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瞿穎,女,湖北黃梅人,講師,現(xiàn)為武漢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外語學(xué)院教師。
(武漢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湖北 武漢 430074)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9-0000-02
胡壯麟(1994)認為,語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約束的在一定環(huán)境下表示完整語義的自然語言,目的是為了通過語言這個媒介實現(xiàn)具體的交際任務(wù)或完成一定行為。在交際形式上,它既可以為獨白,又可為對話;在篇幅上,既可為一句,一首詩,又可為一篇一卷??傊Z篇 “一段有意義,傳達一個完整信息,邏輯連貫,語言銜接,具有一定交際目的和功能的語言單位或交際事件。翻譯是把一種語言的信息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使通曉不同語言的人能通過原文的重新表達而進行思想交流。翻譯過程是語際轉(zhuǎn)換過程。在轉(zhuǎn)換過程中,雙語對比在自覺不自覺地進行著。通過對比,掌握英漢語之間的差異,掌握話語轉(zhuǎn)換的規(guī)律,在翻譯交際活動中充分表達原語的不同層次的意義。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要確定兩種語言的表達法是否對應(yīng),翻譯者必須對兩種語言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對比分析,找出它們的異同,從而在翻譯實踐中自覺運用這些特點,準確地表達原文內(nèi)容。翻譯的對象是語篇。孤立的字,詞,句脫離語境,僅含潛在的或普遍的意義。只有具體的語境才能賦予字,詞,句具體的含義。所以,具有完整信息的語篇才是翻譯的對象。因此,進行兩種語言的語篇對比分析,無疑竟有助于提高英漢翻譯質(zhì)量,有助于語言交際。
英漢互譯的一切翻譯理論、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漢兩種語言的對比上?!罢Z言之間的比較源遠流長。自有語言研究以來,就有語言之間的比較,不同的語言之間的比較與語言研究可以說是同時開始的”。 而翻譯將一種語言的言語產(chǎn)物,在保持意義不變的情況下,改變?yōu)榱硪环N語言的言語產(chǎn)物的過程,總是離不開對這兩種語言進行對比。因為“翻譯理論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wù),即反映翻譯中的重要規(guī)律,必須首先明確原語中譯語表達同一意義在方法上的異同,并在此基礎(chǔ)上,找出處理其不同之處的最典型的方法(翻譯技巧),這一任務(wù)就其實質(zhì)來說,是對比語言學(xué)的任務(wù)”??梢妼煞N語言進行的對比分析在翻譯過程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它對翻譯的質(zhì)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 螺旋式與直線形
總體說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呈螺旋式。而英美人的思維模式是直線形。這從根本上講是中西方各自重綜合與重分析的思維習(xí)慣的表現(xiàn)。所謂直線形,就是先表達中心意思,點明主題,再由此展開,從而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即英文所說的develop,后面的意思都由前面的語句自然引出。而中國的螺旋式,多以“起,承,轉(zhuǎn),合”為基本框架?!捌稹本褪窍乳_頭,宣稱主題的重要性或介紹主題產(chǎn)生的背景。接著“承”和“轉(zhuǎn)”,也就是進一步發(fā)展主題,最后“合”,回歸到主題,是語篇的高潮。例1:The village of Marlott lay amid the northeastern undulations of the beautiful Vale of Blakemore or Blackmore aforesaid,an engirdled and secluded region,for the most part untrodden as yet by tourists or landscape-painter,though within a four hours’ journey from London.(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前面說過的那個美麗的布雷谷或布萊谷,是一處群山環(huán)抱,幽靜偏僻的地方。雖然離倫敦不過四個鐘頭的路程,但是它的大部分不曾有過游歷家和風(fēng)景畫家的足跡。馬勒村就在它東北部那塊起伏地帶的中間。
這是英漢語篇不同模式的典型例子。英文開篇直截了當(dāng)以主題“馬勒村”為重心,說明它所處的位置,即而提及布雷谷,并由此展開,向外進一步擴展,指出布雷谷與倫敦相距不過四小時路程。有全文中心“馬勒村”逐漸向其它散開,讓讀者一開始便明了全文要敘述的中心;而中文譯文則以先以與“馬勒村”有關(guān)聯(lián)的布雷谷為切入點,以此已知信息為背景著重介紹,渲染它的美麗,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再到倫敦,最后才歸入重心,回到近旁的“馬勒村”,指出它就在布雷谷中間,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
二. 銜接與連貫
銜接和連貫是語篇的兩大重要特征。語篇的銜接依靠語法和詞匯兩大手段實現(xiàn)。它的連貫則倚重邏輯推理或直接判斷。在結(jié)構(gòu)形式上,漢語語篇多句內(nèi)與句內(nèi)的直接組合,在形式上缺乏顯性的銜接手段。但通過邏輯推理或直接判斷,語義是連貫的;英語民族長期堅持“主客二分”,清晰明確的邏輯性的直線思維。語篇結(jié)構(gòu)形式多為句與句的有序排列,列式上照應(yīng)指稱,銜接上嚴謹,語義上脈絡(luò)清晰,一意貫穿直到篇末。
1. 連接詞
(1)英語在句法形式上多使用連接詞將句子(或分句)銜接起來。而漢語多靠意義上的銜接,而不一定以來連接詞語。因此,譯者在將漢語譯入英語時,可相應(yīng)地增補連接詞以更符合英語的習(xí)慣,避免翻譯腔。
例2: 放下屠刀,血債血還
譯1:Put down your evil arms,blood for blood.
