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大雅·既醉》說:“威儀孔時,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匱,永賜爾類。其類維何?室家之壺。君子萬年,永賜祚胤。其胤維何?天被爾祿;君子萬年,景明有仆。其仆維何?厘爾女士。厘爾女士,從以孫子?!币鉃橥踝宓馁F族因能夠守孝道,所以都是孝子,如此上天就可以讓王族的統(tǒng)治維持永遠,還會降福于子孫,也將永遠有奴隸供其驅使,貴族萬歲??梢姡糯y(tǒng)治者將“孝”作為維持宗族關系的一種手段,孝子被認為是無作亂之人,即順民。為了大力推廣孝的思想,統(tǒng)治者不僅將闡釋孝理論的《孝經(jīng)》奉為“十三經(jīng)”之一,而且還利用孝的故事使孝的理念形象化、大眾化,讓沒有文化的普通百姓也能明白孝的宗旨,并成為孝的追隨者。元代郭居敬編纂的《二十四孝》正是這樣一本通俗讀物。它用二十四則孝行故事代替了枯燥、空洞的道德說教,使讀者在感動之余受到孝思想的浸潤?!抖男ⅰ窂恼Q生的那天起,就在民間廣泛傳播,一直受到老百姓的追捧,這其實得益于它生動形象的文學敘事手法。
一、敘事的真實性
虛構是創(chuàng)作故事的重要手段,可“孝”是實實在在的人倫本原,如果不能給人以真實的感受,那么孝的說教也成了無本之木,人們不會將其作為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所以郭居敬選編的二十四個孝子在史書中都可以尋到蹤跡。中國古代孝子眾多,從《后漢書》開始,歷朝正史里都有集中介紹孝子賢孫的專章。讓哪些孝子歸入《二十四孝》,想必編者是經(jīng)過了慎重考慮和精心的排序。編者將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虞舜作為開篇的第一位孝子,與中國古代講故事喜歡從盤古開天、三皇五帝的套話相吻合。盡管《尚書》、《史記》對虞舜的孝行都有涉及,可由于虞舜身上有太多的神話色彩,難免給人以飄渺的感覺,所以作者緊接著將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漢文帝推了出來。然而漢文帝畢竟是天子,其言行與普通百姓總有些距離,于是編者將眼光轉向圣人孔子的門徒——曾參、閔損和子路身上。編者利用這些人強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去教化民眾,或許有“拉大旗,做虎皮”之嫌,但從某個角度看,也是編者對儒家經(jīng)典《孝經(jīng)》的另一種注釋和支持。之后,編者最終還是將孝子故事的主人公放在普通人身上,通過親民的方式去推廣孝的微言大義。這些有著確實背景的孝子們的故事,生活在選編故事之前的不同朝代。他們用虔誠的孝行清晰地告訴讀者,孝貫穿于所有時代、所有階層;孝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道德規(guī)范。
二、敘事的以小見大
《二十四孝》是通俗讀物,面對的讀者大多是文化素養(yǎng)不高的凡夫俗子,因此其敘事必須簡易明白,使人能輕易地弄懂故事的含義,故《二十四孝》的評論文字很少,敘述文字也通俗易懂。然而在有限的文字里,要使故事起到教化作用,并蘊含中國孝文化的深刻含義,就必須在選材和敘事上下工夫。通觀二十四個孝子的行為,編者并沒有讓他們做出驚天動地的壯舉,而是用點滴小事彰顯其個性鮮明的性格特點,并注重細節(jié)的表現(xiàn)力。漢文帝雖貴為天子,其孝行也是體現(xiàn)在照料生病的母親上。當“母病三年”,漢文帝心急如焚,以至于“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要自己親嘗后才讓母親吃。不管天子也好,諸侯也好,在母親跟前,永遠是孩子。孩子就應該孝敬父母,天子與凡人具有共同的特質。惟其如此,孝的施行才更有實際意義。既然天子都可以耐心盡力地侍奉生病的母親,那一般的平民又有何理由不好好孝養(yǎng)自己的父母呢?整個漢代的孝子層出不窮,相信與天子的以身作則不無關聯(lián)。而那些未加修飾的淳樸孝心,更給人以生動的啟示。三國的天文學家陸績,六歲隨父拜見袁術,將主人款待自己的橘子藏于懷里,打算帶回家給母親;東漢年幼的黃香,夏天先用扇子將父親枕席扇涼,冬天先用自己的身體將被子暖熱,然后才讓父親休息。他們的天真可愛,讓人真實地感受到孝的實施不是體現(xiàn)于豪言壯語和豐厚的物質,更多的是孝子們的拳拳赤子之心。同時,真正的孝行也不應是偶發(fā)事件,而是長期地堅持不懈。宋代的黃庭堅盡管在元祐年間任太守,身份顯貴,可他對母親的孝一如既往。每晚黃庭堅都要親手為母清洗便桶,從不假手于他人。如此執(zhí)著的孝行,連當時的蘇軾都由衷地贊賞到:“瑰琦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而晉朝的吳猛又是那樣的愚癡,在夏夜故意脫去衣衫,任憑蚊蟲在自己身上飽食,“雖多不驅,恐去己而噬親也?!比绱诉`背生活常識的荒唐之舉,如此因行孝而不惜以自殘為代價,讓人不得不對孝的價值做別樣的思考。俗話說:“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币陨戏N種孝行,無不于細微之處見精髓,并體現(xiàn)了編者的宗旨:孝行是大是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背后所暗示的象征意義。
