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魯迅作品中的配角兒童,雖然刻畫不多,但卻是不可缺少的。魯迅以一個憂國憂民的思想家的眼光探視中國的國民性,并以先覺者敏銳的眼光揭示:昏庸的群眾因愚昧麻木而成為可悲的看客,歷史的積淀使幼小無辜的孩子不僅承受了這苦難的命運并繼承了造成這苦難的愚昧麻木。
關(guān)鍵詞:魯迅;兒童;承受者;繼承者
中圖分類號:I210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作為一個偉大的民族戰(zhàn)士,魯迅一生都在為民族解放而奮斗,他用他手中的“投槍”創(chuàng)作出了孔乙己、狂人、祥林嫂、魏連殳、單四嫂子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人物形象,這些形象都在為他的理想而跳躍著最耀眼的光芒。但不可否認(rèn)他作品中處于次要地位的配角——兒童,同樣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魯迅在他的作品中刻畫了許多的兒童,雖然大多僅僅出現(xiàn)了幾筆,但這簡單幾筆就將這些孩子在這個“吃與被吃”的歷史上所面臨的處境描寫了出來。魯迅以此表達(dá)了他對這個腐朽的社會對無辜孩子在物質(zhì)和精神上雙重戕害的憤懣。
魯迅出生于一個有著百年歷史,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的幼年生活可以說是很幸福的。十三歲時,祖父因科場案發(fā)而被下獄,魯迅兄弟避難鄉(xiāng)下,父親久病不愈,隨之是長輩的怨恨,親友的辱罵,同族的傾軋,世人的冷眼。坎坷不幸的童年使他很早的在飽嘗世態(tài)炎涼中認(rèn)識了社會和人性的丑陋和卑劣,魯迅少年時代的特殊經(jīng)歷成為了他關(guān)注兒童命運的起點。在魯迅的作品中,雖然也不乏對淳樸善良的兒童形象的歌頌,但更多的是批判和揭露。在魯迅筆下,兒童成為了苦難的承受者,他們不僅物質(zhì)生活極其匱乏,而且精神生活同樣受到壓抑,在他們還沒有成熟的時候,就已經(jīng)在封建歷史根深蒂固的集體無意識中淪為了愚昧麻木與封建迷信的犧牲品和幫兇。
魯迅小說中的兒童,大多在無意識間淪為了封建勢力下的祭品,成為了那個時期最無辜的苦難承受者。如《藥》中的華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飯,大粒的汗從額上流下,夾襖也貼住了脊心,兩塊肩胛骨高高凸起,印成一個陽文的‘八’字?!庇纱丝梢钥闯鏊且粋€已經(jīng)被疾病折磨的不成樣子的孩子。他的父親華老栓為了給他治病,用他們辛苦賺來的血汗錢買回沾染了革命者夏瑜鮮血的“人血饅頭”給他治癆病。華老栓懷揣著人血饅頭,“仿佛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別的事情,都已經(jīng)置之度外了,他現(xiàn)在要把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獲許多幸福?!比A老栓同他周圍的人都愚昧麻木的相信只要有了人血饅頭就能治好小栓的病,同樣的,小栓“撮起這黑東西,看了一會,似乎拿著自己性命一般,心里說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開了,焦皮里面竄出一道白氣,白氣散了,是兩半個白面的饅頭?!欢喙Ψ?,已經(jīng)全在肚子里了,卻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張空盤?!彼粤巳搜z頭卻茫然的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只是“木偶”一樣聽從父母的安排?!叭搜z頭”最終沒治好華小栓的病,而華小栓終于還是病死了。華小栓表面上是死于病痛,實際上卻是死于父母和周圍人的愚昧和封建迷信?!蹲8!分械陌⒚?,他死的令人心寒。由于生活所逼,阿毛過早的分擔(dān)了家庭的重負(fù)。兩三歲的幼童,竟能對母親的話“句句聽”,這是何等難能可貴。但他被狼吃后,不但沒有得到周圍人的一聲悲啼,更成為了人們看熱鬧、聽故事以達(dá)到滿足自己的空虛和無聊的工具。而聽過之后,也就感到了厭倦,人性的冷漠無情在此得到了驚人的表現(xiàn)。
