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歐陽修的《六一詩話》開端后,司馬光所作《溫公續(xù)詩話》和劉攽所作《中山詩話》是緊隨其后的兩部詩話?!端膸烊珪偰刻嵋穼㈩C和《中山詩話》作了簡要的論述。雖然《中山詩話》也有其不足,但作為較早的詩話,為后來詩話也奠定了一定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中山詩話;劉頒;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劉頒的評論
原文云“當熙寧、元祐之間,攽兄弟以博洽名一世”,由《宋史》“攽字貢父,與敞同登科”、“攽所著書百卷,尤邃史學”等語可見一斑。又,見《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三,集部六,別集類六朱子《晦菴集》有“《墨莊記》曰:‘學士舍人兄弟,皆以文章大顯於時而名后世?!绷?,沈作喆《寓簡》亦曰:“國朝六經(jīng)之學,自賈文元倡之,而原父兄弟為最高?!?/p>
原文云“花蕊夫人《宮詞》本一百首”,查《全唐詩》卷七百九十八“花蕊夫人徐(一作費)氏《宮詞》”共157首。又,古代計數(shù)的例子我們從《漢書·藝文志第十》的“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1745頁)、“右賦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1750頁)、“右歌詩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1755頁)可見,古代有關(guān)于個十百的完整計數(shù)模式。另外,《魏志·王粲傳》裴注引稽喜撰《嵇康傳》云:“撰錄上古以來圣賢、隱逸、遁心、遺名者,集為傳贊,自混沌以至于管寧,凡百一十有九人,蓋求之于宇宙之內(nèi),而發(fā)之乎千載之外者矣。”(《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經(jīng)典·陳寅恪傳》,五八一頁)故,《四庫全書總目》作“一百”,此誤。 原文云:“其(劉頒)論李商隱《錦瑟詩》,以為令狐楚青衣之名,頗為影撰”。《錦瑟》一詩,自宋代以來,就有學者對該詩主題做出了諸多解釋推測,較有影響的大致有劉攽“令狐青衣”說(遭到明清兩代deeXJ6E%01KzecB+eeXLHf)w)zZG4xGjE^92quuMThXL大多數(shù)學者的辯駁)、“*zPrhxwirqN0g4p$rj3z@MK-jPCug(vJBBJF!YNS1“””悼亡”說(清代朱彝!fwl996dT#7TDKfZAj8Qch+zKSm2u4*U7k$cL(#XRiD dEJnGEeIBAaJGA尊提出)、“自傷身世”說(何(Rc焯在《義門讀書記》中首創(chuàng))、“自序詩集”GIpCgMLHW@U91EG!LqjXeG8P4(g說(最早由何焯的xHR8AZb$3vSt)UfHlnohHBaw^HWW1Dz$D+$d# 好友程湘衡提出,后來在王應(yīng)奎的《柳南隨筆t)dYY)pF!@r+0jVZ$waK$YJ1%KN@1iJ》中得到進一步闡釋)、“詠UL瑟”說(宋黃朝英等)、“政治影射”說(清#q-M0IAvPsg$6TavicH#Z$L*Uo%twORN u*3*(HlTth9Z8yZ杜詔等)、“寄托不明”說(清屈復)等。20世紀以來“回顧生平兼編集自序”說和LTh$3ecp!waojLV9xF6h9GU(EdpXwtRQFnNcwO5J^9“寄托不明”說得到較多評論家的認可。
原文云“其論‘赫連勃勃蒸土’一條,亦不確當。”《晉書·載記第三十》卷一百三十記載“乃赦其境內(nèi),改元為鳳翔,以叱干阿利領(lǐng)將作大匠,發(fā)嶺北夷夏十萬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起都城。勃勃自言:‘朕方統(tǒng)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tǒng)萬為名?!⒗杂裙で桑粴埲炭瘫?,乃蒸土筑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并筑之。勃勃以為忠,故委以營繕之任?!庇纱丝梢?,“殘忍刻暴,蒸土筑城”所指人物并非赫連勃勃,而是阿利。故,劉攽說法“不確當”。 --!>
原文云“不但解杜甫詩“功曹非復漢蕭何”句,考之未審,為晁公武所糾”,劉攽以為“功曹”當屬曹參,不應(yīng)歸蕭何,則時人多疵議之?!锻醴街痹娫挕芬虞d說云:“《高祖紀》‘何為主吏’,孟康曰,主吏功曹也?!庇謪强伞恫睾T娫挕吩疲骸肮Σ芊菑蜐h蕭何,不特見漢書注,兼《三國志》云為功曹當如蕭何也?!鄙院?,與晁公武同時之汪應(yīng)辰,其《文定集》中《跋劉貢父詩話》亦言其謬。而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亦如之。江吳二氏之說均在晁氏前,《四庫總目提要》只言“為晁所糾”,亦未詳考。
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中山詩話》的品評:
(一)“所載嘲謔之詞,尤為冗雜。攽好詼諧,嘗坐是為馬默所彈。殆性之所近,不覺濫收歟?”
