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進行,人類逐漸進入網絡社會。由于互聯(lián)網的開放性、交互性和便利性,公眾通過網絡關注、討論公共事務和表達利益訴求的熱情日益高漲。在互聯(lián)網的滋潤下,社會輿論又重新煥發(fā)“青春”,網絡民意也日漸崛起,不斷豐富著民意表達的形式和內容,它們對公共政策的影響力也日漸突出。筆者在該文將在公共政策的分析框架內,對民意與輿論的概念與關系以及網絡民意對傳統(tǒng)媒介民意的影響進行辨析和闡述。
民意;傳統(tǒng)媒介民意;網絡民意;公共政策研究
1.民意
民意的概念是本文研究的邏輯起點,也是網絡民意概念得以衍生的基礎,要厘清民意與輿論、網絡民意的關系,首先要對關鍵概念進行準確地界定。
民意(publicopinion)一詞起源于西方國家,但是何為民意的權威定義,卻向來在學術界難以達成一致意見。在辨析民意和相近概念的異同并且繼承吸取國內外學者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為了便于探討公共政策框架內網絡民意與輿論、網絡民意的關系,筆者從公共政策的視角考慮,將“民意”定義如下:民意是社會大眾對涉及公共政策的某一社會問題或現象集中表達出來的具有多數一致性和時間上的持續(xù)性、并具有對社會問題或現象本身及公共政策產生強烈影響趨向的意見、態(tài)度、情緒和干涉意愿的總和。
2.民意與輿論
輿論?!拜浾摗币辉~在我國歷史久遠?!拜浾摗弊鳛楣潭ù钆涞脑~組,則最早見于《三國志·魏·王朗傳》:“設其傲狠,殊無入志,懼彼輿論之未暢者,并懷伊邑?!逼浜蟮闹T多文獻中也多次出現“輿論”固定搭配使用的情況。其中的“輿論”泛指眾人的看法和意見,更多的是著眼于行為或言論的傳播效果。從現在的使用情況看,輿論一詞更多地出現于新聞傳播學中的研究當中。
民意與輿論的關系。民意和輿論這兩個詞在很多情況下是被混用的。在英語中,民意和輿論都被翻譯成“publicopinion”。鄭州大學的張淑華博士從從詞匯產生的歷史和使用語境等方面對民意與輿論進行了區(qū)分,筆者認為具有借鑒意義。從詞匯產生的歷史來看,“民意”一詞是伴隨著西方政治學和社會學研究的發(fā)展而來,因此,“民意從學科類別上看更多的是一個政治詞匯,……,而輿論則泛指眾人的看法和意見,更多地用于新聞傳播學研究”。從使用的語境上看,漢語里的民意和輿論是兩個不同的詞匯,有自己不同的語境。民意具有自己的發(fā)展方向,不可以引導,而輿論沒有明確的方向,可以引導;民意指向性單一,意見集中,影響力也大,而輿論指向性不強,方向分散,觀點也分散,現實影響力也相對不大。
綜合來講,漢語中的“民意”與“輿論”含義并不一致,民意不僅僅是一般的“公眾意見”,其更突出的含義是具有社會干預和社會控制意味的“公眾意志”。但兩者也有很緊密的關聯(lián)性:輿論是民意產生的先導與基礎,民意是輿論的延伸和最終統(tǒng)一;民意是各種輿論產生、碰撞、匯聚和達成一致的結果,具有意見上的多數優(yōu)勢,比輿論具有更強烈的矛盾指向性和社會控制意圖,因而也具有有更大的社會干預力。
3.民意與網絡民意
網絡民意。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說“網絡媒介是傳統(tǒng)媒介的掘墓人”?!熬W絡民意”是民意的計算機網絡方式呈現。媒介載體的變化使網絡民意具有了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的產生源于傳播媒介的物質性改變,以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為依托,民意獲得了全新的且豐富多樣的表達通道和物質載體,這種新的媒介系統(tǒng)賦予了網絡民意與傳統(tǒng)民意完全不同的氣質。
網絡民意對傳統(tǒng)媒介民意的影響。網絡民意同傳統(tǒng)的媒介民意相比,“個性”復雜,但變化正在發(fā)生。這種變化不僅來自媒介介質的不同,更在于由此而產生的網絡民意對媒介民意的深層次結構的重大影響和變革。
網絡民意使民意表達的主體結構,從精英主導到與平民草根“合唱”。傳統(tǒng)媒體使能夠參與媒體討論和公開發(fā)表意見的人數很少,并且擁有某種“權威”的學者、專家和政府官員等又具有無可替代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而網絡則給平民與“草根”提供了公共參與的無限機會,使公共參與的數量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大量普通公民通過網絡參與到意見表達中去,“網絡民意”的表達使得“民意”本質回歸。
