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個體的生長、環(huán)境的變化及教育的影響,兒童的心理活動按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被動到主動的順序發(fā)展起來。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心理活動不僅顯示著連續(xù)的、多層次的、多水平的特性,而且顯示著一定的結構性和階段性。人們喜歡用美好、純真等詞修飾童年,因為兒童往往以形象的、直觀的、片面的方式認識世界,賦予整個世界以生命。而游戲對兒童來說意義非凡,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兒童往往借助游戲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關鍵詞: 大班幼兒 室內游戲 游戲心理 游戲劃分
一、兒童游戲心理的相關研究
“童年是永恒的,是每個個體共有的。它是生命進化的結果,是所有生命痕跡的積淀。”①布魯納(1972)認為,游戲能增強兒童的變通能力。在游戲中,兒童不會擔心目標是否實現(xiàn),所以他們會嘗試新的、不尋常的行為。在游戲中,兒童一旦嘗試這些新行為,就可以利用它們來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游戲通過增加兒童的行為選擇進而提高變通力,而且,游戲為兒童提供了免于承擔行為的現(xiàn)實后果的緩沖狀態(tài),從而有機會嘗試各種行為。這表明了游戲在人類發(fā)展和進化的不成熟階段具有適應的價值。布魯納還認為游戲有利于發(fā)展思維的敘述功能。他把智力劃分為兩種模式,即例證模式和敘述模式。前者涉及經驗的組織、邏輯、分析和解決問題,后者涉及意義、經驗的重建及想象。在他看來,皮亞杰的理論更多關注了智力的例證功能而忽視了智力的敘述功能。②
維果茨基則將游戲看做是兒童通過使自己服從規(guī)則而“對抗當時的沖動”的行動。他認為:兒童使自己服從游戲規(guī)則,則是通向“最大程度愉悅的途徑”,自發(fā)活動時,就是預約從環(huán)境中釋放自己的時候,而游戲中的兒童以這種方式練習自我控制“超前于發(fā)展’行為。維果茨基認為,正是游戲為導向兒童進一步發(fā)展的教學背景創(chuàng)造了最近發(fā)展區(qū)”。他認為,“假想和理解的結合”是早期兒童的游戲反應的特點,是“概括化的假想’,而不是“孤立的愿望”。
薩頓—史密斯(1998)認為,游戲的可變性對人類發(fā)展至關重要。他認為:“人的大腦從高潛能狀態(tài)開始,游戲也是如此……早期的游戲功能可能……是協(xié)助大腦潛能的實現(xiàn),在大腦和行為中更多地保留潛在的可變性,而如果沒有游戲,就不會保存如此多的變化。”③
劉曉東認為,游戲的根基是先天的,基本成分也是先驗的。但游戲又離不開后天的東西。在后天“典型情境”的刺激下,孩子們所攜帶的先驗的“原始遺產”才會被激活??梢哉f,兒童是生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的,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有許多的愿望希望得以實現(xiàn),但是現(xiàn)實卻讓他很少有實現(xiàn)的機會。因此,游戲為他提供了機會,他在游戲中順利地實現(xiàn)了自己所有的想法,世界被同化到游戲之中。
二、兒童游戲的劃分
兒童游戲的劃分多種多樣,德國學者彪勒按游戲的機能把幼兒的游戲劃分為三類“想象游戲”(又稱:模仿游戲或角色游戲)、“功能游戲”及“建造游戲”(又稱創(chuàng)造游戲);帕頓則按幼兒游戲的外觀形式把游戲分為六類:“單人游戲”、“無所事事的游戲”、“旁觀游戲”、“聯(lián)合性游戲”、“平行性游戲”、“協(xié)作性和組織性游戲”;皮亞杰則從認識發(fā)展的角度把幼兒游戲分成“實踐性游戲”、“象征性游戲”、“有規(guī)則的游戲”等。④
三、觀察分析
(一)多人游戲
為了適應我的研究,我把兒童游戲劃分為單人游戲和多人游戲,從而分析游戲人數(shù)對游戲質量(游戲時間、游戲空間、游戲材料、游戲方式)的影響。我選擇某大班的兒童作為觀察的對象,共43人,男孩22人,女孩21人。在做此研究之前,我和本班的孩子已經在一起六個星期,在六個星期中他們共開展了15次游戲活動,所以在觀察時,孩子們對我的防御心理已經很低。
游戲材料:類似裝飾性的玩具;拆裝玩具。
組織:根據(jù)他們以往的座位分為六個小組。
游戲結果一:本次觀察分析總結,兒童游戲具有性別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男女孩游戲的典型特點:女孩游戲更具有包容性、聯(lián)系性,并伴隨高水平的言談;男孩游戲具有攻擊性、競爭性、規(guī)則性,伴隨相對低水平的言談。(2)對同性別玩伴選擇:當兒童與同性別玩伴游戲時,他們之間的積極性和互動性就會增強,在學前兒童中,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傾向于選擇同性別玩伴游戲。(3)游戲類型:女孩更有可能進行假裝游戲,男孩更有可能進行運動性游戲;女孩進行安靜、秘密的游戲,男孩進行集體的、喧吵的、公開的游戲。(4)社會統(tǒng)治和合作性:男孩通常借助于命令和武力,而女孩則利用有禮貌的請求和勸導以獲得游戲情景中想要的;女孩游戲是合作性的,男孩游戲本質上具有等級性。⑤
