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的課改中,我們對學生的要求要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上。而只有理性的學習,沒有感性的認識和實際的操作,缺少社會勞動實踐的鍛煉,絕不會有成功的創(chuàng)造。新課改就要求學生要學會自己思考、自己總結、自己動手發(fā)現規(guī)律,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課堂與課外不斷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什么是動手能力呢?動手能力是指完成動手活動的本領。學生動手能力的高低可以在使用儀器設備、制作各種科技作品、安裝和修理各種儀器設備等活動中表現出來。所以,要使學生成為一個既會動腦又會動手的現代化人才,必須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
一、要提高對動手實踐能力重要性的認識
動手,作為訓練能力的一個重要部分,它可以促進理解、增進記憶、增強訓練力度,又可以增加知識趣味、激發(fā)起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前人有“不動筆墨不讀書”之說,就提出了關于“動手”的要求。動手可以促進大腦的發(fā)育和思維的發(fā)展。從個人思維的發(fā)展看,動手活動的全過程,始終貫穿動腦的活動。
二、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1.優(yōu)化教學的組織方式
教師面對的是全體學生,教學活動過程就是讓學生全員參與,不能讓少數學生壟斷課堂的發(fā)言權、活動權。因此,教學活動中可以采取分組活動的方式,盡可能地鼓勵每一個學生都來參與。同時,分組活動還可節(jié)省時間,在單位時間內最大范圍、最佳效果地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如,教學中,講到氣旋反氣旋時我在黑板上把北半球的氣旋反氣旋畫出來,讓學生討論把南半球的畫出來,同時指導學生用左右手方法去判斷。再如,畫三圈環(huán)流時自己把北半球的畫出來,學生經過討論上黑板或是在紙上把南半球的畫出來。學生嘗試用這些知識形成的原因畫圖。學生親手畫了,對這個知識掌握得就比較熟練。因為理解了、掌握了,學生也愿意積極在課堂上發(fā)言,這樣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能加強,信心大增,學習熱情自然高漲。
2.努力改進教學方法
在地理教學中,遇到演示實驗時教師必須徹底改變以往“教師做,學生看”的傳統模式,努力創(chuàng)造讓學生進行動手實驗的機會。
如,在教學“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使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方向發(fā)生偏轉”時,就可以借助地球儀和紅、藍墨水進行探索活動;也可以將學生帶到下水道旁,觀察流水下漩進下水道的流向;還可以讓學生觀察樹葉落下打旋的方向,使學生通過實驗和觀察,真正領會地轉偏向力的存在、南北半球的方向差異及成因,再聯系實際,分析南北半球運動中的氣流、水流所發(fā)生的偏向情況,為后面學習大氣環(huán)流和洋流打好基礎,從而使學習過程成為“再發(fā)現”的過程,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必然會大大提高。
三、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動手能力在動手的活動中才能很好的培養(yǎng),中學生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培養(yǎng)動手能力呢?
1.制作法
比如,教師在制作原理等方面給予適當的指導后可以讓學生自制實驗儀器、教學模型或教學圖表,如制作地球儀、黃赤交角模型、等高線模型、地震模型、泥石流模型等,并要求小作者自己上臺演示自己的模型。而當學生面對凝聚著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智慧且實實在在的制作成果時,必定會進一步激發(fā)起對地理學的濃厚興趣和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他們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必定會有較大的提高。
2.實驗法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利用簡易的儀器或設備,控制、干預、模擬自然現象,使某一事物在觀察的條件下發(fā)生和重演,就會獲取科學知識,探索自然規(guī)律。
比如,必修一第一單元課題“尋找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證據”學生準備相應的材料通過測量物體影子的長度及方向,對測出的數據進行總結,不僅可以找到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證據,同時也可歸納出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規(guī)律以及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方向。
3.調查法
比如,學習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時,可讓學生了解本地的氣候特點,大致推測出該地的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等狀況,然后通過實地調查,總結結論,對比推測結論和調查結論,可得出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進而構成了一個整體;同樣再舉一個地區(qū),讓同學試著考慮推測氣候對當地水文、地貌、植被、土壤狀況的影響,由此可得出地理環(huán)境具有整體性,同時又具有差異性,整體性是相對的,差異性是絕對的。
四、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可行性評價
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可行性評價是地理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個難點問題。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可行性評價有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確定評價目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的態(tài)度;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思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合作能力;促進學生關注人和自然。
第二步,制訂評價內容標準。主要有等級評價為定量評價,分為A、B、C、D四等;描述性評價為定性評價,是等級評價的具體化。
第三步,選擇評價方法。主要采用觀察法和成果展示法。
第四步,搜集評價信息。主要是觀察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記錄陳述討論的結果。
第五步,組織實施評價。組織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同時地理教師給予評價。評價包括等級評價和描述性評價。綜合考慮自評、互評、師評成績,給出單項總評等級和綜合等級。
第六步,分析評價結果。根據評價結果,確定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探究活動的水平。
第七步,制訂改進計劃。針對學生在調查討論活動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指導方案,調整教學計劃。
總之,與課堂教學等其他學習方法相比,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更多的是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強調的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應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強調的是通過親身體驗加深對學習價值的認識,從而使學生在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華。在中學階段,始終要把握一個宗旨:要多一點學生的親身體驗,少一點教師的知識傳授;多一點實地調查,少一點資料整理;多一點動手活動,少一點理論研究。對學生進行研究方法的指導,要結合具體問題和情境,深入淺出,注重實用;要重視學習過程,而不偏重結果。
(作者單位 陜西省渭南市澄城縣寺前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