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將以約翰·厄普代克作品《AP》為例,借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主要是人格結(jié)構(gòu)理論,對本劇中人物進行全面分析。通過對劇中人物角色尤其主人公薩米性格分析,本文向讀者揭示了導致其這樣性格的原因,就外因而言,歸根于美輪美奐的現(xiàn)實社會;而內(nèi)因,則是薩米的軟弱不能抵制誘惑。得出結(jié)論:薩米性格貪婪軟弱,是內(nèi)外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人類應當協(xié)調(diào)本我和超我,做到自我。
關(guān)鍵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自我;本我;超我;欲望;性格;薩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1.簡介
《AP》講述了一個19歲年輕小伙因不滿其經(jīng)理楞格爾對三個走進AP的泳裝少女的批評而憤然辭職的故事。約翰·厄普代克是當代美國文學家,其短篇小說《AP》,反應美國真實歷史,因此自發(fā)表以來,引起不少學者關(guān)注。例如哈旭嫻便是從個人需求與社會準則的矛盾沖突方面進行解讀(2002),而姚石則是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出發(fā)(2008),高紹邦,從社會道德角度來分析(2002)。而本文則使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jié)構(gòu)理論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欲望。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jié)構(gòu)理論由三部分組成: “本我”、“自我”與“超我”。 他在《精神分析論》中這樣解釋自我、本我和超我:人類的自我、本我和超我從未停止過斗爭。本我由本能和欲望構(gòu)成,擁有強大力量;自我充當內(nèi)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調(diào)解者,按照“現(xiàn)實原則”協(xié)活動,調(diào)本我和超我;而超我即外部環(huán)境,代表一切道德約束。(1920)
性欲(也稱力比多)是人的本能,按“快樂原則”活動,因此,本我代表著人類無止境的欲望,滿足人類本能的欲望,這必然危害社會。相反,象征文明和法律的超我,以“道德”為原則,約束人類社會。自我,代表理性,抗衡著這兩種力量,不與超我沖突,同時又能滿足本我的需要。
本文主要通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對《AP》中人物性格和欲望進行分析,尤其主人公薩米的性格以及造成這種性格的原因。
2.本我——少女和薩米
少女們其實目的不在購物,而是炫耀曼妙的身姿。她們明知身穿泳衣逛超市的行為傷風敗俗,面度楞格爾的批評她們表現(xiàn)出的不安足以說明她們故意如此。她們內(nèi)心渴望異性的關(guān)注,便在購物時矯揉造作、緩慢扭捏,讓異性神魂顛倒,但最后只買了4角9分的鯡魚小吃。她們不顧社會禁忌,忽視社會道德——超我,滿足了展現(xiàn)人體之美和吸引異性眼球的欲望和快樂,可謂是三位少女本我的體現(xiàn)。
薩米的性格同少女類似??吹缴倥畟兊牡谝谎劬捅┞读怂_米對異性的興趣。他本能的被少女們的胴體吸引,以至于忘記自己的本職工作并遭投訴。他默默注視三位少女,大膽窺視她們每個部位。特別是“女王”,薩米的描述流露出對她的愛慕。這是薩米的本我——對“女王”的性欲。 此外,當“女王”說“我媽媽讓我買罐鯡魚小吃”的時候,薩米開始幻想“女王”家人優(yōu)雅奢靡的上層社會生活,聯(lián)想自己簡單無味的生活方式,強烈的對比下,薩米更加愛“女王”了。但是,薩米期望著通過與“女王”結(jié)合改變命運,從此錦衣玉食,歸屬上層社會。薩米強烈的物欲——本我也說明了他的性格。 --!>
3.超我——楞格爾
楞格爾是主日學校的教師,也是AP的經(jīng)理,他扮演著道德監(jiān)督者和權(quán)威維護者的角色。對于三位泳裝少女,他并沒有苛刻責難,而是以教師的口吻說:“姑娘們,這里不是沙灘?!倍芭酢狈磽艉娃q解時,他耐心地說:“姑娘們,我不想與你們爭吵,這只是我們的章程?!崩愀駹柵σ龑Ш图s束少女,避免其違反社會道德準則。