三、敘事的象征意義
道德教化是編撰《二十四孝》的根本目的,如果故事僅僅停留于事件本身,那么其影響力要大打折扣,因此故事中是否蘊藏著深刻的象征意義,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此則故事對民眾的教化力度?!抖男ⅰ酚靡粋€個細節(jié),一個個飽滿的形象,對中國古代孝文化做了更為直觀的展示。
孔子認為孝應該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包含了中國古代孝文化的兩大主要內容:“奉養(yǎng)”和“追孝”。“奉養(yǎng)”是子女對在世父母、祖父母等所履行的職責,包含兩個重要主題:一是物質上的奉養(yǎng),二是精神上的奉養(yǎng)。孝不分貧賤富貴,無論何種情況,都需要真心的付出,而讓長輩衣食無憂則是孝行的基本。東漢的蔡順,幼時失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又“遭王莽亂,歲荒不給,拾桑葚,以異器盛之?!边@讓起義的赤眉軍好奇,問他為什么要將桑葚分開裝,他說:“黑者奉母,赤者自食?!币驗楹谏纳]匾殉墒?,味道好一些,所以給母親吃;紅色的桑葚還未成熟,味道不盡人意,所以留給自己吃。如此淡然的話語居然打動了上刀山下火海的硬漢,終于“憫其孝,以白米三斗,牛蹄一只贈之”。可見孝具有強大的感染力,不管是強人還是弱者,都因孝而高大起來。細觀二十四孝子,他們的生活大都極度貧窮,因為他們大多生活在生產(chǎn)力低下、動亂頻仍的社會,這些孝子的行為也就被賦予了時代特征。在貧窮的境地,孝行更考驗著人們的道德意識,它需要更多的獻身精神。
奉養(yǎng)的第二個層次是精神上的,孔子對此作了很明確的詮釋:“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如果孝行僅停留在物質上,那么與養(yǎng)狗馬沒有區(qū)別,所以孔子指出,子女還應該對父母懷有真實的“敬”之情,讓父母在精神上獲得愉悅的滿足感。曾參的母親因家中來客,而曾參又不在,急得咬手指。遠在山中打柴的曾參突然感到心痛,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于是迅速返家。人與人之間究竟是否有心靈感應,這個難題交給科學家去解決,但對親人那種魂牽夢繞的牽掛卻是應該有的。盡管今天的我們不可能像古人那樣時時守在父母身邊盡孝,但對生我們養(yǎng)我們的父母心存一份真摯的牽掛,時常的問寒問暖卻是必需的?!抖男ⅰ分杏幸粍t故事最讓魯迅感覺別扭,以至于看過一次后,不愿意再看第二次,這則故事是“戲彩娛親”。它講的是楚國人老萊子70歲了,卻常穿上五彩斑斕的服裝做出嬰兒的憨態(tài)逗父母開心。有次,他挑水經(jīng)過堂前,又故意跌倒,學嬰兒的樣子啼哭,讓父母哈哈大笑。魯迅認為老萊子“這模樣,簡直是裝佯,侮辱了孩子。”想必魯迅是從“士可殺,不可辱”的人的尊嚴來感受的吧?其實魯迅大可不必如此敏感,同樣是他也發(fā)出“俯首甘為孺子?!钡母邢?。不管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不是有那么多的老人也裝出嬰兒狀來愉悅子孫嗎?為何不可以此來愉悅老人?再說,古代的文化娛樂活動非常少,要讓高齡的父母通過文娛節(jié)目獲得精神的愉悅非常困難,所以老萊子只好自編自導自演。只要老萊子愿意,父母高興,于己于人都無害,扮扮嬰兒狀逗父母開心,又有何妨?這也變相地提出了孝的另一個標準——“無違”,即子女對父母無條件地服從,當個人利益和尊嚴與孝矛盾時要讓位于孝。其實中國古代孝文化并沒有一味強調孝的服從,《孝經(jīng)》借孔子之口辯證地提出了“諫諍”,認為父母的命令不但不能隨便聽從,而且還要斟酌它是否可行。如果子女明知父母做事不對而不諫諍、糾正,那么就會陷父母于不義,那也是不孝。然而統(tǒng)治者需要的是忠順之民,不需要“犯上”的逆行,所以故意回避“諫諍”的實際意義,片面強調孝文化中家長的權利,因此“無違”就成為孝觀念中極為重要的基本準則。閔子騫是孔子的弟子,當其父發(fā)現(xiàn)繼室虐待幼小的他而欲以休之時,閔子騫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此話包含了太多的無奈和心酸,聞者無不為之動容。閔子騫沒有因繼母的折磨而乘機報復,反而深明大義地說出了如此感人的話,即使是石頭也會翻然醒悟,更何況人?閔子騫清晰地看到,如果繼母被驅趕,一個完整的家庭將解體,三個無人照看的小孩將同時陷入苦難中。聰明的閔子騫寧愿犧牲自己也要保全家庭的完滿,無疑是更為高尚的孝。這也可以看成是“諫諍”的另一種形式:當父母犯錯時,子女應該以自己的行為去感動父母,而不是違逆。
