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長期以來,重語言輕文化一直是外語教學的一個通病。提到外語教學,人們普遍認為就是學習它的語音、語法和詞匯,把這三方面學好就意味著掌握了一門外語。這種傳統(tǒng)方法教育出來的學生雖然有相當?shù)穆?、說、讀、寫能力和一定的知識面,但并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這門外語。作者在文中論述了在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及方法。
關鍵詞: 日語教學 文化差異 文化導入
一位學生和日本友人外出用餐,席間日本朋友問:“ビールをもう少しいかがですか(再喝點啤酒吧)?!睂W生答道:“いいえ、いらないです(不喝了)?!?br/> 作為交流手段,這樣的表達未嘗不可,但是更地道的說法是:“もういいです?!边@是因為いいです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用法。(1)表示贊許,許可,“好的”、“可以”、“行”等;(2)婉言拒絕“不要了”、“算了”等。
如果要表達拒絕、否定的意思,中國人就會用否定形式“不”,比如“不要”、“不好”等,而日本人更多的是用肯定的形式,因為日本人認為,明確提出自己的主張會否定別人,從而導致沖突,傷害對方。因此,日本人為了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不管在什么場合都極力回避否定,盡量避免因為自己的語言而傷害別人。即使認為對方是錯誤的,也不簡單說一個“不”字。同樣,在對方發(fā)出邀請時,日本人認為用否定的形式拒絕會辜負別人的一番好意,所以以肯定的形式回答?!挨猡Δいい扦埂闭f明自己的狀態(tài):我已經(jīng)滿足了。這樣,既表達了否定的意思,又不會傷害對方。這是日本人含蓄表達的一種典型體現(xiàn)。
文化特點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上,如果脫離該民族的社會、文化、經(jīng)濟等背景,只是孤立地學習語言,就無異于“只見樹木不見林”。以上例子就是因為不了解文化的差異而引起的語用失誤。
一、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相互滲透的。文化是通過社會習得的知識,而語言則是人類特殊的語言能力通過后天社會語言環(huán)境的觸發(fā)而習得的一套知識系統(tǒng),因此語言屬于文化的一部分??梢哉f語言反映社會文化,是文化的載體。它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眾多的細節(jié)。
但是我國的日語教學,因理論認識上的局限,在教學中對文化因素的導入缺少自覺性、計劃性和系統(tǒng)性。我認為只有加強這種文化因素的導入,才能使學生在學習日語的同時,了解日本的哲學、歷史及社會風俗習慣,加深對語言現(xiàn)象的理解,進一步提高自身的語言文化修養(yǎng)。
二、中日文化的差異
1.價值觀念的差異。
價值觀念是人類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文化中最深層的部分。由于中日兩國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社會發(fā)展過程的不同,其價值觀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由于中日兩國之間源遠流長的交往歷史,很多人認為中日兩國是“同文同種”,具有極其相似的文化特性,認為共同的文化淵源使得中日兩國之間不應該存在什么文化壁壘,彼此之間應該很容易溝通理解。但是現(xiàn)實情況恰恰相反,越是認為中日文化相似,越是一廂情愿地希望對方按照己方的行為模式為人處世,在現(xiàn)實中反而越容易四處碰壁,遭到對方的強烈反感和排斥,遇到很多完全預想不到的困惑和不解。
2.文化習俗的差異。
文化習俗是在不同的社會地域環(huán)境中的兩種不同的生活經(jīng)驗的產(chǎn)物,是一種文化形態(tài)的象征和體現(xiàn)。中日兩國分屬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兩國在思維邏輯上因為受到地理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就拿形象思維來說,兩國都比較擅長形象比喻,然而比喻的對象不同,在中國有句俗語:“姜還是老的辣。”而日本由于海洋的影響,用烏龜作比喻:“亀の甲より年の功。”日本人喜歡烏龜,將其看做吉祥、長壽的象征,但是現(xiàn)代中國人除了長壽以外,更容易想到貶義的用法。在日本,有的交通宣傳牌上除了“請不要超速”等文字提示外,旁邊還會畫一個大烏龜,意思是讓司機像烏龜那樣慢慢開車。在中國,和烏龜相關的詞多是貶義詞,如“縮頭烏龜”、“烏龜王八蛋”、“龜兒子”等。
3.宗教信仰的差異。
宗教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體現(xiàn)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華夏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和為貴、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政治思想,厚德載物、兼容天下的政治價值取向成為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的主要內(nèi)容。根據(jù)1981年在日本的宗教調(diào)查,當時日本的宗教人口為兩億多,是總?cè)丝诘膬杀兑陨稀4蟛糠殖扇擞袃扇N不同的信仰,此為日本宗教的特征,因為江戶時代的檀家制度強制性地使佛教成為家庭的宗教,明治時代國家神道的氏子制度使神道教進入家庭,因而佛教及神道教便成為一般日本家庭的宗教信仰。
三、日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途徑
如果在教學中只是一味地講授單詞、語法等單純的語言知識,學生沒有意識到中日文化的差異,就不具備克服文化語言交際障礙的“免疫力”,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進行文化滲透教育。
1.利用教材進行文化滲透教育。
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使學生通過課文學習,接觸和了解相關的日本政治、經(jīng)濟、文化及社會概況。關于日本的風俗習慣、人際關系及生活方式在現(xiàn)行教材中都有體現(xiàn)。關鍵是教師應該有這樣的意識。
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提前查閱相關知識,課堂討論及系統(tǒng)介紹等方式引導學生逐漸接觸語言反映的文化背景。除了對課本知識的講解之外,還要和母語進行適當?shù)膶Ρ?,以使學生了解兩種文化的異同點。
2.適當進行情景模擬練習,增強教學互動性。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良好的交際氛圍中學習??梢赃x擇一些有助于提高交際能力的材料,模擬現(xiàn)實生活的場景,如打電話、問候、道謝、機場送別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表演??梢圆捎谜Z言游戲,角色扮演等形式,還可以利用照相機、手機的攝影功能進行點評。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寓教于樂,使他們可以學以致用,體會語言中傳遞的文化信息。
3.充分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
現(xiàn)代教學中多媒體的作用日益增強,借助多媒體和網(wǎng)絡等平臺,教學可以從視、聽、觸多維度展開。這彌補了紙質(zhì)教材的不足,可以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信息量大且圖文聲像并茂,使學生感覺到原汁原味的日本文化及風土人情,進一步激發(fā)學習興趣。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可以很方便地接觸網(wǎng)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網(wǎng)絡上查找資料,通過郵箱布置作業(yè),提供好的音頻資料,讓這些科技產(chǎn)品在學習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4.引導學生注意平時的知識積累。
除了課堂教學以外,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和體會兩種語言及文化的差異,在閱讀文學作品和報刊時積累有關文化背景、社會習俗、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識。
參考文獻:
?。?]靳衛(wèi)衛(wèi).走進日本[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6.
?。?]大野晉.日本語をさかのぼる[M].日本:巖波新書,1974.11.
?。?]金田一春彥.日本語[M].日本:巖波新書,1979.3.
[4]劉宗和.日語與日本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