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敦煌唐代婦女服裝款式考述

        2012-12-29 00:00:00盧秀文
        絲綢之路 2012年14期

        [摘要]本文考察了敦煌唐代婦女的服裝,并結(jié)合唐代服制對婦女服裝的類型演變進(jìn)行了分析,說明了唐代婦女服裝總的趨勢是因文化交流而形成的服飾變化,蘊涵于因歷史發(fā)展而形成的婦女服裝款式的變化之中。唐人胡服的風(fēng)氣在玄宗時達(dá)到極盛,在婦女中蔚然成風(fēng),從而達(dá)到俊俏瀟灑的美學(xué)效果,由此亦反映了敦煌唐朝婦女追求個性解放的心理要求。

        [關(guān)鍵詞]服裝款式;唐代婦女;敦煌石窟

        [中圖分類號]H870.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14-0013-06

        唐代是一個繼往開來的時代,政治的開放、思想的活躍和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都超過了以往的歷史水平。因此,婦女得益于當(dāng)時社會風(fēng)尚的開放, 在服裝方面有很多變化,出現(xiàn)了復(fù)雜的款式,這種現(xiàn)象在唐以前是不多見的。下文主要從敦煌壁畫分析唐代各種服裝的演變過程。

        一、敦煌唐代婦女服裝類型

        敦煌唐代婦女服裝主要有漢裝、吐蕃裝等。根據(jù)洞窟調(diào)查,主要分三類:袍、襦、衫與大翟衣,披帛與長裙,帷帽、幞頭與履、靴(尚有“冠”,限于篇幅,另文介紹)。

        (一)袍、襦、衫與大翟衣

        1.袍

        敦煌唐代婦女袍服有交領(lǐng)右衽長袍、窄袖長袍和大袖袍。這類服裝散見于201、341、334窟,盛唐188窟,中唐468、231窟,晚唐第138、9窟等。

        唐朝是袍服的盛行時期,這時的袍服較之北朝有所不同,早期為右衽或交領(lǐng),唐代袍服有所改變,除了少數(shù)為右衽交領(lǐng)外,還出現(xiàn)了圓領(lǐng),但唐代圓領(lǐng)不加襯,多用窄袖,保留北朝遺制。唐時的袍服,有的同稱袍衫,男、女多服之。莫高窟盛唐第130窟,女著男裝,穿圓領(lǐng)長袍,腰系革帶。這種服裝,有學(xué)者認(rèn)為是從胡服中演變而來的一種袍衫。

        隋唐時期是袍的盛行時期。唐劉肅《大唐新語?厘革》載:“隋代帝王貴巨,多服黃紋綾袍,烏紗帽,九環(huán)帶,烏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于走庶,皆著黃袍及衫,出入殿省?!?①

        自初唐開始,袍被定為帝王之服,《舊唐書?輿服制》載:“武德初,因隋舊制,天子燕服,亦名常服,惟以黃袍及衫,后漸赤黃,逐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②唐代,將官的袍顏色分等級,如貞觀四年(630)規(guī)定:“三品以上者服紫,五品以下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以表。”[3]雖有規(guī)定,但仍有變通。紫色袍在唐朝官吏中是重要的一種,因此,被視為顯官要職的象征。莫高窟唐代341、329、323、217等窟中許多供養(yǎng)人,均著窄袖長袍。這種服飾到盛唐時期才逐漸為新的 “襕衫”所代替。

        袍是敦煌出現(xiàn)最早的衣裝之一,基本承襲漢魏舊制,是漢代以來的深衣袍制。深衣取消了原來上衣下裳的界限,將兩種服裝融合,成為一種服裝,稱為袍?!逗鬂h書?輿服志》中記載“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廟服,紺上皂下。蠶(服),青上縹下,皆深衣制?!惫淞泻钪卸蛉朔棥叭霃R佐祭者,皂絹上下。助蠶者,縹絹上下,皆深衣制”,“皇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衣”。 文中顯示太后、皇太后均穿深衣。[4]漢代女裝與男裝差別不大,均穿深衣袍,魏晉時這種款式仍在沿續(xù)。敦煌早期婦女穿交領(lǐng),窄袖長袍,不但厚而且長。見于莫高窟北涼、北魏窟。西魏第249窟有一排婦女,頭束單髻,身著長袖袍服,這種服裝是魏晉的常服。袍服的另一個特點是衣袖寬博,稱“褒衣”。褒衣是由漢魏時期的深衣發(fā)展起來的一種上衣下裳的連衣,稱為“褒衣博帶”。這種款式在敦煌石窟中多有出現(xiàn),中唐第468窟西壁的貴婦,穿大袖袍衫,袖大約三四尺,曲領(lǐng),長裙與畫家周昉《簪花仕女圖》中的大袖紗衣相似,反映了天寶以后李唐王朝的豪華之風(fēng)。唐時,褒衣大帶也是官吏朝服的一種。《舊唐書?輿服志》卷45云:“自皇家撫運,沿革隨時。至如陵廟巡幸,王公冊命,則盛服冠履,乘彼輅車。其士庶有衣冠親迎者,亦時以服箱充馭。在于他事,無復(fù)乘車,貴賤所行,通鞍馬而已。臣伏見比者鑾輿出幸,法駕首途,左右侍臣皆以朝服乘馬。夫冠履而出,止可配車而行,今乘車既停,而冠履不易,可謂唯知其一而未知其二。褒衣博帶,革履高冠,本非馬上所施,自是車中之服?!雹荻鼗捅诋嬛杏写罅康哪小⑴鞲吖?,穿褒衣,革履。

