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20世紀初中國處于動蕩不安的環(huán)境之中,知識分子被現實的、形而下的問題牽著鼻子走,無暇思索形而上的人生意義,這樣在知識分子形象中所蘊含的一些蒼涼感、猶豫感、彷徨感就值得珍視。他們一時墜入了迷茫,而且陷入了人格堅守與躋身世俗的兩難境地中,其靈魂的掙扎便顯示出一種新的人性內容和人格姿態(tài)。
關鍵詞:堅守、彷徨、權利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1
20世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發(fā)生激烈碰撞與磨合的重要時期,在中西文化猛烈碰撞與交流之際,中國社會在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①對于中國的知識分子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很快地完成了自身角色、人生目標和社會地位等方面的重大轉變。我們要考察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tài)也無法離開他們生活的“時代精神背景”。他們無法回避所處的生活時代,特別是歷史的精神背景,讓中國知識界遭受了精神苦難。②在知識分子題材小說中展現出來的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存與精神處境,一方面對知識分子遭遇過的那段歷史苦難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反省,真實再現了沉重、尷尬、凄慘、荒唐等前所未有的歷史處境:物質的匱乏、生存的恐懼、精神的萎糜、不守規(guī)則的政治迫害等等;另一方面也表現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歷史的特殊時刻把求生作為第一要務,并且把它作為應對生活的唯一選擇。
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群體,經歷了革命時代、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的歷史滄桑,終于又在世紀末與如火如荼的經濟發(fā)生了激烈的相遇。其實,任何一種相遇,都是對知識分子的考驗和挑戰(zhàn)。90年代是知識和經濟交叉的年代,一個人要在世俗強權中仍保持那塊圣潔之地,他就只有不停地分裂自身,不停地進行高難度的靈魂操練,才能在這個社會立足,堅持下去。③面對社會體系發(fā)生變化,物質享受的誘惑,知識分子的人格操守和啟蒙理念便開始動搖、彷徨,追求物質體現也滑向世俗。物質時代,欲望膨脹,消費人生,使不少知識分子由堅守滑向了世俗化、低俗化。他們的先鋒意識消失了,美好形象消解了,精神堅守出現了動搖。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政治經濟原因,眾多的知識分子掉進進權力體制的陷阱,如閻真的《滄浪之水》中池大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每個人都圍著權利為核心,人性的弱點無疑在權利中暴露出來,利己的欲望是人性內心深處的根,知識分子在這面前只有無奈和失敗,但又不能與之對抗。在巨大現實力量的籠罩和推動下,池大為認識到信念的虛幻,自身覺悟的重要。自我存在價值這個事實無法摧毀的。我不在堅守自己,我解放自己,我感到了一種墮落的快意和恐懼。這樣的反思瓦解了他的信仰,使他作為知識分子的堅守失去了基礎。在這種腐敗的體制下,知識分子沒有精神抵抗力,掌權者只負責,獨斷專權,一手遮天,一切原則都成了說法。池大為的生命里出現了抵抗——徘徊——投降——“新政”——墮落五步復雜而又曲折的人生,盡管抵抗與投降的斗爭始終是它最鮮明的標志,但在每一個階段又有著不盡相同的表現方式又是兩兩相對的矛盾。從這些矛盾形式當中,可以看出知識分子在社會與歷史轉折時期內心的痛苦、焦慮與精神的裂變。池大為的蛻變過程其實就是他追逐權力的過程,在經受打擊和折磨之后,權力是所有欲望中的王者和霸者,權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掌權者的所有欲望,一個人如果獲取了權力,那么,其他利益就會輕易獲得。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發(fā)現權力給池大為帶來的不僅是物質的豐厚,更為重要的是為他帶來了渴望以久的自尊和威嚴。然而,池大為在獲取物質和權力的同時,逐漸放棄了對知識分子道德操守、人格獨立、歷史使命感和道義感等精神傳統(tǒng)的堅守?!爱斕搨纬闪艘粭l規(guī)則,人就不再會有虛偽感,也不會有心理壓力,不過是按規(guī)則辦事罷了,社會也因此對一些事情視而不見。④”池大為的心理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
