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主要探究高職貧困生學校歸屬感、自我概念與其教育復原力的關系,采用問卷法調查了江蘇南京三所高職院校1362名高職生,通過相關分析、多元回歸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等統(tǒng)計方法進行分析,結論是:教育復原力受學校歸屬感和自我概念的影響,自我概念對教育復原力的影響更為顯著,且學校歸屬感可以通過自我概念間接影響教育復原力。
關鍵詞: 高職貧困生 教育復原力 學校歸屬感 自我概念
1.引言
據(jù)教育部的一項統(tǒng)計表明,中國高校貧困生的平均比例達到20%以上,高職院校貧困生問題尤其突出。在我們幫助他們走出“雙困”時,發(fā)現(xiàn)有些高職貧困生似乎并沒有受到貧困的影響,甚至在學業(yè)上還取得驕人的成績。對于這種成功應對生活中的種種挫折和問題,并獲得成功的高職貧困生,筆者認為更值得教育者關注。其實,這種現(xiàn)象早已被心理學家關注,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教育復原力”這一名詞被用來解釋這一現(xiàn)象,并成為眾多心理學者的研究主題。對高職貧困生教育復原力的研究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發(fā)現(xiàn)為什么他們沒有受到困難和壓力的影響,進而得知如何才能使高職貧困生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并成功完成學業(yè)。
2.教育復原力概念的界定
關于教育復原力的界定研究目前雖然還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綜合眾多學者的研究理論,仍有共同之處:一是教育復原力是復原力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和發(fā)展;二是教育復原力不是一個固定的品質,而是內外保護因子,即個人與環(huán)境之間交互作用而產(chǎn)生的結果;三是影響學習的逆境存在;四是具有教育復原力的學生都取得了積極的學習結果。在內在保護因子方面,普遍認為個體的品質、態(tài)度,例如自主性、學習的態(tài)度、對未來的志向等都是個體內部影響教育復原力的重要特征;在外在保護因子方面,家庭、學校、同伴的支持是個體成功應對逆境并取得學習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筆者認為教育復原力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是保護因子與逆境抗衡之間、保護因子與保護因子之間交互作用的一個動態(tài)過程。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復原力(resilience)是指個體在壓力情境中成功適應的動態(tài)過程。教育復原力是指學生在逆境中抗拒壓力,取得積極學習結果的動態(tài)過程。
3.研究設計
3.1被試取樣。
選取南京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和南京旅游職業(yè)學院的一、二、三年級學生,共計1362名被試參與了調查。將家庭每月人均收入低于一千元的或者是客觀上經(jīng)濟問題對其本人產(chǎn)生一定的生活壓力或困擾的學生視為貧困生,最終篩選出符合貧困生條件的被試共464名,有效問卷366份,有效率為79%。
3.2研究工具。
筆者采用的教育復原力量表是由陽毅等人綜合參考國外關于復原力的理論構想,形成的大學生復原力量表。量表共6個維度:自我接納、自我效能、穩(wěn)定性、問題解決、朋友的支持、家人的支持。經(jīng)過心理測量學指標檢驗,從量表的各項指標來看,大學生復原力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學校歸屬感的測查采用中國學者Cheung和Hui(2003)翻譯了Goodenow(1993)等人編制的學校歸屬感量表(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Scale)評估學生的學校歸屬感,量表包含兩個因子:歸屬感和抵制感。經(jīng)翻譯后的中文版PSSM具有較好的信度(Cheung、Hui,2003)。
自我概念測查采用的是鄭涌、黃希庭自編的自我概念量表,這一量表適用于大學生自我概念的測查,由23個條目組成,分為交際、友善、信義、容貌、學業(yè)、志向、家庭、成熟和自納9個維度??偡中哦冗_0.87,9個維度的信度最小為0.62,最大為0.82。
