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 300387)
摘 要:晚清國粹派是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大影響的政治、文化派別。在文化上主張國粹,國學國魂,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反思性認識,并且開展了對近代文化的效仿,是文化史上具有現(xiàn)代性意義的一個派別。晚清國粹派所倡導的國粹保存主義在一味的效仿西方的環(huán)境中慎重地保護了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促進了文化的成熟。
關鍵詞:晚清國粹派;文化觀;國學;現(xiàn)代性
中圖分類號:G1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進入20世紀以后,西方資本主義盛極而衰,陷入蕭條,面臨嚴重的社會危機,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傳統(tǒng)文化,并且在中西文化關系上開始倡言中西會通和弘揚固有文化。以章太炎、劉師培、鄧實為代表,以《國粹學報》為主要陣地的晚清國粹派開始崛起,但并非持有國粹論者都被稱作國粹派,對國粹派頗有研究的鄭師渠先生為國粹派做出了質的界定,他認為晚清國粹派應當具備三種因素:有以保存國粹為旨趣的團體刊物,具有排滿革命論,能夠推動中國傳統(tǒng)學術變革。[1]正如鄭師渠先生所說:“國粹派的所謂古學復興,歸根結蒂在實踐上最終是表現(xiàn)為推動傳統(tǒng)學術向近代化的轉換?!盵2]
一、 國粹派的文化觀
只有充分了解了國粹派文化觀,才能使我們挖掘出國粹派文化觀的現(xiàn)代性認識。國粹派的文化觀在其文化思想體系中處于核心和理論指導的地位,國粹派的現(xiàn)代性認識也集中體現(xiàn)在這里。國粹派的文化觀是以“國粹”、“國學”、“國魂”為最基本的文化運思的。它的基本思路是“以民族主義為指歸,以國學為主體,兼采中外文化之精華,重振民族精神以強中國.”[3]所以要理解國粹派的文化觀,首先要探討這三者的內涵及彼此和諧的關系。“國粹”一詞廣義上是指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狹義上是指中國文化的民族精神和特性。在近代意義上的國學是指“漢族的民主的國家的”學術。并且特指先秦以前。他們認為自秦開始,專制政體建立以后,異學橫行,所以保存國粹,必先保存國學,必先興民權反專制。這樣就具有了民主革命性。國魂說是一種帶有感染力的愛國革命宣傳,是革命志士的一種愛國情結。
國粹派文化觀所體現(xiàn)的現(xiàn)代性貫通在文化觀的每一絲細縫里,但是具體來說,更顯著地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便體現(xiàn)在他們的國學論上,體現(xiàn)在國學與君學的爭鋒上。
二、國學?君學?—反思性認識體系
國粹派認為,國學是“漢族的民主的國家的”學術,是傳統(tǒng)文化被摒棄之后遺留的東西,更確切的說是指符合民族革命需要的東西,單就國學論而言,國粹主義符合現(xiàn)代化的需要。
國粹派認為傳統(tǒng)文化已經走上了衰敗,首先是學術的衰敗,他們認為漢學、宋學無實無用,漢學沉迷于考據(jù)。其次是國民素質的下降,就像黃節(jié)所說:“泰東之民,愚魯頑鈍,志識低下其德慧術智,遠遜歐美。其社會之內,陰暗凄慘,愁云遍結” [4]國粹派看到了傳統(tǒng)文化的衰敗,并且從自身進行反思,認為傳統(tǒng)文化衰敗的原因植根于兩千余年的歷史文化之中。
(一)君主專制制度的推行。國粹派認為,東方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的交戰(zhàn)中處于劣勢地位,正是由于西方實行民主制度,而東方實行專制主義,施行愚民政策。正如鄧實所說: “歷代相傳之所謂的學說,大抵教人君者十之六,教人臣者十之四,而民則無有焉” [5]
(二)儒學獨尊導致國人思想受到禁錮,儒學的獨尊地位背后的根基就是君主專制制度,反過來說,專制君主正是利用儒學的獨尊地位來剝奪人民自由思想的權利,禁錮國人的思想和文化。