        2.襦

        敦煌石窟中的婦女除穿長袍外,還穿短襦。莫高窟初唐431窟婦女梳半翻髻,著交領(lǐng)窄袖襦,紅帛緣裙,體態(tài)豐腴,隋風(fēng)尚存。這種服飾,貴族、庶民通用。關(guān)于襦的形式,學(xué)界有兩種說法:一說襦長度一般至腰間,故有腰襦之稱?!端螘?禮志》記載:“羽林在陛列及備鹵簿,服絳科單衣,上著韋畫要襦?!雹蘖碛幸徽f短袍稱襦,即長至膝稱為襦,也就是后來所說的襖。質(zhì)地粗劣的襦叫褐。襦和襖都為短衣,其中常見者為襦。襦也有單、夾之別,單者被稱為襜襦,夾者被稱為夾襦?!段簳?任城王傳》載:“高祖曰:‘朕昨城,見車上婦人冠帽而著小襦者,若為如此,尚書何為不察?!雹?右衽短襦,是漢魏服制,《漢書?叔孫通傳》曰:“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制。漢王喜。”⑧早期的襦是短衣小袖,與小口褲相配,稱褲褶服,為胡服系統(tǒng)。隋唐時期,襦的樣式有所變化,除原有的大襟之外,更多地采用對襟,衣身緊,窄袖,不系扣,衣襟敞開。唐時敦煌婦女多穿小團(tuán)花紋樣的襦裙,流行于初唐至晚唐。

        3.祅

        襖,長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是在襦的基礎(chǔ)上衍變而來的一種服式,起初常與短襦混淆稱,或合二為一,叫襦祅。襖的形式以大襟為多,袖子以窄袖為主。隨著穿者的增多,祅的含義日益明確:一般長至膝下,比襦為長、比袍為短的小袖服則稱為祅,⑨襖袖以窄袖為主。襖多用作秋冬之季,常以較厚的織物做成,內(nèi)綴襯里,因有“夾襖”之稱。 隋唐時,襦和襖的領(lǐng)型受外來服裝的影響,除交領(lǐng)、方領(lǐng)、圓領(lǐng)之外,還有各種翻領(lǐng)。

        4.衫

        衫有三種,第一種是窄袖衫。衫起初有緊身窄袖的小衫,在陜西、洛陽、太原等地唐墓中也多有發(fā)現(xiàn)。⑩第二種是寬衣大袖的外衫,多罩在衣外。唐代莫高窟貴族婦女服裝外衫領(lǐng)口大,為圓領(lǐng)衫或交領(lǐng)衫。這種服裝為晚唐貴族婦女的禮服,莫高窟第196窟主室背屏北下部婦女,上身內(nèi)著交領(lǐng)大袖衫,下著高腰裙,裙上束細(xì)帶,于胸前作蝴蝶結(jié),外罩大袖對襟衫。第三種是半衣,也叫半袖衫、半臂衣,是一種短袖式的衣衫, 指沒有袖端的衣服?!杜f唐書?輿服志》云:“女史則半袖裙襦” 。[11]新疆克孜爾石窟中的婦女,穿半臂,在袖口加飾褶裥邊。唐代也有將半臂穿在外的做法。

        莫高窟初唐第329窟婦女外穿窄袖衫。此種衫也在章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壁畫中的宮女、侍女中得到資證,特別是近年在陜西乾縣發(fā)現(xiàn)的唐中宗神龍年間永泰公主墓畫中的宮女,均窄衫小袖,長裙披巾,[12]與敦煌初、盛唐婦女窄衫小袖的服裝完全相同,說明這是我國北方婦女的常服,但據(jù)敦煌壁畫證,窄袖自盛唐以后漸少,然而,盡管如此,窄袖對于唐以后敦煌歷代婦女的服裝仍有一定的影響。

        關(guān)于窄袖的流行,是受胡服的影響而形成的。初盛唐時,由于西域文化的大量傳入,進(jìn)入中原后使唐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唐代女子窄袖,是受當(dāng)時西域文化影響形成的一種習(xí)俗。

        半臂小衫是敦煌唐代貴族婦女特有的服裝款式,半臂長僅至臀,袖窄而短,也有長至膝部的小衫,左右開胯,這是庶民所穿的?!吨腥A古今注》云:“汗衫蓋三代襯衣也,禮曰中單。漢高祖與楚交戰(zhàn),歸帳中汗透,逐改名汗衫。”[13]后來,汗衫又發(fā)展出多種樣式,如襕衫等。敦煌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太原王氏行香圖中的侍婢,穿素色圓領(lǐng)襕衫,作男子打扮。這種服飾出現(xiàn)在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中,圖中五位婦女穿男式圓領(lǐng)襕衫,下身穿長褲和靴子,這類服飾是盛唐流行的款式。

