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留白”是中國畫的重要構圖原則,從美學的角度審視中國畫“留白”藝術,則可見其黑白互依的均衡美、跌宕起伏的節(jié)奏美、氣韻靈動的空靈美, “留白”同中國哲學的虛實相生理論深度契合,也是其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典型審美特征。
[關鍵詞]中國畫;“留白 ”藝術;審美特征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4-0081-02
“留白”指在中國畫藝術創(chuàng)作中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xié)調精美,從而有意留下空白。清代笪重光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xiàn)。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雹偾宕嫾覝O汾在《畫鑒析覽》指出:“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關,即虛實相生法?!闭f的也是繪畫中,筆墨未到的空白處,同樣是有意義的,是影響畫作整體效果的重要因素,因而在創(chuàng)作和欣賞中不可忽視。一般認為,中國畫“留白”藝術形成于六朝,成長于唐代,興盛于宋代,及至明清則成為成熟的創(chuàng)作法則。縱觀中國傳統(tǒng)繪畫理論發(fā)展脈絡,不難發(fā)現(xiàn)“留白”藝術已然成為中國畫重要的構圖法則和審美特征。
作為一種具有典型民族審美特征的創(chuàng)作技法和原則,“留白”藝術同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虛實相生理論、天人合一思想有著深度契合。書畫等藝術中的虛實觀念,源自先秦道家哲學中以虛無為本、有無相生的理論?!独献印氛f:“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薄肚f子?人間世》也有“唯道集虛”、“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論述,在老莊哲學中,無為無形的“虛”、“無”是認識的最高境界,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留白”法則的哲學根源和依據(jù),歷代書畫創(chuàng)作和理論受其影響極為深遠。同時,在道家和儒家的哲學中,都有關于“氣”和“陰陽”的觀念,如“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留白”藝術在傳統(tǒng)哲學觀念的影響下生成,注重內在的和整體的平衡,注重精神氣質和內涵,在美學上呈現(xiàn)出均衡美、節(jié)奏美、空靈美的特征。
一
“留白”藝術具有虛實相生、黑白互依的均衡美、整體美。按照傳統(tǒng)的道家虛實相生理論,繪畫著色處可視為陽,空白處可視為陰,而“留白”是將繪畫作品的著色和空白處整體思考,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均衡與統(tǒng)一。說到虛實相生、黑白互依,一個比較直觀的形象就是道家標志性的太極圖,即“陰陽魚圖”或“天地自然之圖”。 它是由一個圓形內兩個一黑一白的陰陽魚首尾相連互咬而成的平面構成,黑色圖形代表陰,白色圖形代表陽,白色圖形中有一個小黑點,黑色圖形中有一個小白點,形象表達了虛實、黑白互生互存的思想。中國畫的“留白”也是將空白處視為有意義的組成部分,通盤考慮效果。宗白華說:“‘虛’和‘實’辨證的統(tǒng)一,才能完成藝術的表現(xiàn),形成藝術的美。”②潘天壽說:“我國繪畫,向以黑白二色為主彩,有畫處黑也;無畫處,白也。白即虛也,黑即實也,虛實之聯(lián)系,即以空白顯實有也?!雹廴缭诎舜笊饺说摹逗苫ㄋB圖》中,一只小鳥立于怪石之上,一枝枯荷垂于小鳥頭上,其余為大塊的空白。在這里,空白之處并非毫無意義,它同荷花、寒鳥一起成為凄冷感覺的營造者,共同營造了空曠寂寥的環(huán)境氣氛。除了結構上的整體思考,也要將繪畫同畫家的人生境遇通盤思考,方能更為準確地理解繪畫的意蘊。繪畫的著色與空白形成虛實關系,繪畫作品同作者的境遇及至觀賞者的心情、心境,也構成虛實關系。
書畫同源,中國畫的“留白”與書法“布白”結構有著同樣的審美特征和哲學背景,書畫“留白”原則也可以得到相互印證。其“計白當黑”說即如此。一般認為“計白當黑”論是清代書法家鄧石如提出,見于包世臣的《藝舟雙楫》:“是年又受法于懷寧鄧石如完白,曰:‘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胡小石說:“著字處為墨,無字處為白。墨為字,白亦為字……有字處與無字處,其重要等同也?!弊诎兹A說:“空白處應該計算在一個字的造型之內,空白要分布適當,和筆畫具同等的藝術價值?!焙诎字g的相互依存,甚至不分表里,使其結構渾然一體,形成完整、均衡的視覺效果。
與“留白”相映成趣、依然在體現(xiàn)著整體與均衡感的是“補白”。在空曠、偏重的畫面上,通過題字、印章等保持其平衡,也是中國畫常見而重要的技法。八大山人的《雙魚圖》,畫面空白占到9/10,于是在左下有簽印,右上有題詞:“飽德魚兼尾,征之一筆諦,莫教頻切玉,都負水晶盤。”既達到畫面均衡的效果,同時,也通過文字的內容,提示和豐富了畫面的意義。與此類似的如明代李士達的《三駝圖》,畫面為三個神態(tài)各異的駝背老人,一個提籃側顧,一個向提籃者作揖,一個拍手大笑,畫的上方有錢允治題詩:“張駝提盒去探親,李駝遇見問緣因;趙駝拍手呵呵笑,世上原來無直人?!秉c明了此幅畫的諷世主題。
二