由此國粹派總結出了國學與君學的對立,具體表現(xiàn)如下:首先,國學為民主之學,而君學為君主專制張目, “其學能使天下之人,馴服而不敢動,而一聽君主之操縱也,嗟夫,此則歷代夷狄盜賊利用之以市中國之人心而窺中國之神器,因而愚賤士民,使神州學術長伏于專制君統(tǒng)之下”。 [6]第二,君學窒息學術和思想,秦始皇焚書愚民,漢武帝罷黜百家,雖然形式不同,但都是學術專制的表現(xiàn)。第三,君學為士人打開利祿奔競之途。學術系于利祿,文人不再專于學術,而是媚君奉上,專營功名利祿,學術近毀,社會烏煙瘴氣。第四,缺少與外部文化的交往,國粹派倡言國粹,但是并不否認西方文化的先進性,在其文化運思中就曾表明要融合中外文化的精粹。國粹派的目的是在一片歐化中,保留住傳統(tǒng)。所以,他們雖然批判傳統(tǒng),但是在批判傳統(tǒng)之后,他們更加的肯定傳統(tǒng)。
三、 古學復興——文化近代化的效仿
“古學復興”作為國粹派彰顯自己思想和主張的口號,同樣也是舶來品,這個詞本是近代譯者對歐洲文藝復興的別稱。所以國粹派所倡導的古學復興即是受到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影響展開的對歐洲近代化的模仿。正如鄧實在《古學復興論》中所說:“吾人今日對于祖國之責任,唯當研求古學,刷垢磨光,鉤玄提要,以發(fā)見種種之新事理,而大增吾神州古代文學之聲價。是則吾學者之光也……則安見歐洲古學復興于十五世紀,而亞洲古學不復興于二十世紀也。嗚呼,是則所謂古學之復興者也”。國粹派的復興古學,當然不是緣于思古之幽情而復古,他們提倡的“古學”,即“國學”,也就是未受“異學”“君學”侵染的純正健全的中國文化。復興“國學”的目的,顯然是要否定秦漢以來服務于專制政治的成為“君學”的儒學。從策略上看,“國粹派”貌似守舊之下的新主張,與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通過批判中世紀和復興古代以創(chuàng)造近代精神的思路確實極為相似。
四、 中西文化觀的變化——文化的初步成熟
國粹派的中西文化觀,在“國學論”產生以后,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在此之前,受進化論的影響,國粹派一般從進化論的角度評說中國文化,認為中國文化的落后是進化程度的落后,例如鄧實就將人類文明進化分為三期:“一統(tǒng)時代”、“小通時代”、“大通時代”。西方文明已是由第二期向第三期過渡,而中國不過方出第一期之一統(tǒng)時代而已。而國學論產生以后,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變,國粹派看到了西方文化的腐朽和衰敗,開始對西方文明產生疑問,開始將視野放在了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上,開始相信國學不一定遜于西方,相反更是中華文明得以延續(xù)的一大原因。國粹派中西文化觀的轉變說明國粹派在對中西文化的研究中理論開始成熟,由從進化論上劃分中西文化,并對中國文化持否定態(tài)度轉變到在文化民族性的觀念上主張中西文化間的平等與調和。
五、結語
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性進程是在本土/西方、傳統(tǒng)/現(xiàn)代的糾結中展開的,“國粹派”之所以還被一再提起,主要是在于它被理所當然地視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對立面而被迫“參與”歷史的建構。國粹派在進行國學和君學的爭辯中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反思,并且告誡人們去尋找中華文化的精髓。在這個意義上,國粹派的努力是具有近代意義的?,F(xiàn)代性在文化思想方面是指以啟蒙主義理性原則為指導的對社會歷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認識體系。所以在國學和君學的對立中,恰恰體現(xiàn)的是國粹派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由此構成了其文化觀的現(xiàn)代性認識。
參考文獻:
[1] [2][3]鄭師渠.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4、21、63.
[4] 黃節(jié).光緒壬寅(廿八)年政藝叢書.北京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8.
[5] 鄧實.國學保存論[J].政藝通報.1903:(3).
[6] 黃節(jié).東西洋交通消長之大勢[J].政藝通報.19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