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
摘 要:鐵凝小說《午后懸崖》結構獨特,內(nèi)容豐富,是一個具有不少修辭價值的文本。本文試從語境差的角度對其進行解讀,分析文本中語境因素之間存在的差異關系,揭示作品中人物之間的語境差、作品人物與讀者間的語境差、創(chuàng)作與解讀間的語境差及其所蘊含的審美價值。
關鍵詞:《午后懸崖》;語境差;審美價值
中圖分類號:I2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 -0000-01
語境,即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換言之,就是言語環(huán)境。[1]語境是一個囊括眾多功能的概念,它本身具有制約、干擾、生成功能等,而這里關注的是語境間的不適應,即語境差現(xiàn)象。
語境差是修辭學語境研究提出的重要概念,為研究語境構成的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新的方法和視角。[2]2000年祝敏青《論文學語境差效應》中提出語境差概念,認為“語境差即各語境因素間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小說語境差是小說審美的重要對象,也是造成小說審美效應的最主要因素”。[3]語境差現(xiàn)象可以表現(xiàn)于作品中各語境因素之間、作品人物與讀者的交際語境之間、創(chuàng)作于讀解、讀解與讀解之間的語境中。[4]
本文將用語境差的有關理論來解讀、審視鐵凝的中篇小說《午后懸崖》,分析文本中的語境差現(xiàn)象及其所蘊含的審美價值。
一、作品中各語境要素之間的語境差
(一)語體上。鐵凝此篇中篇小說的結構奇特,打破傳統(tǒng)意義的小說模式,用一個引子,五段錄音來行文,看似作者的一段采訪錄音稿,造成語體的語境差。
(二)具體內(nèi)容上。
1.小說開頭描述的是“我”在殯儀館告別自己奶奶的遺體,“作為遺屬,我們家的人都流著淚”,下文的描述中讀者可以知道“我奶奶生前是很疼我的”,按這種預期,在告別儀式上“我”應該是悲慟流淚的,但結果是“我”一滴眼淚也沒有,形成了預期與結果的語境差。
2.小說發(fā)生的地點選擇在烈士陵園,“雪松,銀杉,絲柏,法國梧桐,白丁香,紫丁香,還有那些將陵園分割成棋盤狀的整齊油亮的冬青。樹木簇擁著烈士的墓碑,墓碑下是他們的墓穴,一排排隆出地面的長方形墓體從東向西,從南向北一望無際,像士兵整齊的列隊。除了清明,這里可能是整個城市最安寧的地方?!绷陥@中的氣氛是莊重的,而“我”在陵園中目睹了一男一女的皮肉生意,輕佻的氛圍與陵園嚴肅的氣氛形成強烈的反差。
(三)作品內(nèi)人物與人物的語境差。
1.“我”與韓桂心在烈士陵園的初次見面時,“我不認識這個女人”,而韓桂心卻認識“我”,她“叫了聲我的名字,就像所有熟識我的人那樣的叫法”“我知道你,也讀過你寫的幾本書。我知道作家協(xié)會在哪兒,還跟蹤過你幾回,知道你常來這兒”。這兩位人物之間的交際存在不平衡,存在語境差。
2.市長陪同外省參觀團來北京路幼兒園參觀時,韓桂心走到客人面前大聲講述爬山的故事,小說中不同的聽眾也各有各的理解?!霸谝粋€中午,我午睡起床之后來到一座山上……”張美方媽媽一聽就聯(lián)想到了韓桂心在滑梯上推下陳非,致其死亡的血腥一幕。韓桂心這樣描述張美方媽媽反應:“她的臉‘刷’地變白了,我還看見她幾乎站立不住,她的身子微微晃著。她仿佛知道我要講什么,她一定猜出了我要講什么?!碑旐n桂心繼續(xù)講:“我來到一座山上,山很高,比天還要高,我就……我就……”的時候,“張美方媽媽的臉已經(jīng)成了一張白紙,她艱難地把食指豎在了蒼白的唇上?!睅追昼妰?nèi),韓桂心妥協(xié)了,她繼續(xù)說:“我就……我就從山上下來了?!倍鴱目腿藗兊慕嵌葋砜矗n桂心認為他們肯定覺得這小孩講的故事情節(jié)“莫名其妙,但大家還是很客氣地鼓了掌。有人稱贊了我的想像力,說‘山比天高’,這就是想像力。市長還抱住我吻我的臉蛋兒,并送給我一盒十二支裝的彩色蠟筆?!惫适碌闹v述者與聽者三方中,只有韓桂心這一講述者和張美方媽媽這一聽眾真正理解故事的實情,而同樣作為聽眾的客人一方,和韓桂心以及張美方之間存在語境差,并未真正了解故事的本質,而只從孩童天真的想象出發(fā)來理解故事本身。