魯迅筆下這些可憐無辜的孩子,在周圍人冷漠麻木的對待下,過早的成為了封建道德、封建迷信下的祭品,他們的父母、周圍看熱鬧的人群,這些人在幾千年封建歷史積淀下,早已成為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麻木的人。他們的行動都無意識的傳承著歷史上的封建迷信與愚昧麻木,而他們的孩子,則成為了他們封建迷信和愚昧麻木的承受者,毫無意義的死去了。
魯迅在他的作品中不僅寫了苦難的承受者,同時又寫了一批受歷史和環(huán)境所影響而成為新的如他們父母一樣的麻木的繼承者。在小說《示眾》里,魯迅用形象生動的筆墨刻畫了幾個不同的小看客。賣包子的十二歲的胖男孩,在炎炎夏日里,他昏昏欲睡地細(xì)著眼,可當(dāng)對面馬路邊剛出現(xiàn)“淡黃制服的掛刀的面黃肌瘦的巡警”和“一個穿藍(lán)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時,他睡意全消“像用力擲在墻上而反撥過來的皮球一般,他忽然飛在馬路的那邊了?!苯又?,他擠在人群的最里面看犯人的臉、白背心和上面寫著的一行行不認(rèn)識的字。當(dāng)他看到被示眾者正研究著一個讀他白背心上字的禿頭時,他便也跟著研究,當(dāng)人群中擠進(jìn)一個與他年齡相仿的學(xué)生時,他又去看學(xué)生,后來又隨著學(xué)生的眼光去看紅鼻子胖大漢的奶子和奶頭四邊幾根很長的毫毛,最后由于看得興起而忘了賣包子,被掌柜的在人群中一掌幾乎打到。而那小學(xué)生按著自己雪白的小布帽,也向圍觀示眾的人群中擠去,這個學(xué)生受過教育是人群中除了禿頭老頭外識字最多的一個人,但他卻偏偏不看犯人白背心上其他人看不懂的字,只顧出神地盯著胖大漢的奶頭。而最令人可悲的卻是老媽子抱在懷里的小孩子,當(dāng)這個小孩子被人碰了一下嚷著要回去時,老媽子卻把他轉(zhuǎn)過身來,面對著被示眾者的白背心,一手指著說:“啊,啊!看呀!多好看哪!……”如此幼小的一個孩子,卻因老媽子把這無聊的示眾當(dāng)成一件好看的東西而灌輸?shù)胶⒆拥男睦铮@個孩子的未來可想而知。
兒童是一個人人性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也是一個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基礎(chǔ),在這樣一個成長的重要時期,他們被環(huán)境和封建麻木的父母用自身的行動教育成了一個又一個象他們父母一樣麻木的吃人者與看客。魯迅以一個憂國憂民的思想家的眼光探視中國的國民性,并以先覺者敏銳的眼光揭示:昏庸的群眾因愚昧麻木而成為可悲的看客,歷史的積淀使幼小無辜的孩子承受了這苦難的命運并繼承了造成這苦難的愚昧麻木?!犊袢巳沼洝分械摹皭汉莺莸目粗摇钡囊换镄『⒆印ⅰ栋坠狻分衅邆€學(xué)生對于落榜的先生陳士成的“小覷”、《長明燈》中從嘴里吐出清脆的一聲“吧”的孩子等等,他們本應(yīng)是未來的主人、是民族的希望,但他們被生存環(huán)境和身邊的愚昧無知、麻木迷信所毒害,變成了同他們父母一樣沒有靈魂,沒有意識的“吃人者”。魯迅這些形象的塑造,是對社會提出的最有力的控訴。在《故鄉(xiāng)》中,他把少年閏土描寫成一個活潑可愛的生命,是魯迅生命中的“小英雄”,但在經(jīng)歷了30年的艱難生活之后,“小英雄”變成了一個面貌蒼老、靈魂呆滯的“木偶”。強烈的對比,憤怒的揭露了社會對美好人性的戕害,這也使魯迅看到了孩子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重要。他不愿看到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在物質(zhì)與精神的雙重壓榨下變成封建勢力“吃人”的幫兇。所以在《狂人日記》的最后,他借狂人之口發(fā)出“救救孩子”的吶喊,希望以此挽救那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孩子作為生命的延續(xù)、時代的承接,作為一個民族的未來與希望,如果繼續(xù)這樣因襲著幾千年固有的“吃與被吃”的歷史,那么國家將隨著這些愚昧麻木的小繼承者走向滅亡。
參考文獻(xiàn):
[1] 魯迅.《吶喊》.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9年版
[2] 魯迅.《彷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