        襕衫是唐代士人所穿的常服,據(jù)《新唐書?車服志》記載:中書令馬周上議:“《禮》無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請加襕、袖、褾、襈,為士人上服。開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盵14]由于圓領(lǐng)袍衫受外來影響與烏皮鞋,腰間革帶,完全為胡服特征,于是以橫幅布作為袍衫的下半截,即下有橫線以示上衣下裳,這就是“襕”。這種有橫襕的袍衫稱為“襕衫”。[15]陜西省出土唐惠莊太子李撝墓,有男俑、女侍俑。一身穿圓領(lǐng)窄袖長袍,袍下加白色襕并掩足面。另一身穿“V”形交領(lǐng)窄袖長袍,袍下加灰色襕并掩足面。[16]襕衫,兩側(cè)開骻者漸多,與武官的襦衣相同?!缎绿茣?車服志》載:“開元中,初有線鞋,侍兒則著履,奴婢服襕衫,而士女衣胡服,其后安祿山反,當(dāng)時以為服妖之應(yīng)。”[17]唐代下層婦女多服襕衫。

        5.褶衣

        晚唐第138窟是節(jié)度使張承奉所建的洞窟,此窟東壁貴族婦女花釵禮服,著青色寬袖服,上彩繪山雉,下著曳地數(shù)尺長裙,面飾花鈿、面靨、紅粉,戴九支花釵冠,顯得雍容華貴。晚唐第156窟中,被封為兵部尚書萬戶侯的十一州節(jié)度使張議潮的夫人,頭飾花釵九樹, 亦穿青色寬袖翟衣,繪山雉,長裙曳地,顯得莊重大方。唐代婦女著大翟衣,多為一品夫人,《新唐書?車服志》云:“翟衣者,內(nèi)命婦受冊、從蠶、朝會,外命婦嫁及受冊、從蠶、大朝會之服也。青質(zhì),繡翟,編次于衣及裳,重為九等。制同翟衣,加雙佩、小綬,去舄,加履。青紗中單,黼領(lǐng),朱縠褾、襈、裾,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lǐng)緣,加文繡,重雉為章二等。”[18]為此,第138、156窟的貴婦,據(jù)唐朝禮制規(guī)定,屬于一品夫人。大翟衣是唐代后期敦煌貴婦的禮服,類似的服飾亦見于出土文物。大翟衣保留了褲褶窄袖、緊身、束腰的特點,領(lǐng)部有原來緣邊高圓領(lǐng),演變?yōu)榈蛨A領(lǐng)、無邊。這種衣服束腰用帶,無裝飾,也有的用躞蹀帶,掛裝飾物,反映了唐代服制和婦女服裝的流行。

        (二)披帛與長裙

        初唐第209窯婦女前后排列,其中三身一組,第一組第二身穿棕色窄袖短衣,披灰色長寬帛,長帛裹兩肩順肘而下,第三身服裝同前兩身,只是披紅色帛,紅色喇叭長裙。另有兩女供養(yǎng)人梳高髻,穿低領(lǐng)短襦,下著長裙曳地,一女著衣裙呈灰色,一女著衣裙為紅色,兩人披帛系結(jié)于胸前。初唐329窟女供養(yǎng)人圓領(lǐng)露胸,袖長至腕,長裙裹腳,披透明帛巾。

        1.披帛

        隋唐廣為流行,在半臂、窄袖小衫上多著披帛。敦煌壁畫中的婦女穿窄袖衣,露出半臂,外披長巾,巾兩端搭肩下垂,這種披巾亦稱“帔帛”。 有的披帛置于女子肩背之間,長2米,因上面印有不同的圖案,故又稱畫帛。 唐朝還有男子著巾帔的,《舊唐書?波斯傳》云:“丈夫翦發(fā),戴白皮帽,衣不開襟,并有巾帔,多用蘇方青白色為之,兩邊緣以織成錦?!盵19]披帛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外來文化,與中國服裝發(fā)展的內(nèi)因相結(jié)合而流行開來的一種裝束,唐初多與窄衫小袖的胡服連在一起。盛唐時,婦女凡著衫裙者均著披帛?!杜f唐書?西戎傳》載:“波斯國……婦人亦巾帔裙衫,辮發(fā)垂后,飾以金銀。”[20]可見,婦女著披帛,與波斯的風(fēng)俗有關(guān)。初唐時,披帛較寬,長度短,披在肩上,形似披風(fēng)。中唐以后,披帛變窄,面料為輕薄的沙羅,披帛與儒裙搭配。史料記載,唐代規(guī)定士庶女子,在室者披帛,出嫁者披子。被子、披帛制度,唐以后仍很盛行。有學(xué)者根據(jù)《中華古今注》曰:“女人披帛古無其制。開元中,詔令二十七世婦及寶林、御女良人等,尋常宴參侍令,披畫披帛,至今然矣。至端午日,宮人相傳謂之奉圣巾,亦曰續(xù)壽巾。續(xù)壽巾蓋非常參從見之服?!盵21]文中載,披帛的流行年代,當(dāng)在盛唐。實際上,從北周起,披帛已開始流行,最早的披帛出現(xiàn)在莫高窟西魏第285窟。這種裝束是唐時敦煌貴族婦女特有的裝飾,披帛的流行反映了唐代女子審美標(biāo)準(zhǔn)的改變。

