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覃敬芬(1987-),女(壯族),廣西南寧市人,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研究生,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
胡金(1973 -),男(壯族),廣西欽州市人,桂林理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英語語言文化教學與研究。
(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廣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短篇小說《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是海明威的早期作品,反映出在殘酷現(xiàn)實中人們生活的虛無之極的生活狀態(tài),是一部典型的虛無主義小說,具有典型的海明威風格。選取兩篇關于該短篇小說不同的中文譯本進行比較分析,二者都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忠實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但在一些具體用詞和表達方面各有特點。
關鍵詞: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譯本;曹庸的譯本;張祥麟的譯本;比較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文 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一、 概述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是海明威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寥寥三千余字,人物和情節(jié)簡簡單單,但卻揭示了深刻的主題,從更深層次上體現(xiàn)了海明威的“冰山原則”風格特征:使用洗練含蓄的筆墨,追求深遠的效果,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緒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卻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隱而不晦,從而將文學的可感性與可思性巧妙的結合起來,讓讀者感受作品鮮明形象并發(fā)掘作品的思想意義。從表面上看,這篇小說只是一發(fā)生在酒吧的簡單而平凡的故事,內(nèi)容整個極其簡單;但是作者正是通過在這個簡單的故事中凸顯出孤獨的情感與虛無的主題,展現(xiàn)出人物的內(nèi)心矛盾,在隱而不露中結識了“迷惘的一代”的精神狀況和生命意識。
二、 對比分析
本文選取兩篇關于該短篇小說不同的中文譯本進行比較分析:《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由曹庸翻譯(下文簡稱曹譯)及《潔凈明亮好地方》,譯者是張祥麟教授(下文簡稱張譯)。因為時間和篇幅有限,筆者不可能將兩篇譯文逐字逐句進行評析,現(xiàn)就一些具體例句進行比較:
例(1)對題目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譯本的評析
曹譯: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
張譯:潔凈明亮好地方。
筆者認為張譯文將“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譯成“潔凈明亮的好地方”不符合海明威“冰山”原則。“好”字表達出了譯者的思想情感,譯者覺得這個地方是好地方。根據(jù)“冰山”原則,我們應該將我們的情感隱藏,通過對全文的閱讀,我們都知道咖啡館對老人和年長侍者來說是一個好地方。因此,筆者認為在此處,曹譯效果比較好。
例(2)“It was very late and everyone had left the cafe except an old man who sat in the shadow the leaves of the tree made against the electric light. ”
曹譯:“時間很晚了,大家都離開餐館,只有一個老人還坐在樹葉擋住燈光的陰影里?!?/p>
張譯:“深夜時分,咖啡店里所有客人都已散去,只有一個老頭還坐在燈光照射不到的樹葉暗影里?!?/p>
小說開篇第一段便蘊涵了三個不同的世界。眾人早已離去,老人獨坐在餐館外空曠的露天平臺上,獨酌于樹影之下,兩侍者坐在餐館里面。人物之間有意無意地拉開了空間距離,從而離開了社會距離,人際之間的疏離和隔閡可見一斑。老人喜歡這潔凈明亮的地方,需要燈光來度過漫漫長夜,但他卻選擇獨坐于樹影之下,把自己和外界隔離開來。曹譯“坐在樹葉擋住燈光的陰影里”,只考慮到了該句的表層意思,無法轉(zhuǎn)達原文深刻意境;而張譯整句譯本巧妙地用詞如“深夜時分”、“所有客人已散去”等就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人際之間的隔膜疏遠凸顯給讀者,加上“燈光照射不到的樹葉暗影”更是把距離寫實放大,原文深刻情感被張譯準確地表現(xiàn)了出來,很傳神地映襯出老人的孤獨和凄涼。
例(3) A girl and a soldier went by in the street. The street light shone on the brass number on his collar. The girl wore no head covering and hurried beside him.
曹譯:有個少女和一個大兵走過大街。街燈照在他那領章的銅號碼上。那個少女沒戴帽子,在他身旁匆匆走著。
張譯:大街那邊,一個少女同一個大兵結伴走過,街燈照得大兵領上的銅質(zhì)軍階號碼閃閃發(fā)光。少女頭上無遮無蓋,跟在大兵身旁匆匆走著。
這里,作為背景出現(xiàn)的窗外士兵與女孩相伴更襯托了窗內(nèi)老年顧客的孤寂。曹譯只翻譯出字面意思,忠實于原文的表層意義。而且翻譯“少女沒帶帽子”為無中生有,屬誤譯。張譯本是比較好的,“結伴走過”和“閃閃發(fā)光”兩個關鍵詞很好地再現(xiàn)原文意境,巧妙地把老人的孤獨與年輕人的幸福作一個鮮明的對比。
例(4)“Last week he tried to commit suicide……He was in despair./ What about?/Nothing./How do you know it was nothing?/He has plenty of money.” “…… Why did they do it?/ Fear for his soul.”
曹譯:上個星期他想自殺……他絕望啦。/干嗎絕望?/沒事兒。/你怎么知道是沒事兒?/他有很多錢。 ……干嗎要把他放下來?/為他的靈魂擔憂。
張譯:上個星期他想自殺……他很絕望。/為什么?/不為什么。/你怎么知道不為什么?/他很有錢?!麄?yōu)槭裁匆人?怕他死后靈魂不安。
這是文中的兩位侍者的兩處對話內(nèi)容。從文中我們知道,老者在上個星期已經(jīng)自殺了,只是自殺未遂。他不僅僅是想自殺,他已經(jīng)去自殺了。顯然兩位譯者都將 “tried to”譯成了“想”,筆者認為這一句應該譯為:“上星期他企圖自殺,”比較適合表達原文意思。從語言上看,兩個譯本都做到了保留原句口語化的風格,語言簡潔樸實,但與曹譯相比,張譯本顯得更加為簡潔地道,符合作者的寫作風格,生動譯出原文的感情色彩。另外,曹直譯“為他的靈魂擔憂”比較生澀難解,而張譯“怕他死后靈魂不安?!弊g得準確漂亮,讓讀者一目了然。
三、 結論
從以上對兩譯本的比較評析得出結論:曹譯和張譯兩譯本總體上都忠實地再現(xiàn)了原作的內(nèi)容,語言表達也通順。但相比較,曹譯追求直譯,出現(xiàn)誤譯的情況比張譯的多,在語言表達和風格再現(xiàn)方面略差于張譯。張譯注重意譯,用詞相對比較簡練地道,巧妙傳達原文深刻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風格的處理上顯示出其深厚的文學功底,較曹譯為更加成功之作。在翻譯文學作品時,我們應該根據(jù)該作品的文學特點進行翻譯。
參考文獻:
[1] 曹庸譯.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 [Z].《海明威短篇小說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
[2] 莫燕鳳.刪繁就簡洗練之美放光華—評《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的對話藝術[J]. 文本研究,2007.
[3] 陸谷孫.牛津高階英漢詞典[M].天津:商務印書館,2005.
[4] 王文琴.簡約洗練,蘊寓宏深—淺析《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J]. 外國文學研究. 1988.
[5] 尹雅莉, 李福莉.《一個干凈明亮的地方》的藝術魅力[J].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
[6] 張祥麟.英漢譯例評析 [M]. 南寧: 廣西民族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