面對楞格爾對“女王”的批評,薩米以“我不干了”的姿態(tài)來回擊。但是薩米沒有責備薩米的無理取鬧,相反,給了他一次迷途知返的機會:“你剛才說什么?”但是薩米辜負了楞格爾的用心,堅持辭職。這時楞格爾仍然對他抱有幻想,提醒他辭職以后的生活意味著什么。頑冥不化的薩米最終還是毅然決然的走了。楞格爾好像天使,寬容又耐心,牢記社會道德準則,又不忘挽救他人。因為,楞格爾是小說中超我的代表。
4.自我——斯托克西、商場里的顧客
“哦,爹呀,我覺得頭暈的慌?!边@是斯托克西看到“女王”時的一句話,說明他也本能的對少女的胴體感興趣。但是作為已婚男士和兩個孩子的父親,家庭的責任感使他的理智迅速戰(zhàn)勝了本能的欲望,眼睛從少女身上移開,淡淡的問了句“都過去了嗎?” AP中的顧客最初都少女感興趣,但隨之意識到這是傷風敗俗的行為,抑制了自己的本能。顧客都少女的媚態(tài)故作不見,繼續(xù)購物。因此,斯托克西和顧客遵循現(xiàn)實原則的行為,是自我的最好詮釋。
5.薩米性格和欲望的原因
薩米這樣的性格不是沒有原因,本文將造成薩米性格的原因分為外因(現(xiàn)實太過誘惑)和內(nèi)因(薩米自身軟弱)。
5.1 外因:現(xiàn)實太過誘惑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商品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增強了人們的購買力。受到日益增長的物質(zhì)主義的影響,薩米幻想“女王”家的富有,憧憬上等社會。這是他愛慕“女王”的原因之一。事實上,薩米的問題就是由現(xiàn)代美國資本主義追求自我的物質(zhì)生活現(xiàn)在造成的。
單調(diào)乏味的小鎮(zhèn)生活和美輪美奐的外部世界,都影響著薩米的性格和欲望。商場“就坐落在城鎮(zhèn)的中心”,距離沙灘有五里地遠。城鎮(zhèn)的人們維護著既定的價值觀和社會秩序,因此當三個大膽叛逆的泳裝少女出現(xiàn)時,城鎮(zhèn)人鄙夷這種不道德的行為。
5.2 內(nèi)因:薩米自身軟弱
薩米對商場物品的擺放順序倒背如流,知道斯托克西已婚還有兩個孩子,還熟悉很多顧客的購物風格,說明薩米在AP工作已久到生厭。如他把顧客稱作“綿羊”和“家庭奴隸”,以區(qū)分自己和這些被馴服的沒有追求精神的人們。
這時,當少女們走進AP時,他開始急于逃離這個地方,因此在面對 “女王”的誘惑,薩米的超我全然不見蹤影,將所有道德準則置于腦后,完全讓本我主宰。人類走向自我毀滅的一個內(nèi)在原因就是人類的本能欲望。沖動和軟弱注定給薩米帶來迷茫的未來,而不擺脫欲望,他也注定走向悲劇。因此可以說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痛苦源于欲望強烈而又缺乏抵制欲望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觀。
6.結(jié)論
從該短篇小說,尤其是薩米和少女們的經(jīng)歷中,我們得出結(jié)論:人類不能完全本我而忽視超我,否則將走向自我毀滅。不能一味追求性欲和物欲,也并非要達到楞格爾的超我境界。因此,最好的選擇便是協(xié)調(diào)兩者,做到自我,既能滿足人類本能需求,又不違反保障社會秩序的法律法規(guī)。
參考文獻:
[1] 高紹邦.從社會道德視角看短片小說AP[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
[2] 哈旭嫻.直覺與習俗的撞擊——簡析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說《AP》主題[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
[3] 姚石.超越之維的喪失——對《大西洋—太平洋食品商場》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解讀[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09..
[4] 王譽公.美國經(jīng)典短篇小說選[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730-738.
[5] Freud Sigmund.(1920).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M].G.Stanley Hall.Authorized Translation with a Preface.New York: Horace Liveright,Inc.
[6] http://www.17xing.com/room/diary/detail.html diaryid=1086431userid=1211436000
[7] 弗洛伊德,1984,《精神分析引論》,商務印書館。
[8] 弗洛伊德,1996,《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