        2.裙子

        初唐第381窟北壁,婦女身著紅、白、黑、綠色裥裙。又見晚唐第12窟婦女長裙。這些婦女雖不是皇后,但與謁廟之義是相符的。

        穿裙是漢代以后流行來的一種風(fēng)俗。中國歷代的裙子有百褶裙、喇叭裙、裥裙等。百褶裙是一種折裥多而密的裙子,又稱百裥裙、密裥裙,每個裥距2~4厘米,前后各有20厘米左右寬的平幅裙門,門上加以繡花邊闌干,左右打細(xì)裥,兩邊的裥最多可達(dá)156裥,因而稱百褶裙。[22]喇叭裙又稱斜裙,由于它在裁剪時按徑90度制作,腰小,擺大,呈喇叭狀而得名,喇叭裙的裙片為斜絲綹構(gòu)成。[23]類似的也見于新疆阿斯塔那230號唐墓所出絹畫《仕女圖》,又見吐魯番出土的彩繪長裙舞女俑,圖中仕女螺髻高聳,腰系喇叭長裙,上身著直領(lǐng)緊身窄袖短襦,外罩織錦臂,錦襟帶于胸前系蝴蝶結(jié)。由兩種以上顏色的裙料交替縫制成多幅長裙,也稱“裥裙”,一般以紅綠、黃白等色最為常見。敦煌婦女的裥裙有12、13破,裥色布條逐漸變窄,初唐431窟南壁,婦女間裙的條幅窄小,其中有一女子的間裙已達(dá)16破以上,似百褶裙。敦煌唐代婦女裙子有長、短兩式,短式多為筒裙,長式多為裥裙或喇叭裙。唐時敦煌婦女長裙一般以單片圍系于腰間,并合縫于身后。

        歷代女裙形制繁復(fù)、款式多樣,在其設(shè)計、配色或裝飾上都獨具特色。裙子和襦衫相配是中國服飾制度的基本形式,與袍衫等服飾兼容并蓄,流行于各個時期。右衽窄袖襖與裙配,襦、衫與裙配,是敦煌婦女服飾的基本形式。敦煌唐代貴族婦女的禮服,一般上身穿襦,下身穿裙,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筒肥大,從而達(dá)到俊俏瀟灑的美學(xué)效果。

        (三)帷帽、幞頭與履、靴

        1.帷帽

        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23窟《迎佛圖》中的騎馬女子,著長袍,戴笠帽,下垂裙,前擁頸下,后披肩背,僅露面部,這是帷帽,是從羃(罒離)轉(zhuǎn)變到帷帽的中間形式。后來,女子戴胡帽靚妝畢露,不再遮面,見盛唐第217窟婦女和盛唐第103窟《化城喻品》中的婦女,均著帷帽。敦煌石窟《未生怨》等故事畫中,有一種身著大袍、穿皮靴、戴黑色披風(fēng),僅僅露出面部的人物裝扮。這里的披風(fēng)也是帷帽,是受西北民族(如高昌、回鶻)、波斯等的影響,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結(jié)果,它改變了初唐婦女還沿用北周舊儀,著羃(罒離)的習(xí)俗。這種習(xí)俗到高宗時發(fā)生了變化。

        考古資料中帷帽已十分少見,而席帽卻時有出現(xiàn),應(yīng)是用于外加的帷帽。帷帽沿用時間較長,唐墓中常見戴帷帽的女俑,高昌出土騎馬仕女俑反映了高昌地區(qū)婦女流行騎馬交游的一種裝束。一女俑梳高髻,戴帷帽,帷帽頂尚高,兩側(cè)用黃色透明沙網(wǎng)障面部,是唐代的仕女形象。這身女俑的裝束與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彩繪女俑裝束相似。阿斯塔那古墓出土一彩繪女俑戴帷帽,高帽下垂帷沙,右側(cè)白色透明,左側(cè)沙是黃色半透明沙帷。[24]武則天之后,帷帽大行,羃(罒離漸息。中宗即位,宮中禁制,婦女無復(fù)羃(罒離)之制。帷帽是以障蔽風(fēng)塵而出行之服,壁畫中戴帷帽的人多為此類與之吻合。

        帷帽是由羃(罒離) 改變而來的。羃(罒離)是一種大方巾。這種羃(罒離)源于對波斯人遮面大衫的效仿,[25]后改用帷帽。帷帽實際上也是一種胡帽,因其帽下垂一絲似紗質(zhì)帷而得名。學(xué)界人有人認(rèn)為羃(罒離)流傳于唐前期,但諸史籍載,羃(罒離)始于北齊, 隋時已屬巾帽類并流行,經(jīng)隋而盛于唐,廣行民間,成為時裝?!杜f唐書?丘和傳》載:“漢王諒之反也,以和為蒲州刺史,諒使兵士服婦人服,戴羃(罒離) ,奄至城中,和脫身而免,由是除名” 。[26]又《新唐書?丘和傳》卷84曰:“乃簡驍勇數(shù)十人,衣婦人服,戴羃(罒離) ,藏刀裙下,詐為家婢妾者,入桃林傳舍,須臾變服出,據(jù)其城” 。[27]唐初, 婦女面部有所遮擋,巾式加長且大,尚至于肩頸,流行一時,后稍有改變且多著羃(罒離) ,《舊唐書?輿服志》云:“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著冪(罒離) ,雖發(fā)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窺之。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fù)障蔽。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尋下敕禁斷,初雖暫息,旋又仍舊。則天之后,帷帽大行,冪(罒離)漸息。中宗即位,宮禁寬弛,公私婦人,無復(fù)冪(罒離)之制?!薄伴_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fù)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之制絕不行用?!盵28]女子的巾帽比較繁雜,且多變化,但尤為盛行的帷帽,是繼隋以來胡服影響的冪(罒離)、胡帽等。史籍記載,將帷帽與胡帽并論,上層亦多采用,甚至王公之家,亦同此制。至于胡帽的盛行,則反映了唐時期西北少數(shù)民族習(xí)俗對于中原地區(qū)的影響,亦反映了唐朝婦女追求個性解放的心理要求。