游戲是孩子們進行探索發(fā)現(xiàn)的工具。在游戲中,孩子們用成人的方式實踐,并評論著自己的生活和周圍的事物;通過游戲,他們獲得了與同伴交往的方法,也學到了教他們如何行動、在社會生活中扮演何種角色的知識。兒童游戲是創(chuàng)造性活動,在游戲中兒童體驗快樂,感受幸福,學會遵守規(guī)則、與人合作、正確地看待自我與他人。兒童在游戲中傾注了全部的力量與智慧,并感到精神上的滿足,他們的游戲總是充滿創(chuàng)意,他們也常常為自己的“創(chuàng)造”而喜悅。游戲的核心是自由和創(chuàng)造,只有在自由的氣氛中,孩子們才能天真爛漫、無拘無束、思維敏捷,才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激情四射、活力無限,才能享受到真實。
(二)單人游戲
觀察對象:班里某男孩。
觀察對象介紹:這個孩子成長于單親家庭,由父親撫養(yǎng),平時在班里誰都不害怕,是個調皮的孩子。因為前幾次的游戲都是他一個人玩,所以這次觀察,就以他一個人作為觀察對象。我給了他兩種游戲材料,別的組都是一種。
觀察結果二:首先,兒童在游戲時對教師產生了依戀,那么他就對教師的一切都可能予以認可并產生親情。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愛,讓孩子建立起安全感,這樣他才會有信心接觸外面的世界。其次,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習慣多人照顧,比如和爸爸媽媽及其他家人一起做游戲,給孩子親近爸爸媽媽和其他家人的機會。比如,有一個家長說:我家女兒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要經常同他聊天,問問在幼兒園都發(fā)生什么事情了,比如說,今天跟小朋友玩什么游戲了,小朋友都說什么了,別的小朋友遇到什么問題了,你幫他了嗎?你的好朋友是誰?等。然后跟他說上幼兒園多好,有那么多的小朋友陪著玩,比一個人玩強多了。最后,兒童游戲不僅僅反映了他的智力,還反映了他的生活。
四、游戲對兒童的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馬爾茲認為,游戲能讓兒童體驗到快樂。游戲能夠增強幼兒的自信、滿足幼兒心理需要,絕大多數(shù)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據(jù)過去的經驗——榮耀與屈辱、成功與失敗,特別是童年時不自覺地形成的經驗。游戲是由兒童自由、自發(fā)選擇的沒有任何功利目的的,并且能滿足兒童需要的活動。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兒童就會輕松愉快。
游戲有利于兒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在游戲中,幼兒自主性、探索性、獨立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發(fā)展,它對孩子今后的成長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戲與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是自然地融為一體的,它為幼兒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膽想象的機會,幼兒在實現(xiàn)游戲意圖的過程中會不斷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他們需要面對不同的問題,進行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體會其中的樂趣,使游戲得以繼續(xù)下去。
老師正確給予游戲指導,有助于兒童心理健康。哈羅(Harry Harlow)對羅猴的研究,表明剝奪早期游戲的機會將不可避免地嚴重破壞成人時期的社會情緒?!澳切┤鄙俟膭?、缺乏機會以及性格上不喜歡參與假裝游戲的兒童會失去一個重要階段,正是這個階段有助于使他發(fā)展復雜的自我計劃以及學習如何表達情緒,成為一個真正全面的個人”⑥。是否會玩、是否會從事正常的游戲往往被當做衡量一個兒童身心是否健康的指標。如果一個兒童不愛玩、不會玩,拒絕參加正常的游戲,那么這一現(xiàn)象就在向人們發(fā)出警告:這個兒童需要得到他人的特別援助,他在身心發(fā)展方面很可能出現(xiàn)了問題。
在游戲中,兒童的社會能力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要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學習評價自己和他人及正確表達自己情感的方法。讓孩子們自由發(fā)揮,充分開展游戲,了解他人看到了什么、從他人的角度看事物,感受到了什么及想到了什么,這些能力在社會和道德發(fā)展及社會性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這樣做能幫助幼兒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了解社會分工,學會熱情地為別人服務和對別人為自己的服務表示謝意。
