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學生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主要陣地。如何讓學生感受課堂魅力,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一定要圍繞學生、研究學生、研究課程,始終保持學生學習的激情。
關鍵詞:知識結構;導出問題;導出思路;學以致用
中學歷史應該是一門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課程。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看到這樣的現象:開學之初求知欲強烈的學生在一天天的歷史課堂中激情燃燒殆盡,逐步索然寡味甚至抗拒。
究其原因是:主觀上,我們教師把持課堂,不給學生多渠道思考乃至插嘴的機會,貌似我的地盤我做主;客觀上,高中課本條條塊塊,理論化太強、結論性說教太多、跨越性太突然;脫離現實,看不到實用性。
那么,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如何在歷史教學中去激活歷史課,保持學生興趣的持續(xù)性?我以為教師要導忌演,以學生為本,優(yōu)化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我們的學校實踐中一個最嚴重的缺點,就是教孩子的時候,主要是一個人在工作?!?/p>
我們平時的教學經常就不自覺地走進這樣的死胡同。以課堂為中心,以課程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本,多為滿堂灌,死記硬背。
那么,我們教師要導什么呢?
一、導出知識結構,不讓學生偏離框架
在高中歷史課本里,板塊學習比較突出。每一個板塊的學習都有一個主題。在課文的學習中,教師必須要交代學習主題,抓住板塊的主線,保證不偏不離。比如,必修三第五單元講的就是近代中國不斷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從器物層次、制度層次最終到思想層次的漸進學習過程,從地主階級抵抗派、洋務派,到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派、激進派再到無產階級為主導的學習歷程。其主要特點是由淺到深、由表到里。2010年江蘇省級高中歷史骨干班在揚州研究學習期間,有同仁提到單元緒論的學習問題,對究竟要不要講、怎么講、放在什么時機講展開過議論。我個人認為必須講,結構性講,開篇就講,學完再總結。
二、導出問題,讓學生直抒己見
在學習中,我們不可能奢望學生在每次學習中都能發(fā)現有價值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小角度地設計問題,達到對某些概念的理解。比如,西周的宗法制講解,教師可以在黑板上隨意標出年齡大小不一的子女序號來不斷修正學生回答問題的錯誤:從子(排除女)→長子→嫡長子(天子正妻所生長子)。哪位同學談談看法?除了掌握課本上的評價之外,讓學生學會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事件(引出唐朝的玄武門之變和清朝定太子的改革)。宗法制雖然成為一個歷史名詞,但直到現在依然對我們中華民族產生了深遠影響,你能舉例說明嗎?族譜、祠堂、祭祀祖先等等。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教師只要設置問題,知識內容就可以輕松搞定。
三、導出思路,不讓學生天馬行空
在高中歷史課本里,分成了政治、經濟和思想三部分,其實也是歷史學習和研究的三個核心問題。以人物史康熙帝為例,如何評價康熙帝?按照課文內容,缺少康熙帝過失的史實,顯然是無法客觀、一分為二地評價歷史人物的。在評價康熙帝之前,教師要收集其統(tǒng)治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思想全面衰落的事實、康熙帝違背歷史潮流的言論行為、同時期西方早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重大事實,讓學生比較、分析獲得真知。
四、導到現實,讓學生學以致用
今天是歷史的延續(xù),如果我們僅僅將歷史當成過去的介紹,就無法體現歷史學科以史為鑒的價值,學生學而無趣就不足為奇。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敏銳地尋找并發(fā)現歷史和現實的契合點,有的放矢。從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配合以儒學的三綱五常,在今天的中國看不到一些家長制作風嗎?春節(jié)期間,我省著名雕塑家吳為山在天安門前豎立起一座孔子像,為什么迎來網絡世界的一片罵聲?釣魚島事件中,你怎么看待一些打著愛國旗號肆意毀壞公私財物的公民?能否從義和團運動中認清其愚昧野蠻的本性?能否從全球化的角度認識什么是理性的愛國主義?所以,解讀昨天是為了解讀現實,也是為未來找到破解的密碼。讀史使人明智,學習歷史能夠使人達到這種境界,無疑學生是有興趣的。
我想在教學中,教師少些說教,多給些理由,哪怕有那么一兩次的偏激、離經叛道,何嘗愁吊不起學生的胃口呢?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中學烷基苯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