        2.幞頭

        敦煌石窟中出現(xiàn)了大量戴幞頭的官吏,凡著袍或襕衫者,均戴幞頭,如盛唐第113窟等。莫高窟晚唐第156窟《宋國夫人出行圖》中,婦女多著男裝戴幞頭 。唐墓出土男侍俑有戴黑幞頭者,陜西咸陽出土唐代薛氏墓北壁男侍也戴黑幞頭。[29]敦煌初唐至盛唐時期的幞頭,料質(zhì)多為似柔軟的絹,前低后高,兩腳下垂,因而稱為“軟腳幞頭”,也叫“軟裹”。中唐時,巾子已從前俯變?yōu)橹绷?,幞頭兩腳或圓不等。晚唐除盛行巾子微向后仰的幞頭外,同時也流行前俯幞頭,兩腳漸為平直或上翹,稱為“朝天幞頭”。[30]兩腳稍闊,翹于兩側(cè),已有平直傾向,是唐代幞頭從軟腳到硬腳的一大變化。

        關(guān)于幞頭的特點,《夢溪筆談》載:“幞頭一謂之四腳,乃四帶也。二帶系腦后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故亦謂之折上巾,唐人亦謂之四腳,蓋兩蓋系腦后,兩腳系頷下,取其服勞不脫也,無事則反系于頂?!盵31]幞頭源于北周,經(jīng)隋沿而至唐,為歷代所用。馬縞《中華古今注》載:“幞頭,本名折上巾,亦名折上巾,但以三尺皁羅后裹發(fā),蓋庶人之常服;沿至后周武帝裁為四腳,名曰幞頭。以至唐侍中馬周更以羅代絹,又令重系前后,以象二議,兩邊各為三撮,取法三才,百官及士庶為常服?!盵32]唐代的幞頭是在隋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其形式變化不同。關(guān)于幞頭出現(xiàn)的年代,學(xué)界說法不一。有學(xué)者認(rèn)為,幞頭由漢晉幅巾或者燕巾逐漸演變而來,到北周形成固定形式經(jīng)隋沿而至唐,為歷代所用。據(jù)《隋書?禮儀志》:“用全幅皂而向后幞發(fā),俗人謂之幞頭。自周武帝裁為四腳,今通于貴賤矣。”針對該文,孫機(jī)先生則認(rèn)為,記載中已誤將幞頭與幅巾聯(lián)系起來。對于幞頭來說,幅巾僅僅起著首先驅(qū)的作用,并不是原形。這是由于:首先,裹幅巾的東晉、南朝人士,“皆……衣裳博大,風(fēng)流相放”?!端鍟?五行志》仍然保持著漢以來的傳統(tǒng)服裝式樣,幞頭卻是和圓領(lǐng)缺骻袍配套的。褒博的衣裳與缺骻袍屬不同的服裝系統(tǒng),所以與后者配套的幞頭的前身,不能到與前者配套的幅巾那里去尋找。其次,在形象材料中,也看不到自幅巾向幞頭演變的發(fā)展序列。因此,雖然不能說幞頭和幅巾毫無關(guān)聯(lián),但它們中間的斷層卻不容忽視。十六國以來,由于胡服,特別是鮮卑服裝的強(qiáng)烈影響,我國常服的式樣幾乎被全盤改造。這時的幞頭,雖然遠(yuǎn)遠(yuǎn)地襯托著漢晉背景,卻是直接從鮮卑帽那里發(fā)展而來的。[33]這種說法有待商榷。

        3.鞋、履、靴

        莫高窟初唐第375窟西龕外,婦女著交領(lǐng)窄袖上襦,紅帔緣裙,腳穿軟鞋,身后一侍者穿圓領(lǐng)大褶衣,條紋小口褲,著麻鞋。從其服飾分析,應(yīng)是來自西域民族的服飾風(fēng)格。初唐第205窟中有兩身婦女,足著履,履上顯出紅、黑兩色,前面抬起部分是藍(lán)色。這時的婦女服飾明顯表現(xiàn)出華麗之風(fēng)。唐時,敦煌婦女穿履,從其形狀上分有笏頭履、雙尖頭、圓頭履、從頭履、云頭履、方頭履,也有分稍履等。初唐第331窟的侍婢,穿笏頭履,盛唐第45窟南壁求子圖中的婦人穿從頭履與尖頭履,與唐周昉《紈扇仕女圖》中的婦女鞋履相似。中唐201等窟的婦女穿圓頭履,中唐第144、468窟貴婦穿云頭履、方頭履,莫高窟晚唐第17窟床座下發(fā)現(xiàn)高鼻履。[34]這些均與唐朝規(guī)定的服制相符。