《滄浪之水》中的知識分子池大為,在精神世界與世俗世界的沖突中,放棄了講究人格操守、重義輕利的知識分子的精神規(guī)定性和注重責任意識、承擔精神的身份規(guī)定性,選擇了代表權力和金錢的世俗世界,從精英意識浮游到世俗意識,從邊緣狀態(tài)浮游到權力的中心地帶,最后墮落成官僚??梢哉f,池大為的這一蛻變預示了當代知識分子踏上了精神漂泊的征途。池大為從堅守到蛻變,很好地證明了人精神的時代性墮落。池大為在沒有蛻變以前,可以說是一個自我文化根性的守護者和踐行者。閻真在小說結尾的設計:“我(池大為)仰望星空,一種熟悉而陌生的暖流從心間流過,我無法對它做出一種準確的描述。風嗚嗚地從我的肩上吹過,掠奪我,從過去吹向未來,在風的上面,群星閃爍,深不可測。⑤”從此可以看出,池大為寄望未來的知識分子蛻變后的精神漂泊。當上廳長之后的池大為,雖然維護了他的個人威嚴,實現了對名利的占有,可是從根本上講,他的靈魂深處是虛空的。這主要是由于一個人如果物質生活提高了,各種名利又得到了滿足,同時又缺乏基本的道德約束和責任感,必然會流為放縱和狂蕩。這種狂蕩的最終結果就是生活毫無目的,精神毫無寄托,整個生活都陷入了像鐘擺一樣漫無目的的飄蕩之中。也許,“池大為們”會一直沉淪下去,也許會在掌握了足夠的物質資源之后,又重新回到知識分子陣營中。但有一點就是這類知識分子在沒有找到新的精神資源之前,他們的精神是漂泊的,處于不斷徘徊與回望的狀態(tài)?!拔覀冊诓恢挥X中失去了精神的根基,成為了漂浮一族?!雹?/p>
在知識分子群體中,有堅守理想的,有失落彷徨的,也有徹底絕望而肆意追逐欲望的,從整體上來說,這段時期的知識分子在精神狀態(tài)上集中表現為迷惘、失落、虛無和絕望?!笆袌鏊且环N經濟結構,又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它消解了終極,消解了知識分子。它還是一種人生觀,活著你得去掙錢!有市場就沒有終極,市場把一切都平面化、現世化了,我們的生命失去了想象的空間,誰都明白要面對自己,要抓住今天。大概念變了一切都變,刻薄就是深刻。⑦” 是文人心態(tài)的失落使知識分子們徹底走向了頹敗和墮落,在轉型期失去了原有的崇高與尊嚴,在世俗欲望中失掉了知識分子應該有的人格精神。他們本能欲望占據了他們心理的主要位置,而知識分子道德和精神傳統(tǒng)的底線被欲望烈馬驅使,讓他們從知識分子的價值體系中脫離出來,成為欲望的追逐者。
注解:
① 羅寬海.《知識分子的生存境遇及其精神狀態(tài)——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湖南師范大學
② 羅昌智.《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題材小說的主題擅變》.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6月
③ 殘雪.一種特殊的小說[ J].大家雜志,2003
④ 閻真《滄浪之水》第194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年版
⑤ 閻真《滄浪之水》第532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年版
⑥ 閻真《滄浪之水》第51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年版
⑦ 閻真《滄浪之水》第405頁,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年版。
參考文獻:
[1] 殘雪.一種特殊的小說 .大家雜志,2003
[2] 閻真.《滄浪之水》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
[3] 羅昌智.《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題材小說的主題擅變》.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6月
[4] 羅寬海.《知識分子的生存境遇及其精神狀態(tài)——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知識分子題材小說》.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