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女人的悲劇,不在于命運的不公帶給她們的苦難,而在于甘心忍受這不公的命運,或在反抗中最終妥協。資本主義的冷漠腐敗與功利欲望侵蝕著索漠城,侵蝕著葛朗臺一家,悲劇由此而生——拿儂精神麻木,最終“被同化”;葛朗臺太太選擇在沉默中忍耐,終于在驚恐中病逝;歐也妮在愛中覺醒、反抗、妥協、絕望,最后一個人“獨自生活,獨自去享受痛苦?!?/p>
關鍵詞:女人 悲劇 葛朗臺 巴爾扎克 西方文學 命運 妥協 希望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0 9-0000-01
女人的悲劇,不在于命運的不公帶給她們的苦難,而在于甘心忍受這不公的命運,或在反抗中最終妥協。這正是我在包括拿儂在內的葛朗臺一家的女人身上所領悟到的。
一、悲劇的環(huán)境。
小說從“古老的索漠城”開始,將故事定格在這樣一座陰暗、死寂、破舊、陳腐的古老的城市中,這里的一切都按部就班、毫無生氣。作者巧妙的設下伏筆,在人們的談話中引出主角——古城中的首富老葛朗臺一家:沒有華麗的城堡,沒有鮮艷的花園,沒有盛大的宴會,沒有爽朗的笑聲,有的是與整個古城“一脈相承”的灰色、破舊、毫無生氣。
有時,我們會僥幸的以為,這就是這個時代的主色調。那巴黎堂兄查理的到來,輕易地打破了我們最后的借口,強烈的對比,讓人覺得,葛朗臺一家居住的環(huán)境,甚至不是一座房子,而是一個垃圾場。
灰暗的不僅是居住環(huán)境,還有整個社會環(huán)境,陰沉沉,讓人喘息不得。在這樣的現實環(huán)境下,注定了葛朗臺家女人的悲劇。
二、悲劇的來源。
給女人們造成直接悲劇的人,正是家中的男主人老葛朗臺。老葛朗臺吝嗇守財,但他絕不是一個只依靠節(jié)約致富的老頑固。生意場上,他精、準、狠,擅長零風險的無本投資,老葛朗臺正是憑借他能夠掌控一切的能力,聚斂了大量的財富。就是這樣一個人,卻還是如此的吝嗇。為了節(jié)省一塊糖,無奈之下只有在自己的咖啡中不加糖,讓人覺得可笑又可憐。一個人對待自己尚且如此吝嗇,對待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在家庭中,老葛朗臺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家長,作為家中的男主人,他支配著所有的財產、食物和全家人的生活習慣,不容異議。他給予這個家庭的,不是親人的溫情,是一個主宰者的強令。
他又是一個冷漠精明的資本家,用“金錢至上”的價值觀禁錮著自己,也禁錮著身邊的人。葛朗臺像對待奴隸一樣的對待家中的仆人拿儂;對待自己的妻子女兒,也像是資本家對待長工一樣,沒有錦衣玉食,有的只是日復一日的在小窗口前勞作。
在葛朗臺的價值觀中,金錢遠比親情來得實惠。對于破產弟弟的親兒子查理,他沒有同情,只想早點打發(fā)掉這個不速之客。查理因為父親破產自殺而悲痛,葛朗臺竟也替他感到可惜,卻不是為了查理永遠失去了父親,而是父親的破產是他失去了大筆的財產和風光的生活,從此變成了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得知女兒將金匣子里的財寶拿出救濟查理時,葛朗臺更是悲嘆“家門不幸”,將唯一的、孝順他的女兒關了起來。這樣的一個人,能帶給他身邊女人們的,除了驚嚇、斥責、淚水,還剩下些什么呢!