孝文化的另一內容追孝也包含了兩個層次,一是指父母身亡后,子女應該為其舉行合乎習俗的葬禮。如東漢的董永即使賣身為奴,也要換回喪葬費讓父親體面地“入土為安”。 二是對亡去父母和祖先的祭奠。三國時魏國王裒的母親生前很怕打雷,后來去世了,每當天上打雷時,王裒就急匆匆地奔到母親墳前安慰母親:“裒在此,母勿懼?!蓖踬雒看巫x到《詩經(jīng)》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時,都會痛哭不已?;蛟S人們會認為王裒的墳前慰母是多么的愚不可及。其實,他比常人更加清醒地意識到:死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徹底的毀滅,死讓相親相愛之人從此再也無法相聚,死是痛入心扉的絕望;只有將心交給死者,生對死的思念才有出路。因此王裒那些在常人看來不可思議之舉和極度悲慟的哭泣實在是真切孝心的體現(xiàn)??鬃拥牧硪坏茏幼勇?,家里很窮,常以野菜充饑。他為了讓父母吃到米,不論寒暑都到百里之外買米背回家。在他發(fā)達之前,父母雙雙去世。后來他做上高官,每天山珍海味不斷,卻感嘆說:“現(xiàn)在想要吃野菜,為父母去百里之外背米奉養(yǎng)他們,卻再也沒有機會了?!睎|漢的丁蘭用木頭刻了逝去父母的像,每天朝夕供奉,好像他們還活著一樣。如此種種都是孝子們在父母生后將孝進行到底的具體表現(xiàn)。這其實也給現(xiàn)代人敲響了警鐘,行孝一定要趁早,如果沒有在父母生前與他們一起共享天倫之樂,等到你覺得時機成熟要行孝時,一切都悔之晚矣?!皹溆o風不息,子欲養(yǎng)親不待”。
四、敘事的浪漫主義
《二十四孝》的編者并不只注重故事的史料來源和通俗性。為了讓讀者愛上《二十四孝》,編者通過想象來虛構、夸張故事,敘事頗富文采?!抖男ⅰ分形ㄒ惑@險萬分的故事“扼虎救親”講,晉朝的楊香14歲時,隨父到農田收割糧食,沒想到父親被老虎叼走。手無寸鐵的楊香居然奮不顧身沖上去,死死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嚇跑,父親得救。應該說,楊香敢于赤手空拳與老虎搏斗,多多少少有藝術夸張的成分。然而必須看到,楊香之所以能臨危不懼,終究出于他心中對父親真摯的愛。這是否是在激勵人們,只要胸懷孝心,就可以爆發(fā)出強大的力量,從而戰(zhàn)勝比自己還強大的對手?虞舜的孝行感動天帝,所以當他在歷山耕種時,“象為之耕,鳥為之耘”,最后虞舜登上天子之位。如此詩情畫意的情景只因孝而出現(xiàn),讓人不得不深信,只要行孝必有回報。東漢姜詩之母喜歡吃魚,姜詩與妻子常常做魚給母親吃,最后感動上天,他們院子旁突然奇跡般地噴出泉水,泉水里還躍出鯉魚;晉朝王祥的后母喜歡吃鮮活的魚,王祥不因后母的虐待而記恨,在嚴冬之時脫掉衣服,躺在結冰的河面上,想用體溫融洞抓魚,結果冰自己開裂,還跳出兩條鯉魚;三國孟宗之母在冬天患病想吃鮮竹筍湯,手足無措的孟宗無計可施,只好跑到竹林里抱著竹子痛哭,沒想到大地突然裂開,長出許多新鮮的竹筍。如此種種神奇而又虛幻的故事,常被后人當成荒誕不經(jīng)的迷信,其實這顯出編者的良苦用心。因為如此浪漫而又不可思議的故事,對文化水準并不高的讀者來說,非常有趣味,也更有吸引力,同時也達到了宣揚孝的目的。
無論是真假虛實,還是象征浪漫,《二十四孝》在明清及以后越來越流行的現(xiàn)實,證明了此書編撰的成功。這主要在于編者能夠巧妙地用敘事來代替抽象的說教,在洞察世俗,把握主旋律的基礎上,根據(jù)讀者的審美需要,用生動的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來演繹一個個感人肺腑的孝子故事。
參考文獻:
[1]陳正宏.漫話二十四孝[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2]楊國榮.中國古代思想史[M].成都重印:人民出版社,1973.
[3]孔丘著.陳書凱編譯.孝經(jīng)[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4]臧知非.人倫本原[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成都)