“留白”藝術也使中國畫體現(xiàn)出含蓄內斂的審美特征。當代畫家李可染曾說:“空白,含蓄,是中國藝術一門很大的學問?!雹芘颂靿壅J為:“中國畫要求有藏有露,即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必須留下發(fā)人想象的余地,一覽無余不是好畫?!弊匪葜袊嫷陌l(fā)展史,從理論上和創(chuàng)作實踐中,乃至傳統(tǒng)哲學思想都可以得到明確的印證。郭熙指出:“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就是說以無示有,以斷示連,而“留白”就是以空白表示無限,形成隱約含蓄的繪畫表達。齊白石畫蝦,追求神似,不見水波,卻有水中游弋的感覺。南宋馬遠因只畫一個角落而被稱“馬一角”,畫面沒有填色的空白處,可以是天空、水流、遠山等,任由想象,如《寒江獨釣圖》,只是一葉小舟,一個垂釣漁翁,卻讓人有煙波浩渺之感,就是空白之處,給人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
以空白含蓄表達隱藏的內容、內心的情緒,也與中國畫整體趨于寫意、趨于精神層面的表達相一致。和西方繪畫原則和審美精神不同的,中國畫更趨于對精神氣質的表達,要求符合內在精神,是傾向于“善”的原則,而西方繪畫傾向于對客觀世界的理性追求與表達,更趨于求“真”。中國畫論中“似”和“真”的觀念,然而其中的“真”,在很多論述中,仍然不是西方的“真”,即與事物客觀存在的狀態(tài)或者規(guī)律相一致的意思。五代畫家荊浩曾說:“似者得其形,遺其氣,真者氣質俱盛”,“真”即完整表現(xiàn)對象的風度氣質。中國畫在審美上超越了對事物外形相似的要求,而是追求深層的神韻,“留白”恰是因此應運而生的。西方油畫中,表現(xiàn)黑夜就要用顏料涂抹出黑色來,而中國畫對黑夜的表現(xiàn)可能就是畫一輪明月,明月的周圍全是空白,這是含蓄的表達,是中國式的通過心理感受獲得的效果。
“留白”的含蓄表達,一是留下對未以筆墨呈現(xiàn)的景物的想象空間,一是對繪畫作品感受上留下很大的余地。南宋馬遠《踏歌行圖》將峻峭的山峰置于畫面一角,以實筆繪樹木山石,以虛筆勾畫云霧山巒,留出大片的空白,其間的景物狀貌大可自由想象。從對繪畫的情境意緒的表達上,既有對畫面空白處景物的想象還原,更有對畫作及作者精神層面的感觸。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鳥、魚等,傳達的蒼涼寂苦,鄭板橋竹、石、蘭花等,表現(xiàn)的桀驁獨立的文人情懷,都是觀賞者對空白處既進行了實際景狀的想象還原、補充,同時,感受了繪畫作品乃至創(chuàng)作者的情緒。
中國哲學的中庸之道,以及為人處世的留有余地,都表明含蓄是中華民族一種民族心理,在藝術領域里,又是一種典型的審美心理。中國畫的“留白”實際是這一審美特征的顯現(xiàn)。
三
“留白”技法虛實相生、錯落變化,在視覺上,有疏朗、寬綽的空間,在精神上,有怡然自得的淡然,在節(jié)奏上,有跌宕起伏的節(jié)奏感,讓中國畫往往有一種空靈和律動之感,使之呈現(xiàn)了氣韻生動的空靈美。黃賓虹認為:“作畫打點,應運用實中有虛法,才能顯示出靈空不刻板?!雹?/p>
“留白”是繪畫布局的技巧,更是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原則,即使不是留下空無一物的空白,也要講究畫面的繁簡得當,不可盈滿壓迫。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凡經(jīng)營筆法……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之間方立意定景。見世之初,遽把筆下去,率爾立意,觸情涂抹滿幅,看之填塞人目,已令人意不快,那得取賞于瀟灑,見情于高大哉?”⑥元代饒自然把“布局迫塞”作為繪畫布局的第一大忌,他在《繪宗十二忌》中說:“須上下空闊,四傍疏通,庶幾瀟灑;若充天塞地,滿幅畫了,便不風致,此第一事也?!?/p>
從中西畫的比較也可以看到,西方繪畫追求靜態(tài)、理性的美,而中國畫講究氣韻生動,不論人物、山水、花鳥等等,均特別注重表現(xiàn)對象的神情氣韻。潘天壽認為:“西方的繪畫多追求外觀的感覺和刺激,東方繪畫偏重于內在的精神修養(yǎng)。中國畫作為東方繪畫的代表,尤為注重表現(xiàn)內在的精神神韻、意境格趣?!雹呶鞣交B畫是畫鳥的標本和花瓶里的花卉,而中國花鳥畫則是鳥跳躍于枝頭,飛翔于林間、天空,充滿精氣神,八大山人獨立寒枝的孤鳥,齊白石活靈活現(xiàn)的蝦,徐悲鴻躍蹄奔騰的馬,往往將主體置于留有充分空間的畫面中,“留白”的結構與中國傳統(tǒng)審美追求內在的生命精神密切關聯(lián)?!傲舭住?是要在畫面的某個位置留下空白或空隙,或置于一角、一邊,或置于中腹,在欣賞中,往往有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音樂般的節(jié)奏,從而實現(xiàn)悠遠深邃、回味無窮的效果。
中國畫“留白”藝術原本是一種繪畫技法、一種構圖原則,而從其流變、影響、哲學基礎、接受心理等角度來看,已經(jīng)成為廣為接受的審美心理,廣泛應用于園林、雕塑、音樂、喜劇等藝術創(chuàng)作,成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典型審美特征。
[注 釋]
①樊波:《中國書畫美學史綱》,吉林美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678頁。
②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三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86頁。
③潘天壽:《潘天壽畫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頁。
④李可染:《漫談山水畫》,見《美學問題論集》第5集,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第218頁。
⑤楊櫻林:《黃賓虹(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頁。
⑥郭熙:《林泉高致》,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頁。
⑦楊成寅、林文霞:《潘天壽(中國書畫名家畫語圖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