三、悲劇的人生。
拿儂,丑陋的長相、粗笨的身形讓她工作無門,只身來到城市打拼又處處碰壁,卻被老葛朗臺一眼相中,成了葛朗臺家中唯一的仆人,多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無條件的順從主人,在家中,她甚至得到了比葛朗臺夫人和歐也妮小姐更多的信任。
對老葛朗臺的壓榨,她沒有絲毫的抱怨,反而享受著這樣一份“歸屬感”和主人偶爾的“大度獎賞”。甚至,她開始被這畸形的社會同化:借著老葛朗臺的威風,她享受著佃戶們的討好與奉承;她學會了算計,用多年的工資買了養(yǎng)老保險,得到了許多同行們的羨慕;她虛榮的覺得自己也屬于某一類的有錢人,高諾阿萊家的守門人對她有好感是惦記著她的錢財;對于自己的命運,她沒有絲毫的自我同情,卻憐憫查理少爺不幸的人生。
拿儂的悲劇在于她用高明的“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著,在這個虛偽鄙陋的社會中享受自己的安逸生活,她的靈魂漸漸的淪陷,而她全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命運是多么的不公與悲哀。
葛朗臺太太,有錢人家的千金、城中首富的太太,多么令人羨慕的身份,卻過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生活。在男權社會中,她習慣了沉默,學會了忍耐,也用一生的忍耐艱難維系自己的婚姻與家庭。
葛朗臺太太像長工一樣為老葛朗臺付出,按丈夫的生活習慣約束自己,用丈夫的脾性規(guī)范自己。沒有自己自由的生活和財產,偶爾的一筆“意外橫財”,也會在老葛朗臺溫柔的陰謀中被剝奪。
面對專橫的丈夫,她驚嚇了一生,忍耐了一生,最終在一場驚嚇中生了重病,老葛朗臺舍不得醫(yī)藥費,這位可憐的太太便被病痛折磨著,在孤獨和冷漠中結束了這悲劇的一生。
葛朗臺太太的悲劇在于她的忍耐,面對自己吝嗇的丈夫,她不敢說“不”,有時只是一個小小的念頭便足以讓她的心臟承受不了。她的溫順、膽小和忍耐助長了老葛朗臺的氣焰,也加重了她自身的悲劇。死亡對她來說,倒是最好的解脫。
歐也妮,一個圣母一般的姑娘,和母親一起,在父親為她打造的幾乎與世隔絕的世界中生活了二十三年,不知道什么叫做“生活”,不知道金錢為何用。她單純、善良、孝順,在自己的世界中也曾經自我陶醉,從未想過有一天她也會大膽的反抗一直敬愛的父親。
查理的到來,打破了原本和諧的生活,也打開了這位少女的心扉。歐也妮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她覺得自卑,尤其是在發(fā)現自己已經深深愛上了這位巴黎來的堂兄。和愛情一起被喚醒的,還有她的反抗意識,為了堂兄,她一次又一次的違背父親,她的成熟讓人感到欣慰。歐也妮始終是善良的,失去了母親,面對年老的父親,她更加疼惜,所以她妥協了,為了親情而妥協。她的這種妥協反倒讓人覺得偉大,在冷漠的家庭中,這是難得的溫馨。而此時,她的心中還有希望,還有愛情。
七年的等待,換來的是陌生與距離,三十歲的歐也妮才真正體會到“哀莫大于心死”。
歐也妮的悲劇在于她最先在這不公平的命運中覺醒、反抗,卻還是以妥協告終,雖然她曾經有過片刻的勝利和一絲的歡愉,但這些在命運的主流中激不起任何的波瀾。最可悲的是她因為愛情而反抗,卻最終在愛情的背叛下絕望妥協。她還年輕,這種痛苦與悲劇還會伴隨她很長很長的時光,在絕望中艱難度日,孤獨的承受這一份痛苦,這才是永恒的悲劇。
歐也妮終于沒有像她父親那樣變成一個自私、絕情的人,她用一百五十萬股的股票成全了自己愛人查理的虛偽和婚姻;她用大量的錢財投入到福利事業(yè)中?!八钪?,只能用自己的手去撫慰無數個受傷的家庭,無數個痛苦的靈魂,她只能在別人的歡樂中尋找一點快慰”。
歐也妮用圣母一般的光輝成就了這個悲劇世界里的一份大愛,讓人們感受到溫暖和希望。自己卻甘心活在悲劇的陰影之下,“獨自生活,獨自去享受痛苦?!?/p>
參考文獻:
[1] (法國)奧諾雷·德·巴爾扎克著//《歐也妮·葛朗臺》//吉林文史出版社
[2] 蔣承勇主編//《外國文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2011.5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