《中山詩話》的主要內(nèi)容是記載當時文壇的一些掌故、趣聞、軼事:如“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條、“王丞相嗜諧謔”條、“太宗晚年,燒煉丹藥,潘閬嘗獻方書”條等。
(二)“其考證論議,可取者多,究非江湖末派、鉤棘字句以空談?wù)f詩者比也。” 1、關(guān)于其考證,《中山詩話》中的語言聲調(diào)考訂,有“司馬溫公論九旗之名”、“白樂天詩云”二條。
2、《中山詩話》中的名物考釋,有“泗州塔”、“古詩云”二條。
3、《中山詩話》中的事典辨證,有“曹參嘗為功曹”條,此為不可取之考證。 --!>
《中山詩話》屬于較早的詩話,在內(nèi)容上,除了對詩歌評論外,還記載當時文壇的一些掌故、趣聞、軼事。如“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條記載:“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謂為村夫子,鄉(xiāng)人有強大年者,續(xù)杜句曰:‘江漢思歸客’,楊亦屬對,鄉(xiāng)人徐舉‘乾坤一腐儒。’楊默然苦少屈。歐公亦不甚喜杜詩,謂韓吏部絕倫,吏部于唐世文章未嘗屈下,獨稱道李杜不已,歐貴韓而不悅子美,所不可曉,然于李白而甚賞愛,將由李白超卓飛揚,為感動也?!痹谠妼W理論上,劉頒認為詩歌應(yīng)當“質(zhì)愿宏壯”、“含蓄深遠”,且立意要高,“詩以意為主,文詞次之?;蛞馍盍x高,雖義詞平易,自是奇作。世效古人平易句,而不得其意義,翻成鄙野可笑?!?/p>
三、劉攽生平:
劉頒,字貢父,號公非。關(guān)于他的生平,《宋史》卷三百一十九,列傳第七十八有記載。另外,在《中國人名大詞典》中也有劉攽的生平簡介。
(一)劉攽的生卒年
《宋史》沒有記載劉攽的生卒年,只記載了劉攽六十七歲去世?!吨袊嗣笤~典》亦沒有考證劉攽的生卒年。
據(jù)宋衍申的論文《劉效與<東漢刊誤>》考證,劉攽生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卒于哲宗元祐(1089年),享年69歲。關(guān)于劉頒生卒年的記載,另見于劉乃和、宋衍申主編《資治通鑒叢論》之《劉攽年譜簡編》。
(二)劉攽的籍貫
《宋史·劉敞傳》中記載“劉敞,字原父,臨江新喻人?!惫剩瑒憺榕R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載劉頒的郡望是中山。
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中山:在江蘇溧水縣東十里?!对椭尽罚撼鐾煤?,為筆精妙?!跺居钣洝罚河置毶?。不與群山相連。前有水源,號為獨水?!雹?/p>
然而,劉敞在《先祖磨勘府君家傳》中言其郡望是彭城:“劉氏之先出楚元王,世為彭城人。西晉末,避胡兵亂,遷江南,其后又遷廬陵,世次皆不明,不可得而知,然猶以彭城為望。”②
據(jù)《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彭城:春秋宋邑?!蹲髠鳌こ晒四辍罚撼臃ニ巍K昔~石復入于彭城。(杜注):宋邑,今彭城縣。即今江蘇銅山縣?!雹燮鋵Α般~山縣”的記載是:“在江蘇溧水縣西南四十里。昔當采銅于此。”④
由此可知,中山在江蘇溧水縣,而彭城縣即今江蘇銅山縣,銅山縣即為江蘇溧水縣。那么,今江蘇銅山縣有中山、彭城、溧水縣等舊名。因此,劉攽的郡望可言為中山,亦可言為彭城。劉敞言自己郡望是彭城,估計是因為自西漢以來,彭城是劉氏的著名郡望。
(三)劉攽的職官
考《宋史》以及《中國人名大詞典》,劉頒曾做過國子監(jiān)直講、員外郎、館閣校勘、判尚書考功、同知太常禮院、知州、中書舍人等官職。
注解:
① 臧勵酥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商務(wù)印書館香港分館,1931年5月,第100頁。
② 曾棗莊 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卷一二九五。
③ 臧勵酥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商務(wù)印書館香港分館,1931年5月,第893頁。
④ 同上,第1134頁。
參考文獻:
[1]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中華書局,1982年。
[2] (元)脫脫等撰,《宋史》(共40冊),中華書局,1977年。
[3]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65年。
[4]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劉攽,《中山詩話》,見283-300頁),中華書局,1981年。
[5] 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共25冊,王全據(jù)揚州詩局刻本點校),中華書局,1960年。
[6] 方賓觀 張元濟等編,《中國人名大詞典》,商務(wù)印書館出版,中華民國十六年。
[7] 臧勵酥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商務(wù)印書館香港分館,1931年。
[8] 劉乃和、宋衍申主編《資治通鑒叢論》之《劉攽年譜簡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9] 宋衍申,劉效與《東漢刊誤》,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8年第4期。
[10] 曾棗莊 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