3.3高職貧困生學校歸屬感、自我概念與其教育復原力的關系。
3.3.1學校歸屬感與高職貧困生教育復原力的關系。
采用Pearson的相關系數(shù),對學校歸屬感和教育復原力兩者的關系進行初步研究,從相關分析結果看出,學校歸屬感與教育復原力之間存在顯著相關,學校歸屬感的兩個維度與教育復原力各個維度均存在顯著相關,其中抵制感與其他因子均存在顯著的負相關,其他因子之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
學校歸屬感的兩個維度與教育復原力的幾個維度之間均存在顯著地相關,因此可以采用歸屬感和抵制感對教育復原力進行預測回歸分析。學校歸屬感作為自變量,教育復原力作為因變量,在對教育復原力各個維度進行預測時,只有將家人的支持作為因變量時,歸屬感和抵制感同時對其具有預測力,預測力為.439和.479。回歸方程為:家人的支持=2.180+0.648*歸屬感—0.049*抵制感。此外,將其他教育復原力的維度作為因變量進行預測時,只有歸屬感比較好。
3.3.2自我概念與高職貧困生教育復原力的關系。
運用相同的方法對學校的歸屬感和教育復原力進行研究,首先對其關系進行初步的相關研究,分析得知自我概念與教育復原力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因此可以進行回歸分析。
當以自我概念作為自變量對教育復原力進行預測時,只有交際對教育復原力的幾個維度有較好的預測力。交際對自我效能、自我接納、穩(wěn)定性、問題解決、朋友的支持、家人的支持的預測力分別為.222、.231、.286、.217、.323、.352。
3.3.3學校歸屬感與自我概念的關系。
筆者在對學校歸屬感和自我概念兩者的相關分析中也看出,歸屬感與自我概念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可以對其進行回歸分析。
將歸屬感作為自變量,自我概念作為因變量,在對自我概念的各個維度進行預測時,歸屬感具有明顯的預測力,說明學校歸屬感對自我概念具有明顯的預測作用。
3.3.4學校歸屬感、自我概念、高職貧困生教育復原力的關系模型。
為了探討學校歸屬感、自我概念和高職貧困生教育復原力三者之間的關系,筆者采用結構方程模型方法來進行研究。我們采用兩種不同的可能路徑來描述學校歸屬感、自我概念和高職貧困生教育復原力三者之間的關系,即綜合模型和雙路徑模型。綜合模型,即教育復原力受學校歸屬感和自我概念的影響,且學校歸屬感間接通過自我概念對教育復原力產(chǎn)生影響;雙路徑模型即學校歸屬感和自我概念影響教育復原力,但是學校歸屬感和自我概念不發(fā)生關聯(lián)。首先,對三個變量分別做驗證性分析,刪除不符合要求,即負荷小于0.5的題目,以保證關系模型建構的精準度。
最終,綜合考慮兩個模型的擬合優(yōu)度指標,保留RMSEA的標準為0.1左右,其余指標一般在0.9左右的模型,并結合上文的數(shù)據(jù)分析的結論,認為綜合模型更符合現(xiàn)實情況。所得結果均由各個維度的項目均分分析處理而來,所有變量的負荷量均為標準化值。從結論中看出,學校歸屬感、自我概念和教育復原力對其各個維度的解釋能力均較高。自我概念對高職貧困生的教育復原力有很大影響,其路徑系數(shù)達到0.86,另外,學校歸屬感影響自我概念,其路徑系數(shù)為0.92,而學校歸屬感對教育復原力也有一定的影響,其路徑系數(shù)為0.10。
4.分析與討論
關于學校歸屬感、自我概念與流動初中生教育復原力三者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對于高職貧困生教育復原力來說,學校歸屬感和自我概念都是影響教育復原力的因素,且學校歸屬感可以通過自我概念間接影響教育復原力。
本研究的結果中,自我概念對教育復原力的直接影響非常顯著,這與高職貧困生的實際情況相吻合,并且與以往的研究結論相吻合。高職貧困生樹立良好的自我意識,正確的自我評價體系對抗拒壓力,并取得積極的學習成果十分重要。
學校歸屬感對自我概念存在顯著的影響作用,這與包克冰等人的研究結果較一致。雖然學校歸屬感對教育復原力的影響不大,但它還可以通過自我概念間接影響高職貧困生的教育復原力,所以仍不能忽視學校歸屬感對教育復原力的影響作用,畢竟自我概念受學校歸屬感的影響較大,從三者關系模型中可以看到,它們之間的路徑系數(shù)達到0.92。
參考文獻:
[1]席居哲,桑標.心理彈性研究綜述.健康心理學雜志,2002,4:314—317.1295—1301.
[2]陽毅,黃芳,姜農娟.大學生復原力量表的初步編制.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3):337—338.
[3]鄒曉丹.流動初中生學校歸屬感、自我概念與其教育復原力的關系研究.四川:四川師范大學,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