五、結語
拍西·納恩提出:“我們必須運用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出我們所能獲得的最強的個性。如同鑒賞藝術品一樣,判別人類生活的標準是其‘表現(xiàn)力’……我們最終的職責是防止我們的天性在發(fā)展中遭受忽視或缺乏條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一定成為上帝的伙伴。”而麥金太爾指出:“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其目的,并非在于其本身的活動,……作為教育成果的關鍵性的能力是直接為它本身,為擁有它的人服務?!泵軤栒J為:“人的目的或者說永遠不變、永恒的理性所指向的東西不是被暫時而模糊的欲望所制約的,而是使他的能力得到最高的、最和諧的發(fā)展,成為一個完全的前后一致的整體?!睅椭鷥和玫爻砷L,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獲得美好幸福的生活,是教師們神圣的職責。⑦
在《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中明確規(guī)定:“締約國確認兒童有權游戲和閑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游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和藝術活動?!眱和挠螒蚴遣煌诔扇说挠螒虻摹iL期以來,人們對兒童游戲權利的漠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對成人游戲的不滿。
其實,兩者之間具有本質的差別,具體反映在:(1)游戲中主體的情況不同。游戲中的成人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確定生活目標,其游戲的主要目的是游戲和放松。兒童對未來生活的目標也不明確,缺乏足夠的經驗。他們需要通過游戲來不斷積累經驗,形成一個安全的訓練場,嘗試自己今后可能的發(fā)展道路。(2)游戲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在成人的生活中,游戲只是一種陪襯和調劑,工作才是最主要的活動。成人可以主動地將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焦慮和緊張通過工作或其他方式(如旅游)進行排解。而在兒童的生活中,游戲既是主要的活動,又是調節(jié)情緒的主要途徑。(3)游戲的內容不同。兒童的游戲多為帶有想象色彩的象征性游戲,而較少功利性。而成人游戲帶有相當?shù)墓?,多為有競爭意味的?guī)則游戲,有些大人的游戲娛樂是因為無聊或者是貪玩成性而無法擺脫。而兒童的游戲則很少是這樣。由于成人的保護,由于成人提供了豐富的、積極的、有意義的材料,兒童的原動力得以激發(fā),他們試圖探究一切可能的事物,他們相信什么事情他們都能完成。
注釋:
①劉曉東.兒童精神哲學[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25.
②劉焱.游戲的當代理論與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③[美約翰遜等.游戲與早期兒童發(fā)展[M].華愛華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④方展畫.幼兒游戲的類型[J].幼兒教育,1990(12).
⑤張珊明.國外有關兒童文化研究概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5(11).
⑥[美]約翰遜.游戲與兒童早期發(fā)展[M].華愛華.郭力平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9-30.
⑦[英]約翰·懷特.再論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17.
參考文獻:
[1]劉曉東.兒童精神哲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美]約翰遜等著.華愛華譯.游戲與早期兒童發(fā)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朱家雄著.幼兒園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英]約翰·懷特.再論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4]方展畫.幼兒游戲的類型[J].幼兒教育,1990:12.
[5]張珊明.國外有關兒童文化研究概述[J].比較教育研究,2005:11.
[6]楊曉萍.李傳英.兒童游戲的本質——基于文化哲學的視角[J].學前教育研究,2009:10.
[7]邊霞.兒童文化與成人文化[J].學前教育研究,20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