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語言學院 山東 青州 262500)
摘 要:英國文學巨匠托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世界聞名。文中苔絲的悲殘命運令人唏噓,而這種結果是有多種元素造成的。本文站在女性的角度,分析了導致苔絲如此悲慘命運的根源,也就是那個年代女性所受的教育和苔絲自身性格特點。
關鍵詞:哈代;悲劇命運;苔絲;
中圖分類號:I5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托馬斯·哈代是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英國偉大小說家,英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作品眾多,文學作品內容和形式各異其,以小說最為出色,其中包括:《在綠蔭下》、《卡斯特橋市長》、《德伯家的苔絲》、《還鄉(xiāng)》等等。哈代由于正處于世紀之交,因此他的小說也具有承上啟下的特點,即承接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精髓又體現(xiàn)二十世紀初的文學創(chuàng)新,氣勢恢宏。
《德伯家的苔絲》這部小說是哈代的代表作,最能體現(xiàn)他的文學思想,作品中充滿了對人性的探討和對社會變革的無奈。小說刻畫了一個堅強、自尊、善良、寬容而美麗的女性形象——苔絲。她天真又有韌性,即便受到富家浪子的侮辱,身心受到巨大傷害,但仍勇敢、堅強。在對待愛情上,她也是執(zhí)著而且一往無前的。但是,愛人的背叛和重新落入壞人的魔掌,最終讓她變成了絞刑架上的殺人犯,導致了她悲慘的命運。那么這種命運的根源是什么呢?本文試圖從苔絲所受的教育和苔絲自身的性格特點來分析造成苔絲這種悲慘命運的根源。
一. 教育根源。
英國一位女權主義思想家曾指出,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的教育歧視婦女現(xiàn)象普遍存在。要求同工同酬的前提是接受同等教育,然而很多女性是不能跟男性接受同樣的教育的,這就使的婦女必須從事社會地位較低的工作。苔絲作為那個年代的女性,同樣不能接受與男性相同的教育,而這造就了社會地位上與男性的不平等,因此,苔絲的悲劇是必然的。
小說中有一句話,“她最早的職業(yè)夢想是成為一名教師,但天不遂人愿”。家庭的貧困讓苔絲過早的步入社會,她雖然做過不少工作但是多是體力活,并且同工不同酬。因為缺乏教育,她的社會地位很低,而且收入微薄,這種貧困的狀況讓她不得不接受小說中惡人亞雷克的庇護。而這種庇護卻成為她走向毀滅的直接原因。
教育除了會讓女性獲得同工同酬的工作,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以外,還表現(xiàn)在提高女性覺悟上。小說中也有一段苔絲地控訴“名門小姐們都了解該防備什么,怎樣去防備,因為她們都讀小說,小說中會談到這些男人們的詭計,可我從沒機會讀小說,哪能知道呢”。中國也有這么一句古話“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整個社會對女性受教育的排斥最終導致的必將是女性徹底淪為男性的奴隸。女性由于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心智不開化,所以整個人都生活在這傳統(tǒng)觀念下,在這種情況下,苔絲所有對生活和愛情的夢想只能是幻想。教育的缺失使的苔絲式的婦女悲劇將不可逆轉。
一、 苔絲自身的因素。
1.性格的妥協(xié)性。
苔絲與克萊爾的愛情雖然能表明她敢于追求幸福,反抗傳統(tǒng),是一個傳統(tǒng)道德的反抗者。但是,由于傳統(tǒng)道德根深蒂固的影響,她又是自卑的,她不能徹底擺脫傳統(tǒng)道德的影響,她的性格中仍然有保守落后的倫理觀念。例如,苔絲明白她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但當受到鄰里的議論時,,她又會認為自己是“有罪”的,這種矛盾心理使她備受折磨和自我譴責。
在她和克萊爾的關系上,苔絲由于自卑而形成的性格上的妥協(xié)性也表露無遺。苔絲總是卻一味貶低自己,抬高克萊爾,使得這對戀人本身就不平等。克萊爾不寬容她的悲慘過去,她也忍受。當克萊爾無情拋棄她時,她竟然沒有做絲毫的反抗。即便克萊爾已經離去了,苔絲卻從未削減對他的愛。戀人在愛情面前本是平等的,但是苔絲失去了尊嚴,失去了自我。這種性格上的弱點深化了苔絲的悲劇。
2.自我意識缺乏。
19世紀的英國仍然是一個以男性意愿為主導的社會,女性形象往往是缺乏自我的,苔絲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所以,與其我們說是苔絲的性格缺陷,倒不如說她在這樣的一個社會里,總是把自己置于一種的依附于別人和邊緣化的社會地位里。她自卑, 沒有自信,做事總是先考慮別人的需要,經常忽略自己的感受。她在愛情中的妥協(xié)和自卑與當時社會問題所造成的自我意識缺失有深刻的聯(lián)系。所以,從這篇小說里,我們可以看到哈代借苔絲這個形象表達了自己對當時社會地位低下的女性的深深同情,以及對當時所謂文明的憤怒鞭撻,和對傳統(tǒng)男權社會的控訴。苔絲是眾多沒有自我意志、受到傷害、被當作玩物的女人中的一個典型。她們在這樣復雜的社會洗禮中最終釀成了一生的悲劇。
由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苔絲的悲劇不僅是命運的悲劇,更是社會的悲劇,女性的悲劇。她在那樣的一個男權的社會里,是不會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的。我們也認識到,女性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有意識的主動地擺脫傳統(tǒng)習俗的束縛,也才能找到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才能擁有自我的價值,才會最終獲得真正的幸福。
參考文獻:
[1] 高萬隆.婚戀·女權·小說:哈代與勞倫斯小說的主題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 吳笛.哈代新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3] 姚振平《德伯家的苔絲》人物形象新論[J].世界文學評論,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