二、作品人物與讀者的交際語境之間的語境差。
(一)在錄音三部分,“我”再次目睹一對男女,“女的就是前兩天在劉愛珍烈士墓上做皮肉生意的那位,男的已經(jīng)換了他人”,此情此景,作為讀者的我們,在“我”前面的描述中,已經(jīng)明白了這對男女即將在陵園中的所作所為,同時也明白“我”此時走神的原因。而韓桂心并不理解,也不明白“我”在看什么,她與作為讀者的我們也同樣存在語境差。
(二)在韓桂心兩次對不同的客人講述爬山的故事時,讀者作為另一方的聽眾,與韓桂心及張美方媽媽是共通的,都明白爬山故事并不僅僅是客人們所認為的小孩賦予想象的略帶“莫名其妙”的故事,而是有它編纂而成的成因,爬山故事和那個午后的可怕的事件極其相似。此時,客人與讀者的交際語境之間存在偏差。
三、創(chuàng)作與讀解、讀解與讀解之間的語境差。
創(chuàng)作與讀解語境的差異可以表現(xiàn)為時代、空間、地域差異諸方面。當讀解者與作品中的各時空語境要素不處于同一個層面時,差異就產(chǎn)生了。讀解者的身份、文化素養(yǎng)、審美觀念等也可能造成讀解與創(chuàng)作的差異。[5]作者在構思這篇小說時,當然并不僅僅為了展現(xiàn)這幾段錄音而已,她所要傳達的內(nèi)涵,不一定會被讀者完全領會。不同的讀者群,對于小說的理解不盡相同,這就形成讀解與讀解之間的差異。
四、文本中的語境差現(xiàn)象所蘊含的審美價值。
文學作品中的語境差具有特殊的審美效應,這一審美效應體現(xiàn)在語境系統(tǒng)內(nèi)的自我調(diào)節(jié)。有了語境各因素的調(diào)節(jié),不平衡就轉化為平衡,并生成美學信息。即在語境差異的表象下,隱含著內(nèi)在的和諧,從而表現(xiàn)出審美信息。[6]語境各要素之間的不平衡只是表層現(xiàn)象,而在深層次達到平衡。不平衡是因為語境差解構了原有的語境協(xié)調(diào)規(guī)律,形成陌生感,但在缺失中重塑了另一層面的圓滿。
《午后懸崖》[7]正有這樣的審美效果。烈士陵園該有的莊重氣氛極不協(xié)調(diào)的皮肉生意、女主人公韓桂心那荒唐的記憶及其之后一系列否定記憶的荒唐舉動、韓桂心與自己的母親張美方之間的稱呼等,看似荒唐,與該有的氣氛很不協(xié)調(diào),但究其內(nèi)涵,我們又可以發(fā)現(xiàn)其協(xié)調(diào)之處,正是那樣一個大煉鋼鐵的瘋狂時代,才鑄就這一系列荒唐的人和荒唐的事。這些荒唐的表現(xiàn)正那個時代的真實展現(xiàn),將這些人物和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置于那個大環(huán)境、大背景之下,又是協(xié)調(diào)和諧的,正是那樣的環(huán)境才塑造了一群鮮活的人物,促使這些所謂荒唐的事件的發(fā)生。作者行文的目的就在于通過小說的視角揭示一個不正常的時代的那些人性的陰暗面,對其進行探尋和拷問,完成對人性、對時代的審判。
參考文獻:
[1] 祝敏青.文學語言的多維空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2] 劉艷.史鐵生《命若琴弦》語境差解讀[J].劍南文學,2009(10).
[3] 祝敏青.論文學語境差效應[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0(9).
[4] 祝敏青.小說辭章學[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0.
[5] 陳勤.魯迅《過客》語境差的審美價值[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1).
[6] 祝敏青.文學語言的多維空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7] 鐵凝.午后懸崖[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