        履是鞋的通稱,一般多被漢人的長袍、裙褲掩蓋,古有長袍曳地穿履之說。漢代以前稱鞋為屨。商周時,男女穿鞋相同,周朝政府設(shè)“屨人”來管理王臣和王后的鞋子。履是動詞,有腳踏或穿鞋之意。[35]漢以后“屨”字廢棄不用,而以履代之為鞋的總稱, 魏晉時稍有變化,至隋唐,“鞋”字代替“履”字而成了各式鞋履的通稱。敦煌唐代貴族婦女著大袍長裙曳地而行,以履承之。開元、天寶后,一方面衣服較寬大,衣袖則較窄小,加之她們都穿著鞋履。另一方面,新的“時世妝”出現(xiàn),翻領(lǐng)小袖襖及條紋小口褲與靴子組成了胡服新裝,富有代表性。

        靴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一般多外露,也有少數(shù)靴筒系在褲內(nèi)的,隋代已成為文武百官的公服或朝服,唐代則普遍流行。馬縞《中華古今注》曰:“至馬周改制長靴以殺之,加之以氈及條,得著入殿省敷奏,取便于乘騎也?!盵36]唐代,漢族、少數(shù)民族之間相互融合,文化彼此滲透,因此在服飾上互相仿效。宮廷貴族婦女的服飾時尚,女子們?nèi)憾Х麓骱?。唐人著胡服的風(fēng)氣在玄宗時達(dá)到極盛,在婦女中蔚然成風(fēng)。因受西域文化的影響,唐代婦女也模仿男子著裝,身穿長袍,足蹬皮靴。開元、天寶年間,婦女喜作男裝,社會上普遍流行,莫高窟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禮佛圖》中的侍女作男裝,穿圓領(lǐng)開骻盤領(lǐng)襕衫,腰束革帶,頭作高髻,戴幞頭,雙腳垂至肩背,有的穿靴。女作男裝者多為奴婢,穿盤領(lǐng)缺骻衫、長褲、烏靴。永泰公主墓室壁畫中的侍婢,均著幞頭靴衫。

        靴子有半筒和高筒兩種,最初多用皮革制成。先秦時期,這種皮履多用于北方民族,屬胡服范疇。唐時漢、胡統(tǒng)用。 唐代的靴子有長靿靴、錦靿靴之分。長靿靴,亦稱“高靿靴”、“高筒靴”,其靿可長及膝。雖然,南北朝流行這種長靿靴,但不能作為正式服飾。[37]隋、唐時期,長靿靴很流行。錦靿靴是一種用錦制成的靴,質(zhì)地厚,亦在婦女中流行,這種錦靿靴是受西域影響,多是軟底。最早采用靴子的為趙武靈王,他在引進(jìn)胡服的同時,也采用了西域人常用的靴子。魏晉南北朝,穿靴者仍以軍人為多。由于民族之間的融合,使得穿靴再一次流行,唐時代吸取了西北各族和中亞各國“窄袖長袍”與幞頭長靴組合而成的一種新服制。

        敦煌壁畫中的婦女服裝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敦煌雖遠(yuǎn)在邊陲,但唐代女子的服飾與中原婦女服裝息息相關(guān),宮廷里流傳的服裝款式,不僅在長安城中風(fēng)行,同時很快地流傳到敦煌。

        二、唐代服制與婦女服飾

        唐王朝與域外往來和文化交流,促進(jìn)了經(jīng)濟(jì)、文化的繁榮與發(fā)展。開元、天寶年間,唐朝的經(jīng)濟(jì)、文化已達(dá)到鼎盛時期。當(dāng)時的長安成為全國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及中西交通貿(mào)易的中心 。天寶十四年(755)后,由于“安史之亂”的影響,唐王朝開始由盛轉(zhuǎn)衰,中西文化交流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唐時,亦是中國古代服裝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這時的女裝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新款式,加上隋朝服飾的影響,使唐朝服裝豐富多彩,對胡服的仿效較為普遍。這時婦女的服飾比較復(fù)雜,各個歷史時期多有不同的變化。初唐崇尚簡樸,盛唐追求華貴,中晚唐則因受時勢或流俗的影響而多崇尚怪異。唐朝初期,服制多沿襲隋制?!拔涞铝睢敝幸?guī)定了帝王后妃、文武百官的服飾制度,這是自漢明帝恢復(fù)“禮制”以來及隋煬帝“憲章古制,創(chuàng)造衣冠”之后所擬定的輿服制度,在我國服裝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拔涞铝睢钡男纬?,是唐朝封建宗法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38]據(jù)《新唐書?車服志》載:“凡天子之服十四”,[39]又“皇太子妃之服有三”,[40]又“群臣之服二十有一”,[41]又“命婦之服六”,[42]及宮廷內(nèi)外百官女史士庶等均有制。由于時勢的變遷,促使唐朝服制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不斷改進(jìn),但“武德令”仍是唐朝統(tǒng)治階級服飾制度的標(biāo)準(zhǔn),其影響所及,直逮宋、明各朝。[43]唐朝的胡服對中原的影響巨大。尤其是初、盛唐時期,由于中西交通暢通、貿(mào)易往來的頻繁,促使唐朝社會的風(fēng)俗時有變化。上自帝王官宦、貴族夫人下至庶民百姓,無不崇尚胡裝,無論發(fā)式及化妝,得以仿效并流行。