譯2:Put down your evil arms,or blood for blood.
譯文1為通順的英文,但一經(jīng)推敲,則可知它是漢語語篇結(jié)構(gòu)模式的翻版,句與句直接組合,中間沒有任何銜接手段。語義含蓄而不太顯露,而譯文2句間結(jié)合處使用or一詞為顯形的邏輯連接手段,語義轉(zhuǎn)折明顯透徹,更符合英語語篇結(jié)構(gòu),英文味更濃。例3:饑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伙食之正也,饑渴之害也。
The hungry think any food sweet,and the thirsty think the same of any drink,and thus they do not get the right taste of what they eat and drink.The hunger and thirst,in fact,injure their palate.這兩句的比較使我們發(fā)現(xiàn),漢語除了一個“是”字和前兩句語法同構(gòu),全靠語義邏輯成篇。英譯中必不可少地增添了and ,and thus,they,in fact,their等,才能使語義連貫起來。
(2)英語中運用連接詞來表明句與句之間語義上的聯(lián)系。這些連接詞從形式上可分為詞,短語和分句;從意義上看,又分為表示列舉,增補,轉(zhuǎn)折等不同類別。但僅僅看連接詞,有時還難以確定邏輯聯(lián)系,因為有的連接詞可以表示好幾種意義。在這種情況下,譯者要正確理解連接詞的意義,從整體上把握語篇的邏輯關(guān)系。
例4:Once upon a time Angel had been so unlucky as to say to his father,in a moment of irritation,that it might have resulted far better for mankind if Greece had been the source of the religion of modern civilization,and not Palestine; and his father’s grief was of that blank description which could not realize that there might lurk a thousandth part of a truth,much less a half truth or a whole truth in such a proposition.
有一回,安琪不幸在一氣之下,對父親說,假若現(xiàn)代文明的宗教起源于希臘,而不是根源于巴勒斯坦,那對人類來說,結(jié)果也許會好得多。做父親的一聽這話,真是痛苦得難以形容,想象不出這種看法還會含有千分之一的真理,更不用說百分之五十或百分之百的真理了。
這里,兩個and所表示的都不是其最常用的并列關(guān)系。第一個and 在這里表示的是轉(zhuǎn)折關(guān)系,第二個則表示結(jié)果。要確定這幾句話的邏輯聯(lián)系,只能通過對各句意義的分析。譯文準確地把握住了這一點,把第一個and譯成“而不是”,把各句間的邏輯關(guān)系表現(xiàn)出來了。
2. 指稱詞
漢語主題顯著。而英語主語顯著。在漢語語篇中,如果主題十分明確的話,并不一定要在形式上體現(xiàn)出來,或者可以采用無指稱的照應(yīng)方式。而在相應(yīng)的英語語篇中,則需要重復(fù)使用一些代詞來充當(dāng)句子的主語。
例5:柯靈,生于1909年,浙江紹興人。中國現(xiàn)代作家,1926年發(fā)表第一篇作品敘事詩《織布的婦人》。1930年任《兒童時代》編輯,1949年以前一直在上海從事報紙編輯工作,并積極投入電影,話劇運動。解放后,曾任《文匯報》副總編輯?,F(xiàn)任上海電影局顧問。
Ke Ling was born in Shaoxing,Zhejiang Province in 1909.He is a modern Chinese writer.His first writing,a narrative poem The Woman Weaver appeared in 1926.He was one of the editors of Children Times from 1930 onwards.Before 1949 he was all along engaged in editorial work in newspaper offices and took an active part in activities of film and modern drama in shanghai.After liberation he filled the post of deputy editor in chief of Wenhuibao for a period.He is at present adviser of Shanghai Film Bureau.(許佘龍,1992)
這是一段作者介紹。由于整段文字都是關(guān)于同一位作家的,因此漢語在第一句中點出了主題“柯零”之后,以后每句話中的主題都省略了,或者說都采用了無指前的照應(yīng)手法。而在英語中,卻要反復(fù)使用人稱代詞he來指稱第一句中的Ke Ling。
綜上所述,將英漢語篇為基本單位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其差異,能更好地知道譯者進行翻譯活動。語篇對比與翻譯之間的聯(lián)系,目前還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話題,有許多方面還需進一步探討。本文只是淺略談到英漢語篇上的幾點不同,以表明語篇對比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胡壯麟, 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4
[2] 許佘龍, 對比語言學(xué)概論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2
[3] 連淑能, 英漢對比研究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4] 楊自儉, 英漢語比較與翻譯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5] 韓小滿, “淺析語篇分析與翻譯” 〔J〕 《山東外語教學(xué)》,1997(4)
[6] 黃俊彥, “論詩歌翻譯中英漢詞義和語篇的結(jié)構(gòu)差異”《云南師范大學(xué)》,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