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記》第四十三回里,西海龍王敖順向孫悟空迭迭告罪,稱他那惹事的外甥、黑水河孽龍是其妹及妹夫涇河龍王(即在第十四回里被魏徵夢斬的涇河龍王)所生,稱:
舍妹有九個兒子。那八個都是好的。第一個小黃龍,見居淮瀆;第二個小驪龍,見住濟瀆;第三個青背龍,占了江瀆;第四個赤髯龍,鎮(zhèn)守河瀆;第五個徒勞龍,與佛祖司鐘;第六個穩(wěn)獸龍,與神宮鎮(zhèn)脊;第七個敬仲龍,與玉帝守擎天華表,第八個蜃龍,在大家兄處,砥據太岳。此乃第九個鼉龍,因幼無甚執(zhí)事,自舊年才著他黑水河養(yǎng)性,待成名,別遷調用;誰知他不遵吾旨,沖撞大圣也。
這里先得指出的是,在《西游記》第三回里所交待的四海龍王名稱是: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北海龍王敖順、西海龍王敖閏??傻谒氖貐s言西海龍王為敖順。孰對孰錯,一時莫辨。而歷代校注本竟未發(fā)現(xiàn)此一疏漏,也是憾事。至于第四十三回西海龍王敖順所說“此正謂‘龍生九種,九種各別’”,實則只有二別,因為其他八龍皆是好種,唯有第九龍才是條孽龍。而民間傳說的“龍生九子,九子各別”,則是名副其實的“九種各別”——各有各的性情、癖好及品德。茲逢龍年,特作簡介,以饗讀者。
第一個叫“囚?!?,平生好音樂,胡琴頭上刻有它的遺像。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等,也雕有囚牛龍。
第二個叫“睚眥”,平生好廝殺,刀劍上的龍吞口就是它的遺像。儀仗上也常見其身影,威風凜凜,震懾四方。
第三個叫“嘲風”,平生好冒險,善于瞭望,是個獸形龍,有點像狗,因此被安置在殿角上遠眺,充作警衛(wèi)。
第四個叫“蒲牢”,平生好鳴,于是就出現(xiàn)在銅鐘的鐘鈕上。
第五個叫“狻猊”,平生好坐,形似獅子,據說隨佛教從印度傳入,因此常被置于佛座或香爐上。
第六個叫“赑屃(bìxì),平生好負重,喜愛文學,遂被置于石碑之下或石碑兩旁,以托舉碑上錦文。
第七個叫“狴犴”,平生好訟,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獄門,成為牢獄的代稱。
第八個叫“螭首”,又稱“螭頭”、“螭吻”,蛟龍之屬,亦好文,彝器、碑額、殿柱、殿階及印章上常見它的造型。
第九個叫“鋪首”,又稱“椒圖”,性好閉,故成為銜門環(huán)的底座,以使大門關閉堅密牢靠。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民間傳說竟還將龍所生的九個兒子都指做“不成龍”。(楊慎《升庵全集》卷八十一:“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這無疑是對“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的封建血統(tǒng)論的大膽否定。就這一層意義而言,《西游記》所刻畫的黑水河孽龍的故事與民間傳說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單位:成都七中初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