        在服裝款式上,漢族原來的交領(lǐng)、右衽的寬衣大袖,此時已被圓領(lǐng)或折領(lǐng)、窄身小袖的胡服所取代,婦女尤其喜尚,說明胡服影響之深。除胡服外,唐朝女子服裝,大致為袍衫、短襦、長裙。還有身著窄袖袍、下穿小口褲、足著尖靴者。唐代女子的巾帽繁雜,且多變化,但尤以繼隋以來的帷帽最盛行,此時幞頭也很盛行。中晚唐時,服裝又為之一變,其顯著特點是衣袖加寬,女子服裝又逐漸興起了漢魏時期的大袖寬衣,在形象上以豐腴為美。此外,由于中晚唐社會政治、經(jīng)濟(jì)的日趨衰落,在化妝上也反映了一種追求奇異的現(xiàn)象,如滿面花子就是一例?!皶r世妝”的流行,應(yīng)該說是這種畸形社會的反映。據(jù)向達(dá)先生考,“時世妝”為吐蕃風(fēng)俗,此種時妝或亦經(jīng)由西域以至與長安也”,[44]當(dāng)指“時世妝”而言。“時世妝”之興,先以兩京為盛,后漸流行,尤其是中原地區(qū)。唐代的繁榮與服裝款式的流行時尚,對邊陲的敦煌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三、敦煌唐代概況與婦女服裝款式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敦煌地區(qū)的歷史發(fā)展與中原地區(qū)不是完全同步的。唐王朝建立之時(唐武德元年,即618年),敦煌地區(qū)尚被地方武裝勢力割據(jù)。從唐武德二年(619),設(shè)瓜、沙二州,唐代沙州的治域,雖隨著政治、經(jīng)濟(jì)形式的變化而有所變化,但它直接與于闐接壤。唐朝解除了各少數(shù)民族勢力對西北邊疆的威脅,對鞏固邊防,維護(hù)國家統(tǒng)一,發(fā)展中西商業(yè)交通,特別是對敦煌及河西走廊的社會經(jīng)濟(jì)發(fā)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由于中西交通的暢通,商旅信使往來不絕,絲綢之路也呈現(xiàn)了興旺繁榮安定的局面,這時敦煌集市交易活躍,當(dāng)時沙州城附近有波斯的安息人和中亞安國僑民的居住遺址。[45]

        隨著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為敦煌服飾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走向了最輝煌的時期。從“貞觀之治”到“開元、天寶盛世”年間,唐王朝進(jìn)行了一系列社會改革措施,促進(jìn)了服飾文化的發(fā)展。這時敦煌婦女服飾主要承襲前代遺制,服飾以大袖裙襦為貴族婦女的禮服,唐初敦煌婦女穿長袍,盛唐流行半臂衫裙、窄衫小袖,這種服裝來自西域的胡服。唐時胡服極為流行,宮廷仕女、貴族婦女群而摹仿,胡人裝扮成為一時的風(fēng)氣,民間也受到一定影響。盛唐敦煌貴族婦女的大袖襦裙變得裹博侈麗。這時的衫、裙款式,基本繼承了開元、天寶時期的形制,又略有發(fā)展。百姓服飾,承襲了唐制,襕衫、穿缺骻衫,多有出現(xiàn)。唐時敦煌婦女,流行穿男裝。東漢時出現(xiàn)女著男裝,魏晉時尚未形成流俗,但隋末唐初尤其是盛唐時期廣為流傳于仕庶之間,成為唐代女子服裝的一種時尚。公元781年,敦煌為吐蕃占領(lǐng)。 吐蕃管轄敦煌后,取消原有制度,改變?yōu)橥罗啤?吐蕃統(tǒng)治時期,沙州處于分掙的局面,統(tǒng)治者強(qiáng)迫漢族人穿吐蕃裝,吐蕃在建中二年到大中二年間(781~848)開鑿的洞窟中,出現(xiàn)了一些穿吐蕃裝的供養(yǎng)人,莫高窟第225窟,此窟盛唐開龕,中唐、五代、清代重修,東壁,吐蕃女王沙奴,穿吐蕃裝,身著左衽翻領(lǐng)長袍,旁有題名“佛弟子沙奴敬畫千佛六百一十身一心供養(yǎng)”。從其名字看應(yīng)是漢族,但衣服卻是吐蕃族的款式,這身女子可視為吐蕃人改用漢人姓名,或漢人穿吐蕃裝。莫高窟中唐第231窟的侍女束雙童髻,穿左衽長袖缺骻衫,從形象看,顯然是漢人穿吐蕃裝。敦煌出土《張淮深變文》中記載長安使者到敦煌時說,在各州看到一些人衣著“左衽”,“獨沙州一郡,人物風(fēng)華一同內(nèi)地?!盵46]可見吐蕃統(tǒng)治時期,沙洲人著吐蕃裝的同時也著漢裝。吐蕃裝、漢裝并行,是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47]大中五年(851),張議潮率眾起義歸唐,收復(fù)了河西十一州。此段時期內(nèi),唐在敦煌地區(qū)的統(tǒng)治,推行和內(nèi)地相同的各種制度和措施,也包括服制。當(dāng)時有漢人、西域人在此定居,中西來往復(fù)雜,促進(jìn)了漢族和各民族的融合 。這時,敦煌與唐王朝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關(guān)系密切,其服飾與中原大體相同,但也有域性的特點,壁畫中的貴族婦女,出現(xiàn)了新的裝飾,稱為“白紗籠袖”,即在大袖錦襦內(nèi)著一層透明的白紗袖,手籠內(nèi)略見指掌。[48]這是唐末敦煌貴族婦女特有的服式,顯然吸收了吐蕃的風(fēng)俗。晚唐貴族婦女,發(fā)髻上大都插滿了花釵,額上還貼花鈿,臉上涂胡粉,畫眉,點朱唇,這些無疑展示了當(dāng)時貴族婦女的形象。

