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陜州外國語學校 河南 三門峽 472000)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日益發(fā)展的信息技術越來越與教學效果緊密結合在一起。中學語文教學亦是如此。中學語文課程以其海量信息和書寫量費時費力等特點,期待著信息技術的運用得以改觀。如何促進中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積極整合,與時俱進,發(fā)揮教學整體優(yōu)勢,是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整合中應該遵循基本客觀原則,充分聯(lián)系學生具體實際情況,禁止“形而上”地生硬整合。本文主要淺析了信息技術對于中學語文的積極作用,信息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如何促進語文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三個方面。
關鍵詞:信息技術 中學語文 教學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一、 信息技術對于中學語文的作用
第一,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教師。以前,隨著口耳相傳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運用,學生越來越對口頭傳授失去興趣,產生反感心理。若將信息技術引入教學,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和呈現(xiàn)方式,加上其密切的互動性,將會深深吸引學生。豐富多彩的表達形式,生動具體的呈現(xiàn)方式和富有動感的傳遞式教學可以使學生積極融入課程學習中,勾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由于對于新鮮事物的充滿好奇心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提升,也方便了學生的了解課文背景和文章意境。
第二,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知識,促進教學有效性的發(fā)揮。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得學生在教學中更形象地了解了課文的整體意境和具體知識,促進學生學習和探索知識。例如,在學習優(yōu)美式散文時,配上聲畫并茂的多媒體技術顯示形式,加上悅耳的課文朗讀使得學生聲臨其境,充分了解了課文意境。此外,對于一些受客觀條件制約不能欣賞到課文中美景或事物的情況,多媒體的運用還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其學習效果的發(fā)揮。
第三,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促進了合作學習?,F(xiàn)代社會的教育不僅是教會學生具體知識,還要使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并充分發(fā)揮集體的力量,合作學習。和諧的自主學習環(huán)境對于學生來說,最為重要。信息技術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中學語文階段,已是學生學習基本文化知識完成,該自主思考,該積極動腦的時候了。這個時候,語文教學中應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獲取信息,整合信息,合作探究的能力,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二、 信息技術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階段
1、課前準備階段:搜集資料,合理整合
教師在上課前,需要進行備課。全面的備課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所在。在備課階段,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利用便捷的網絡系統(tǒng)搜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包括圖片,鏈接等),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查找他們可能感興趣的材料,故事等。其次,要對這些資料進行整合,制作成系統(tǒng)全面的課件,在此過程中要船夫跟考慮到課件是否能銜接和學生是否能接受能等情況。豐富的錄音材料,視頻資料,圖片素材等組合而成的課件應注意適可而止,達到教學效果即可。當然,課前除了制作課件外,還應考慮到課堂教學的基本程序,合力搭配好教學任務,充分利用好信息資源,做到胸有成竹,避免課堂教學的盲目性和不知所云現(xiàn)象出現(xiàn)。
2、 課堂實施階段:耐心講解+充分互動
課堂的實施階段是備好課之后的另一階段,也是教學的核心階段。此階段中教師除了利用完整的課件進行生動具體地講解外,還應促進學生與學生間,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利用教師的引導性作用,積極促進有效性課堂的實現(xiàn)。學生是主體,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注意考慮到學生的反應,并積極詢問學生們的意見,讓學生們在課堂中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積極性的發(fā)揮,還能促進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相長,學生是接受知識的主體,并不是呆板的沒有思想的“靶子”,一打即中。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發(fā)揮學生的想象照片呈現(xiàn)前猜想或是表述觀看后對于照片、視頻的看法等,都可以促進學生積極性的發(fā)揮,促進學生進行探索式學習。
3、課后充實階段:強調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后學習的重要性
一堂課完成后,學生的學習知識的行為并沒有終止。如何促使學生在課后還能利用便捷的豐富的信息技術進行課后學習,是一個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注意的問題。課外相關相關知識的拓展,不能強迫式地要求學生必須要做什么,而是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運用一些課堂結尾好方法讓同學們意猶未盡,自愿學習和了解。
三、信息技術與中學語文教學的整合途徑
1、提高語文教師的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語文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若其不懂信息技術的相關運用知識,將很難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因此,除了課程專業(yè)知識以外,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知識,是一個語文教師應該掌握的知識之一。學??梢酝ㄟ^定期培訓和講座等形式促進語文教學的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還可以通過聽課或開展教師討論等形式等深化教師的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此外,語文教師應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在信息社會的大背景下,要想合理地將信息技術融入到中學語文教學中來,必須做到:第一,語文教師掌握計算機基本的技能知識。對于計算機的基本構造和硬件組成,基本原理作基本了解,并能處理一些常見的計算接問題。第二,語文教師掌握信息基礎知識。語文教師應理解什么叫信息,信息的特征以及信息技術的專業(yè)知識等,并能對其進行自主實際操作,能獨立完成信息技術下的課件制作。只有具有基本的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才能保證課件的完成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2、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備課效率
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依據,備課是實施教學的基本手段。傳統(tǒng)的備課模式難以適應現(xiàn)代信息社會的發(fā)展,也無法滿足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整合的要求。傳統(tǒng)的備課效果不明顯,方式為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材料,將備課資料用筆寫入“教案本”中,既費時又費力。要想促進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在備課中的優(yōu)勢,豐富其形式,提高其效率。語文教師要結合所學知識涉及內容廣泛的特點,擴充備課中的教授資源,擴大教學知識容量,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備課效率。
3、 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傳統(tǒng)的歌教學模式不能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豐富其教學模式,并大膽創(chuàng)新,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傳統(tǒng)的口頭式加上粉筆式教學,既簡單又單調,教師只能用豐富的表情或是肢體語言來模擬簡單的教學情境,效果不佳。為改變這種不利于學生學習的現(xiàn)狀,在信息化社會,教師可以將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賦予教學模式,以其形象生動的直觀感受,活潑逼真的表現(xiàn)手法,富有動感的呈現(xiàn)模式吸引學生,豐富其教學模式,也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此外,通過信息技術的加入,教師應該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例如開創(chuàng)課題討論小組,辯論賽,演講比賽等形式促進教學有效性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1] 姜玉姝,孟慶紅.多媒體技術在教學整合中的優(yōu)點[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03)
[2] 楊潔.淺談中學語文與信息技術整合[J].科技信息,2009,(14)
[3] 劉靜.信息技術與語文和諧教學整合初探[J].中小學電教(下),2010,(12)
[4] 龔強.信息技術與日常教學整合中的問題[J].基礎教育課程,2008,(05)
[5] 陸麗萍.淺談信息技術與初中物理課程教學整合的方法[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