨大的言語感染力,能使學生在通過感官和心靈感受課文語言的同時,發(fā)揮出對語言的直覺感知判斷力,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共鳴,使得“他們不用老師講解,就理解了它的意思,甚至連文章的主題都能明確表達出來”。因此,讓學生朗讀是培養(yǎng)語感、提高聽力水平最有效的方法。正如一位名人所說,“朗讀是把躺著的書面文字,用聲音立起來,出口的聲音載著思想感情,增強了語言文字的可感性。學生通過反復多遍的朗讀,與課文的語言文字反復接觸,能深刻領會作者在字里行間的語言節(jié)律,受到強烈的感染。”因此,好的文章應該盡量讓學生通過朗讀來理解和體會,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
二、適時評定,感悟內(nèi)涵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沒有脫離語言的思維,也沒有脫離思維的語言。因而語文教師在進行語言教學設計時,應該充分重視這一點,關注和尊重語言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應精心創(chuàng)設說話的情境。在體會一些好詞好句教學中不妨用“換一換”“刪一刪”“評一評”的方法來啟迪學生動腦、動口,感悟語言的美點所在。如《天上的街市》一文中,“那是一朵美麗的流星”,為什么要用“朵”而不用“顆”呢?細細品味之后,學生得出:“在天街上人們把一顆顆流星看作了一朵朵美麗的鮮花。”多么美的解釋呀!那是他們放飛了自己的想象得出的結論。再如,我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抓住“小草偷偷地從地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一句,把它換成“小草長出來了”這一自然現(xiàn)象,讓學生分析讀起來會有什么不同感覺?話匣子一打開,學生會爭著談論自己的感受,體會著“鉆”字給讀者帶來的頑強的生命力欣喜。學生在評評議議中明白了一些詞語活用,修辭手法運用的一些妙處,長句或短句在不同語境中的作用等,并在理解的基礎上獲得了長久的語言。
三、提倡模仿,培養(yǎng)興趣
模仿就如“舊瓶裝新酒”。所謂“舊瓶”是我們所要借鑒的好的文章的結構;何謂“新酒”,當然是指我們要寫的新內(nèi)容。它是借鑒的一種形式,但模仿不是簡單的照搬,應當是有創(chuàng)造性的借鑒。模仿的特點是針對性強,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寫作的難度,又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對于寫作水平不高的學生,應積極提倡模仿和借鑒范文,逐步培養(yǎng)寫作興趣,使之循序漸進地沿著寫作的道路走下去,逐漸提高寫作能力。即使剛開始時的機械模仿,也應加以表揚和肯定,使他們產(chǎn)生寫作的興趣和欲望。歷史上有許多文學家也曾因模仿古人寫作,而成為一代風范,如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兩句就是從杜甫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演化而來的。又如歷史上左丘明的《左傳》、司馬遷的《史記》它們的寫法,都為后世的散文家、小說家、戲劇家所模仿。課本中的許多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學生學了課文,可以模仿寫作,做到學以致用。例如我教了鄭振鐸的《貓》一課,讓學生以另一動物為題模仿寫作,有很多學生仿寫很成功,把課文寫法轉化為自己的能力。又如《觀舞記》中描寫卡拉瑪?shù)奈璧福喝缟徎ǖ幕ㄩ_瓣顫,小鹿的疾走驚躍,孔雀的高視闊步,都能形容盡致,盡態(tài)極妍!此句語意精練、結構整齊、音韻諧美,有類似詩歌的語言特色。適時我讓學生仿照課文的描寫方法來寫一寫新疆舞的特點和跳新疆舞的感受,學生很快就仿照課文寫出了屬于他們的精彩片段。這一過程,使學生的思維實現(xiàn)了兩個層次的跨越,一是鑒賞,二是創(chuàng)造。品嘗經(jīng)典語句的趣味、意味、妙味和真味,這是一種鑒賞過程;用自己的力量去對話和生成,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過程。
雖然模仿是提高寫作能力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作文開始起步時,可以進行模仿,但入門后,則必須脫離仿寫,走創(chuàng)新之路,追求自己的寫法,有自己的特點。
四、練習改變,內(nèi)化語言
仿寫的創(chuàng)造是有章可循的,想讓學生將那些入眼入耳的文字積累于心,就要組織學生將大腦中那些積淀物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出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可以對文章進行一次再創(chuàng)造,加強“小練筆”訓練。推行“以訓練為主線”,是實現(xiàn)語文教學目標,提高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重要舉措,這也是優(yōu)化作文教學、激發(fā)學生習作興趣、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據(jù)文本的特點進行訓練和改寫,也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人教版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那樹》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它那詩化的、精辟的語言,靈動飛揚的想象,滲透著環(huán)保的重要思想。為了讓學生積累和運用文中的佳句,我便采用了改寫法。首先,我做了示范:
古樹
你是德高望重的老人
你在塵風中站立
你在歲月中堅持
鋸子割斷了你的身軀
卻割不斷你深埋在地下的須根
那崛起的地面
讓我看到了一個古老而堅韌的靈魂
經(jīng)我這一點撥,學生的文思涌動,于是他們創(chuàng)作了如下詩篇:
我愿是一棵大樹
腳下伸出無數(shù)的須根
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
頭發(fā)長成樹冠
去潑灑綠的心緒
手變成樹枝
去擁抱山中的每個朋友
思想變成樹
在年輪里流淌
如此佳篇,出自一名內(nèi)初班學生之手,不得不令我們刮目相看。當然,這種改寫還可以用于不同的文體之間:把詩改成散文、把散文凝成詩、把文言文改寫成現(xiàn)代文等。改寫是對語言深層次的內(nèi)化生成,只有會用了,才是積累的最終目標。
人們常說:善讀書者善涵泳。讀、品、仿、寫既為讀書四法,又可稱為語言積累四境界。如果我們在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品味語言,讓學生養(yǎng)成咀嚼語言的習慣,從而習得語言的敏感,他們一定能產(chǎn)生語言的智慧,提高語言的素養(yǎng),寫出吸引人的文章。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烏魯木齊市第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