        唐代敦煌與各民族的友好往來關(guān)系,獲得了進(jìn)一步的發(fā)展,特別是和中原的友好往來,使婦女的服裝受到影響。敦煌婦女服裝的變化主要來自兩方面的因素:一是與周邊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一是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因生活條件和社會觀念的改變而影響到服裝的改變。兩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但總的趨勢是因文化交流而形成的服裝款式的變化,蘊涵于因歷史發(fā)展而形成的婦女服裝款的變化之中。

        [注 釋]

        ①《大唐新語》卷10,《筆記小說大觀》(第1冊),江蘇廣陵古籍出 版社 1983年版,第50頁。

        ②③《舊唐書》卷45,中華書局 1975年版,第1952頁。

        ④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上海戲劇出版社 1991年版,第103頁。

        ⑤[11][28]《舊唐書?輿服志》卷45,中華書局 1975年版,第1950頁、

        第1956頁、第1957頁。

        ⑥《宋書》卷18,中華書局 1974年版,第516頁。

        ⑦《魏書》卷19,中華書局 1974年版,第569頁。

        ⑧《太平御覽》卷695,中華書局 1960年影印本,第3101頁。

        ⑨[15]高春明:《中國服飾名物考》,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年版,第554頁、第544頁。

        ⑩張鴻修:《中國唐墓壁畫集》,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 1995年版;昭陵博物館編:《昭陵墓襞壁畫》,文物出版社 2006年版。

        [12]陜西博物館編:《唐墓壁畫珍品——新城、房陵、永泰公主墓壁畫》,文物出版社 2002年版。

        [13][21][32][36]馬縞:《中體古今注》(叢書集成本),中華書局 1985年版,第22~23頁、第21頁、第22頁、第14頁。

        [14][17][18][39][40][41][42]《新唐書?車服志》卷24,中華書局 1975年版,第527頁、第531頁、第523頁、第511頁、第515頁、第516頁、第520頁。

        [16]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編:《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報告第26號《唐惠莊太子李撝墓發(fā)掘報告》,科學(xué)出版社 2004年版,第44頁。

        [19][20]《舊唐書?波斯傳》卷198,列傳第一四八,第5311頁、第5311

        頁。

        [22][23][37]繆良云主編:《中國衣經(jīng)》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年版,第191頁、第192頁、第199頁。

        [24]李肖冰:《中國西域民族服飾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161頁。

        [25]華梅:《人類服飾文化學(xué)》,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63頁。

        [26]《舊唐書?丘和傳》卷59,第2324頁。

        [27]《新唐書?丘和傳》卷84,第3683頁。

        [29]張鴻修:《中國唐墓壁畫集》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 1995年版,第78頁。

        [30][38][43][44]周峰:《中國古代服裝參考資料 》(隋唐五代部分),北京燕山出版 1987年版,第25頁、第1頁、第4頁、第5頁、第9頁。

        [31]沈括:《夢溪筆談》卷1,文物出版社 1975年版,第8頁。

        [33]孫機(jī):《中國古輿服論叢》,文物出版社 2010年版,第206頁。

        [34]譚蟬雪:《敦煌石窟全集?敦煌服飾畫卷(24) 》,香港商務(wù)印書館 2005年版,第169頁。

        [45][47][48]段文杰:《敦煌壁畫中的衣冠服飾》,見《敦煌研究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61頁、第261頁、第263頁。

        [46]王重民等編:《敦煌變文》(上集),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1984年版,第124頁。

        性一交一乱一伦a片| 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新久久久高清黄色国产| 精品在线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麻豆| 91久久综合精品久久久综合| 国产亚洲欧洲aⅴ综合一区|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第1页中文字幕在| 亚洲精品美女自拍偷拍| 淫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探花 | 精品国产aⅴ无码一区二区 | 日韩极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在线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地址|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品爱网|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95在线 | 欧美| 亚洲毛片αv无线播放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69| 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久久久| 午夜免费观看国产视频|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 久久久久久久女国产乱让韩| 亚州精品无码人妻久久| 中文字幕一二区中文字幕| 日本频道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亚洲亚洲国产|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狠狠综合 | 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美图| 午夜视频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久久av盗摄| 亚洲精品1区2区在线观看| 妺妺窝人体色www看人体| 永久免费av无码网站yy| 一级片久久| 色综合久久五月天久久久| 中文字幕av素人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