網絡民意使民意的表達形式結構,從單向到雙向,從間接到直接。首先,在表達方向上,網絡的互動性實現了意見傳播從單向到雙向和多向共動的變革?;ヂ?lián)網技術使民意表達從傳統(tǒng)媒體的單向供給模式轉變?yōu)橐劳芯W絡的大討論的雙向對話模式。其次,在表達方式上,傳統(tǒng)媒介民意可能是經過了“層層過濾”和“媒體加工”的產物,并非公眾意見“原生態(tài)”的直接呈現,而網絡民意的“過濾”環(huán)節(jié)在減少,多數情況下網民可以通過網絡實現直接和快速的表達民意,這就使得直接民主成為可能。
網絡民意使民意的內容結構,從單一到多元。網絡顛覆了傳統(tǒng)媒體“內容決定形式”的思維慣性,民意表達的內容結構因此而改變:網絡民意拓寬了傳統(tǒng)媒介民意議題設置的范圍,使民意的議題設置從被動變?yōu)椴糠种鲃樱彩沟米h題內容的深度和強度不斷提升。
網絡民意使傳統(tǒng)民意的功能結構,使私利表達為主逐漸變?yōu)閷珯嗔ΡO(jiān)督的加強。一直以來,我國的新聞宣傳對輿論都采取不同程度的限制性政策,公眾參與媒體傳播的內容多限定于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和要求等微觀方面,而很少涉及重大的政策問題、權力層面和具有廣泛影響的社會問題。計算機與計算機網絡興起賦予了網絡表達匿名去責任化、便捷直接化和非理性情緒化等自在特征,而這些特征直接增強了網絡公共議題與多數民眾群體的相關性,所以網絡民意一開始就以批判者和督促者的姿態(tài)尖銳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權力運用和公共政策上,加強了公眾監(jiān)督公權力的廣度和力度。
4.結語
總得來說,在公共政策研究框架內,民意與輿論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兩者的含義及其意見表達的力度和理性程度存在著諸多差異,但是兩者卻在理性意見形成直至公共政策問題確定的過程中有著很強的關聯(lián)性和承接性。而網絡民意是民意的計算機網絡方式呈現,網絡民意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民意,但是網絡民意的出現對民意表達的主體結構、表達形式結構、內容結構和功能結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彭懷恩.政治傳播與溝通[M].臺灣:風云論壇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
[2][法]讓·雅克·盧梭.社會契約論(第3版).[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
[3]陳力丹.輿論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4][德]伊麗莎白·諾爾-紐曼著.翁秀琪譯.民意—沉默螺旋的發(fā)現之旅[M].臺灣:遠流出版社,1994
[5][美]伯納德·韓拿西著.趙雅麗等譯.民意(第5版).[M].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6]甘惜分主編.新聞學大辭典[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7]張淑華.網絡民意與公共決策:權利和權力的對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8]喻國明.解構民意—一個傳播學者的實證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9][美]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著.胡 泳,范海燕譯.數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10]張淑華.網絡民意與公共決策:權利和權力的對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11]http://tool.xdf.cn/jdyl/result_baiyansong11.html.
[12]張淑華.網絡民意與公共決策:權利和權力的對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13]張淑華.網絡民意與公共決策:權利和權力的對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